书城亲子家教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15578700000004

第4章 给孩子一个温馨世界(3)

实际上,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因为在一个人还未长大的时候,他的朋友是他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财产。如果父母能学会尊重他的朋友,就会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学会尊重他人。这是父母带给孩子宝贵的人生财富,其实任何父母都能做到这一点,只是没有想到罢了。

2.学习成绩并非衡量孩子朋友的唯一条件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朋友总是很挑剔,当得知孩子的朋友学习不好,就开始极力阻止自己的孩子与他们继续交往。而在孩子看来,这些朋友除了学习不好之外,其他方面都是一个很不错的朋友……

朋友之间惺惺相惜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的是性格脾气相近。而交朋友的目的,无非是丰富自己的生活,获得别人的友谊,并不一定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好的朋友们在一起,能互相倾诉,还能互相帮助,既然是朋友,肯定有许多共同之处和共同语言。

其实,学习成绩只是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学习成绩不好,并不等于一切都差,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孩子只有博采众长,广泛吸取不同类型的人的长处,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如果父母仅仅以成绩来“论英雄”,未免太狭隘了。任何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或缺点,就让孩子自由地选择他的朋友吧,不必杞人忧天地担心孩子会被“带坏”。

3.对待孩子的朋友要真诚

善待孩子的朋友是一句原则,但是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真心诚意的善待他们。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成绩差的朋友来家里玩,他们虽然表面上很客气,可等朋友一走,就会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警告:“以后少跟这样的人来往,你难道想象他们一样吗?”有的甚至直接对孩子下禁令:“我警告你,刚才我不赶他们走,是给你面子。但今后再也不允许你们来往,我看你早晚要被他们带坏!”

殊不知,这种落好人,两面派的做法,不但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损害孩子与朋友的感情。父母只有学会真诚,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而说一套,做一套,表面很友好,背后说话恶毒的人,往往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也得不到孩子的尊敬。

4.不要以功利心看待孩子的朋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父母这样对孩子说:“他的家庭条件这么差,一看就是没教养,你怎么喜欢跟他在一起?小心你的零用钱被他算计了!”或者这样说:“我向你的班主任了解过了,你的这个朋友学习成绩很不好,你和他做朋友对你的学习能有什么帮助?”

父母担心孩子交友不慎情有可原,可是仔细听来,父母的担心其实反映了他们的一种功利思想,希望孩子能从朋友那里获得“好处”。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不一定品格就差,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种孩子会有很强的自立能力和自尊心,这两种品质正式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所缺少的。

而成绩差的孩子刚才已经提到了,仅仅以成绩看待一个人是片面的,孩子既然已经选他做朋友,证明他的某一项品质吸引了孩子。所以,你的担心和抱怨会使得孩子感到为难和厌恶。因为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好恶是功利的,而孩提时代的友情是纯洁的,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所以,只要是正常的朋友,他们在相处和沟通中一定能各自都能有所获得。作为父母,应当放弃自己的功利心,尊重孩子的朋友们,给孩子自由交朋友的权利。

5.不要替孩子做主

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样样替孩子做主。有时孩子的朋友来了,或者打电话过来,找孩子出去玩或者上街,父母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假思索地代他说:“亮亮要看书,他不去,你自己去吧!”

父母虽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也没有存心伤害孩子的朋友,可是,孩子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孩子的朋友也能感受到你的不友好。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也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孩子是独立的,是可以自己做主的。父母如果过多地干涉他与朋友们的接触,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可想而知,孩子当然会觉得很没面子,孩子的朋友们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朋友父母的认可,而伤心难过,渐渐远离孩子。

所以,除非孩子和他的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极端不合理的,是要孩子出去胡闹,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的话,在大多数的情形下,父母还是不应该干涉他们的生活,不要替孩子做主,以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

6.尊重并不是去放任不管

当然,尊重孩子的朋友并不等同于放任孩子交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给孩子自由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规则约束。

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交友大体表现为“谁跟我玩,我跟谁好”的阶段。学龄初期儿童,也常常是由于彼此家住得近,或者是因为课桌相靠而成为朋友的。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上了初中以后,孩子们对于友谊就不局限在上述范围之内,他们的要求变得丰富起来,很多都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结交朋友的基础。

有句古老的谚语说:“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个什么人。”朋友之间互相吸引,互相影响,其影响有时会大过父母与老师的教育。而少年个性的形成,也往往和交的朋友密切相关。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独立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父母对他们的监护责任并没有减轻,反而应该更加注意才对。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并不等于放任他们,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一定要对孩子的交友方向加以引导,避免孩子因为交友不慎走上弯路。

但是,要靠强制干涉是行不通的,平日里的是非观念还是要父母予以灌输和教导。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质教育也许是破解这种担心的最完美方法。当孩子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一定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朋友。

『教子箴言』

在孩子交往过程中,是需要父母的指导的,但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赏识和尊重孩子,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应该落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社会交往,并尊重孩子的朋友,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赖父母,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多与孩子的老师沟通

『教育名言』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

『经典事例』

期末考试刚刚结束,某报教育专版热线就接到了一位母亲的投诉电话,投诉内容考试内容与学校教材不符,造成孩子的成绩普遍不理想。记者就家长反映的问题采访了相关学校,发现孩子的述说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

这位母亲的孩子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英语成绩只得了个“良”。母亲责问孩子时,孩子告诉他:“我们班大多数人只是得‘合格’,得‘良’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刚学英语,可教材上又没字母又没单词,考试却又要考这些,成绩不好也是自然而然的。”

于是,记者走访了孩子所班级的英语老师。从该班英语成绩单上看到:在41名学生中,有21名得“优”,优秀率达51.2%,根本不像那位母亲的孩子所说的大多数人只得了“合格”。当问及学校教材与考试内容不符时,英语老师介绍说:“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以口语化为主,但学校已为学生印制了字母卡和单词卡,试卷中涉及的听力等内容在课堂、课后均有练习,至于笔试的字母、完成对话等内容,在教学中均按国家大纲要求教授,并不存在教材与考试内容不符的问题。”

这是孩子“谎报军情”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也充分说明,父母与学校不能及时沟通,孩子成了唯一的联络员,往往孩子说什么,父母、学校就信什么,这样,无形中就助长了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复述事件、说明原委的作风。

另外,父母向学校“讨公道”,将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到教学上,对孩子这样的“支持”是在为孩子、为自己推卸责任。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教育感悟』

有很多父母认为,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与父母关系不大。把孩子交到学校,学校就要对孩子的教育负全责,或是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

其实,教育孩子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这两种教育不能隔离开来,家庭教育是家庭、父母的事情,学校教育也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

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这个过程中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学校教育只有在父母的参与和配合下,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孩子如果能得到正确而全面的教育,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他将来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懂得与老师沟通,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有些父母则认为,与老师交流有家长会就够了,孩子整天在学校,学校和老师对家长有什么要求和意见,孩子回来说说就可以了。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因为,在家长会上,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与每一位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而孩子自身的信息传达作用有时候会不到位,尤其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了老师批评后;还有的孩子并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或意见说给父母。这些都给父母与学校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一位母亲的做法就很值得父母们学习,她说:“女儿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小学阶段基本上一直处于中游水平,到了五年级却突然考了个年级第一,给了我一个惊喜。刚上初中时,我发现她好长时间也说不上任课老师的名字。我从学校了解到,女儿上课几乎从不主动发言回答问题,在老师心目中,她并不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通过与老师及时的沟通,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我女儿的主动性,班上有什么活动尽量让她参加,如参加学校军乐队、班上的板报小组等。慢慢的,女儿有了些改变,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顺畅了许多。后来,根据女儿的兴趣,我又鼓励她参加了跆拳道班及声乐培训班。如今,内向害羞的女儿已能在陌生人面前自如地演唱歌曲了,学习成绩也逐渐稳定在班里的前几名。”

由此可见,只有父母和老师之间积极地沟通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成功。父母和老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互相补充,才可能避免教育上的盲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父母不会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不会了解孩子在家的相关情况,久而久之,父母与学校之间会形成一片教育沟通上的“真空地带”。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时,对孩子的培养也起到了不利影响。

所以,父母必须要经常及时、主动地和老师沟通,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搞好孩子的学习。比如,在发现孩子的思想、学习或行为出现了某种反常后,父母都应及时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和老师一起探寻其中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教子导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学校教育,重视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表现,有助于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那么,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父母应该怎样注意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1.了解学校对孩子的要求

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作为父母,首先应该了解学校有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了解学校的教学要求,以便主动配合学校,督促和协助孩子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计划。比如,父母一定要了解相关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内容,了解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等。

父母要尽力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比如,当学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孩子在家里学会洗衣服、洗碗、缝纽扣等,父母应该积极支持和督促孩子,一定不要嫌孩子动作慢,达不到自己的满意而代劳。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相关的家庭教育,而配合学校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

如果父母不了解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可能就会把学校教育理解偏。有的父母就把孩子上学读书,仅仅看作是学文化、学知识,过分地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学校有计划地为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而安排的教育计划则不闻不问。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这将大大影响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影响学校乃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终,将影响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2.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

父母应该与学校的老师交流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但父母一定要尊重老师,要诚恳、谦逊,要做到真正虚心地听取孩子在校的表现。这就要求父母不仅要能够听得进老师对孩子的表扬,也要能听得进去老师对孩子诚恳的批评。

针对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和孩子身上显示出来的缺点,一定不要护孩子的短,不要想理由来原谅孩子,或是偏袒孩子,也不能讳疾忌医,要敢于正视。

如果有需要,父母也要中肯、坦诚地向老师如实反应孩子在家的表现,做到既不掩饰孩子的缺点,也不隐瞒孩子的优点,否则,会使孩子的缺点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铸成大错。要让老师对孩子在家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老师就会结合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

很多父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一旦把孩子在家的不良行为表现和盘告诉老师,会损害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会对孩子的发展不利,所以宁可自己管教孩子也不想寻求老师的合作和帮助。其实,这些父母不知道,这样做往往会贻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一旦等到父母无计可施再想寻求老师帮助的时候,很可能已经积重难返了。

3.尊重老师,但不要事事顺从

父母一定要认真听老师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倾听老师提出教育孩子的有关建议,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与老师沟通前应认真地与孩子谈一次话,带着问题与教师作个别交谈,征求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把问题、忧虑全部提出来,和老师共同研讨。

但是,父母在充分听取老师意见的同时,也要适当有自己的正确判断。不能把“配合老师工作”简单地理解成“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一旦父母发现老师掌握的情况有偏差或解决的办法不能奏效时,也可以开诚布公地同老师交换意见。不过,这时更要注意把握自己的态度和处理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