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很多鱼,那些鱼之所以能在水中游弋,是因为它们都有鱼鳔。但有一种鱼没有鱼鳔,这就是鲨鱼。按常理说,没有鱼鳔的鲨鱼不可能在海里生活下去。因为没有鱼鳔就很会容易沉入水底,造成它们行动的不便,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来就有可能丧生。但是为了生存,鲨鱼只能不停地运动。很多年过去了,鲨鱼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并成为同类中最凶猛的鱼。
最后,罗斯在信中写道: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拥有文凭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而你现在就恰恰是一条没有鱼鳔的鱼……
那天晚上,年轻人久久不能入睡,他一直在想银行家罗斯的回信。然而就在一瞬间,他改变了主意。第二天,他对旅馆老板说:“只要给我一碗饭吃,我就可以留下来当服务生,一分钱工资都不要。”旅馆老板看到眼前这个如此便宜的劳动力,便很高兴地留下了他。
10年后,他的财富令全美国人羡慕不已,而且他还娶了银行家罗斯的女儿,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那条没有鱼鳔的鲨鱼,鲨鱼从生存到优秀再到卓越,是它们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拥有了自立自强的品质。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做强者,那么就需要让他自立自强。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父母也知道孩子不可能孩子一直留在身边。可是现在,有太多未成年的孩子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因为他没有尝试社会中的酸甜苦辣,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自立自强是孩子独立走入社会的第一步,是进入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那么,为人父母者到底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呢?
1. 给孩子长大的机会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广阔的成长空间。大胆放开手,给孩子长大的机会,让他自己长大,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技能。正如现代政论家邹韬奋所说:“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教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庖,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精神。”
如果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就必须为孩子做这做那,那么孩子可能就因此没有长大的机会了。
有一位母亲为她的儿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寻求解决的办法。于是,这位母亲和心理问题专家的对话开始了。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穿衣服系扣子的时候,把扣子系错位了,从此之后,你是不是就没有再给他买过带扣子的衣服?”那位母亲很惊讶,然后她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切菜的时候,切破了手指,从此之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进厨房了?”那位母亲更惊讶了,连忙说是。
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洗自己的衣服的时候,整整用了两个小时,还没有把衣服洗干净,然后你就嫌他笨手笨脚了?”这时,那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还说是。
“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你又尽全力动用了自己的权力和关系,为他找到了一个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的职位,是这样吗?”专家又问道。那位母亲更惊愕了,她终于忍不住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呀?”
“从那个系错的扣子知道的。”专家回答说。这位母亲问:“那以后我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在他没有钱时,给他送钱去;在他要结婚的时候,给他准备好房子;当他生病的时候,带他去医院。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关于其他的,我也就无能为力了。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没有给孩子一次让他长大的机会,现在已经来不及了。”专家最后说。
这位母亲和专家的谈话给今天的父母怎样的启示呢?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是父母亲手为孩子辛辛苦苦挖掘的,因为过分庇护孩子。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自立的能力。
一个4岁的犹太男孩正在费力地弯腰系鞋带,一个大人看到后想去帮助他,可是男孩却拒绝了他。不但如此,男孩还反问他:“你知道我多大了吗?”大人说:“不知道,不过我想你还很小。”小男孩骄傲地说:“我已经不小了,都4岁了。”意思是说,他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类事情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放开手,给孩子一个长大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在天空中翱翔,在风浪中成长,学会走好前进中的每一步。
2. 让孩子明白一切靠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拿破仑有一次外出打猎,他刚走到一条河边,就听到一个落水者在大声呼救。拿破仑见他在水中使劲扑腾,但就是不往岸边来,于是,他马上举起猎枪瞄准落水者说:“喂,你要是再呼救,而不向岸边爬的话,我就开枪打死你。”那人听了,吓得竟然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用力向岸边游来。经过多次挣扎,落水者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了岸上。一上岸,他便气愤地责问拿破仑为什么见死不救,还要开枪打死他。拿破仑从容答道:“要是我不吓唬你,你自己还不照样在水中淹死。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道理:一切要靠自己。”
“一切靠自己”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做父母的却没能让孩子明白。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每当刮风下雨,学校门口就排起了长蛇阵,家长们个个向校园里张望,手里拿着雨具、衣服……这真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劳德曾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也要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知识上的成就。”
动物界有这样一个场景:善于奔跑的非洲猎豹在逮住猎物后,不是立刻将它咬死,而是有意识地将它放生,然后驱赶小豹追赶逃命的猎物。如果小豹只追了一会儿便停下来,母豹就会毫不留情地撕咬小豹,直到小豹再去追猎物为止。
不难看出母豹的良苦用心,这样对待小豹,完全是为了小豹着想,让小豹明白,要生存只能靠自己,要学会捕食,这样才能真正自立。这给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提了一个醒,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3. 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不要忽略孩子身边发生的日常小事,小事往往会对孩子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小事,父母一定要善于抓住这些点滴小事,因为正是这些小事给孩子提供了培养自立自强能力的机会。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而要让他自己去完成、去锻炼。
比如,孩子年龄小一点的时候,可以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拿凳子,吃完自己盛饭等。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不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这些事,父母多做点,让孩子学着做。注意,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学着做,父母一定不能越俎代庖,等时间一长,孩子就学会了。慢慢地,孩子做起这些小事来就会比较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放手让他多做一些事。如自己穿衣服、洗手帕、整理卧室等。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这些小事都是他的责任,他必须自己完成。由此,孩子就会慢慢自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是中国古代先贤的经验总结。孩子从小学会做小事,长大才能做大事。所以,作为孩子的首任教育者,父母要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于自己做事的良好品质。这样,孩子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有所作为,并能愉快舒畅地生活!
三、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中国)孙中山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学者乘船过河时,与船家攀谈。学者问船家:“你懂得天文学吗?”船家说不懂。学者叹道:“你生命失去了四分之一!那你懂得哲学吗?”船家依然说不懂,学者又叹道:“你生命又失去了四分之一!那你懂神学吗?”船家还是摇头。学者长叹一声:“这样的话,看来你生命的四分之三都失去了!”突然,刮起了飓风,小船被掀翻了,船家与学者都落入水中,船家问学者:“你懂得游泳吗?”水里的学者挣扎着说:“不懂啊!”船家说:“瞧,你生命的全部都要失去了!”不过最后,船家还是把他救上了岸。
这个故事给人趣味和欢笑,更给人以启迪。通过这个故事,不难联想到今天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培养。不可否认,对于孩子的未来而言,分数很重要,上大学也很重要。但是,比这些更基础、更重要的却是生存的能力。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一些很重要的生存能力,不懂得与人交往,表达能力不好,连应聘的面试关都过不了。因此,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分数外,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不可否认,今天孩子的生存能力正在下降。有关资料显示:很多小学生脾气暴躁,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稍有不顺心就不上学,受到一点打击就退缩,不爱劳动;很多中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低着脑袋,到处游荡,没有朝气,看不到迈着愉快步伐与同学们饶有兴致地交谈的情景;很多大学生在新生入学时需要父母陪送,为他挂蚊帐、铺床铺,甚至需要父母陪读。从中不难看出,孩子的生存能力正在不断地弱化。
从历史和科学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人类的生存能力是提高了,但从具体的个体来看,因为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在许多方面,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对下降了,许多生存的技能也在减退,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孩子高分低能,这就更说明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美国,父母就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他们的教育方法值得中国的父母学习。六七个月的美国孩子就学会了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叉吃饭。孩子也常常会把饭菜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去喂孩子,而是让他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一个人,或与小伙伴一块做,而不是缠着父母做。
外出旅游时,父母把幼小的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带,或是寄放在别人家。家里办晚会或去外面参加宴会,也看不到父母牵着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长到6岁以上时,美国父母就会带他到山区旅游。一旦遇到山涧需要渡过时,父母就让孩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父母就对孩子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的路线。中途遇到陡峭的崖壁,就让孩子判断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就不会害怕山高水急,也敢探索了。
美国父母也深谙“艺高人胆大”的道理。为了让孩子获得生存技能,美国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认识并使用各种工具和电器。父母教给他榔头、螺丝刀、钳子、锉刀等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孩子五六岁时,父母就要教他使用煤气灶、高压锅和洗衣机……
一方面,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在人生旅途中要胆大,无拘无束地去创新,去开拓进取。同时,也告诉孩子社会上也有骗局和陷阱,有暴力、抢劫、杀人等犯罪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孩子学会避免受到伤害。父母带孩子上街时,随时随地都会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的注意事项……
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应该把对孩子的教育定位在“学会生存”这个主旋律上,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前几年,一本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小册子风靡全球,它触及了一个谁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生存能力。生活中的“奶酪”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发现“奶酪”的能力,也就是生存能力却日益退化。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为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
可以说,生存与发展是当代少年儿童教育的主题,生存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要内容和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了让孩子真正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必须对每一个孩子进行生存教育,使他们有勇气、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生存竞争和挑战,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其实,对孩子来说,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生存教育就发生在他和父母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因为父母是孩子生存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生活是孩子生存教育的第一个课堂。
一般来说,所谓“生存能力”,就是一个人借以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由生存意识、生存意志力和生存技能等构成的综合性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功能性的学术能力、休闲和娱乐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对孩子而言,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是特别值得今天的父母培养他的。
1. 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这种意识是孩子个人能力的反映。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有很强的这种意识,这种独立意识是好事而绝对不是坏事。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就不要过度保护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越多,孩子的独立性越差,生存能力就会越弱。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这样说:“有一种家长,把孩子视为宝贝,怕孩子跌倒摔伤不让孩子滑冰;怕溺水不让划船和游泳。这简直是把孩子用玻璃罩子罩起来,这是非常错误的。这种教育方法只能使孩子成为废人。”
当父母过分地保护孩子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父母总有老去的那一天,不可能永远为孩子保驾护航。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关心孩子的方式会使孩子的人生存在状态逐渐走向病态,没有与外界密切联系的、健康的广泛关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存。
另外,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就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现在的父母,为了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而对孩子适当管制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干涉孩子的话,那就是不足取的了。作为父母,应该明白,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涉,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不但是身体上的自由,更是精神的自由。
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交往,甚至是在关乎孩子重大前程的问题上,家长都要试图干涉一把,把自己的意志强行加到孩子的身上。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但对孩子无益,相反,带给孩子的可能会是永远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