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超级市场集团削降竞销,苦了众多的中小型超级市场和商店——有的应声而倒,有的气喘吁吁,岌岌可危,但也有的中小商店却安如泰山,还增加了部分顾客,有所发展。后者的诀窍就是采用了隔岸观火之计。在两大集团削价竞销之时,它们不是跟着削价,而是冷静分析两大超级市场集团经营的商品中竞相削价的有哪些,市场需求状况如何,采取你削价的商品我不经营,来个“你无我有”,“不搞热门钻冷门”。试想一下,能力本来很小的企业如果不采取隔岸观火之计,而跟着盲目介入,财不大,气不粗,必然倒霉。两大超级市场集团削价竞争战达4个月之久,元气均有损伤,随之,价格回升。这时,一些跟着起哄削价竞销的中小企业因无资金只好“望价兴叹”了。而隔岸观火的中小企业看到时机已到,积极经营,获益不少。
《司马法·仁本》中说:“国虽大,好战必亡。”企业经营者要从长远的角度来仔细地分析市场态势,慎重决策,切勿轻率地挑起各种“商战”。
在经济竞争中,有些企业领导者(主要是商业企业领导者)往往误认为促销的最好方法就是回扣和让利,殊不知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回扣、让利及巨奖等等一般都会带来销售成本的增加和商业利润的普遍下降,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抢别人的生意;一旦别人也那样搞,最终结果还是两败俱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采用此类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起顾客的购物热情,促使顾客提前购买一些目前并不需要的东酉。但提前购买并不等于提前消费,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总的消费数量是不变的,今天提前有了,明天就可以不买,因此今天销售额的上升,可以导致明天销售额的下降,总起来算,销售效益仍不会增加。
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商家们只有心明眼亮,对一些现象做到心知肚明,静观其变,冷静分析,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5.巧妙实施均衡战略
商场就是战场,卷入战卷没有不“打仗”的道理。然而,在商业竞争中一些有经验的商人极力推崇竞争的均衡战略,既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是“置人于死地而后生”,而是在竞争中,如果不能轻松取胜,不妨使用均衡战略。
什么是均衡战略?说简单一点,就是不要轻易与人竞争,或者别人挑起战争也不要草率应战,派使者从中斡旋,以避免战争发生为上策。我国有两句古话:“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战的选择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判断是否可以战,如果没有决胜把握最好不战;其次是如能胜利,但损失惨重,或者说用惨痛的代价换取胜利,则不如不战。把握住这两点,适时地使用不战均衡法,可以避免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孙子兵法》上说:“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因此,决策者应当深思熟虑,审时度势,不要受到小人的诱惑,以为是个机会而贸然投入战争,商业竞争中尤其要慎而又慎。
1965年,日本曾爆发一场“威士忌战争”。在此之前,日本的几家威士忌厂家一直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威士忌的生产和销售,其中三利公司的销售量名列前茅。另一家威士忌生产公司——日活公司,不满于自己在市场销售方面所占的比例,力图突破现状。于是,首先挑起“战争”。日活推出了新的500日元瓶装威士忌,容量方面较之过去更适合顾客的要求,新颖的酒瓶也颇引人喜爱。经大力宣传之后,日活的销售量果然有很大的改观。然而,改变容器一事并不困难,三利公司马上行动起来,也随机应变地设计了一种新瓶推出与日活公司的新产品抗衡。这一来,双方在市场上所占销售量比例,又发生了新变化,日活前一阵占了上风,此时渐渐地回到原来的起点上。
第二年,不甘寂寞的日活公司再次挑战,推出1000日元瓶装的“软性威士忌”。以日本威士忌之老大自居的三利公司,对这个咄咄逼人的对手大为恼火,决心不再像前次那样让对手得到便宜,立即予以反击。
此后还发生过1500日元瓶装的争夺战。有趣的是,经过连续三年的“威士忌大战”,双方绞尽脑汁,大动干戈,但市场占有率几乎没有变化。
不战均衡法的战略可以使决策者及其公司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战不能胜或代价太大,不如不战,这在“战争”的一开始,就要预先估计,判断是否应该作战。面对挑战,处于劣势的你选择不战,最大的好处是保护自己,使企业不被无谓的消耗拖累住,掌握更大的主动性。“隔岸观火”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反击也为时不晚。这就是“忍一下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企业的决策者们既要明白不打无必胜把握的仗,还要懂得“惨胜不如巧败”的道理。
6.英迪拉的登龙术
1966年1月,印度总理夏斯特里突然去世。消息传出,印度政坛各派便纷纷出马,试图在角逐新总理职位中一举成功。
当时,处于争夺总理职位的人是国大党派最有资历的德赛和代理总理南达。而英迪拉就其政治实力而言,却算不上强大。英迪拉向她的幕僚们表示了参加总理职位的角逐的决心。然而,对手十分强大,如何才能实现政坛登龙的夙愿呢?在冷静的分析之后,英迪拉决定不过早地投入角逐,等到政敌们两败俱伤时再予以出击,主意已定,她表而显得很超脱,好像无意参加角逐,而暗地里她却在静观形势的变化,等待时机到来。
形势的发展果然如英迪拉之所料。德赛骄横固执,以惟一候选人的身分自居,不愿与人分享权力。德赛的表观大伤人心,尤其伤害了党内辛迪加派的感情。辛迪加派对德赛的表观很不满,决定阻止德赛上台,并开始物色新的候选人。当时的代理南达不甘示弱,四处奔走为其升任正式总理摇唇鼓舌,与其政敌明争暗斗。
各派争斗愈发激烈,互相攻击各不相计。
在一旁静观的英迪拉由于没有过早地出山,政坛各派以为她无意问津,因而无人向她发难。
在公众心目中她仍是一个有谦恭风范的政治家。在局势快要明郎的情况下,英迪拉不失时机地开始行动。她凭借大名鼎鼎的尼赫鲁之女的特殊身份,党内各派及社会舆论对她无恶感等有利条件,施展其卓越的政治才华。她说服了辛迪加派和担心专横的德赛上台的人,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接着,又利用政治手腕把国大党的多数党员笼络在自己麾下。经过辛迪加派的疏通,国大党执政的10个邦的首席部长表示愿意支持英迪拉。南达见称雄政坛无望便退出了竞选。惟有德赛欲与英迪拉决一死战。德赛对英迪拉大肆攻击和谩骂,意在抓住英迪拉反击时露出的破绽而做文章。但英迪拉仍然保持谦和的风度,令公众舆论大加赞赏。
由于冷静地分析形势,然后大举出击,英迪拉以明显的优势当选为印度总理。
7.美国相机参战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国家达33个,英、法、比、德、奥、日、意、罗等国相继参加战争,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中东、远东和非洲。参战国家之多,战火蔓延之广,战争规模之大,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而美国这样一个日益强大的帝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一直静坐旁观,直到1917年4月,才被迫对德宣战。
大战爆发后,美国对形势作了分析:如果协约国方面取得胜利,那就意味着欧洲大陆大部分将被沙皇俄国统治;如果德国胜利,那德国将成为美国的祸患。于是,美国决定采取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的方针。大战头几年里,美国不卷入战争,而乘机抢占国外市场。美国总统威尔逊说:“和平而体面地征服外国市场,是美国合理的雄心壮志。”在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刺激下,美国的钢铁、汽车、化学和造船工业飞速发展。从1914年到1916年,它的工业总产值由242亿美元猛增到624亿美元。由于英国对德国海港实行封锁,从1914年到1916年,美国对德、奥出口减少了99%以上,而对协约国的出口则增加了3倍。经济关系的变化,使美国和协约国各国日益接近。
德国实行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也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1917年1月,德国外交部指示其驻墨西哥公使,诱使墨酉哥同德国结盟反美。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由美国报纸公布,更在美掀起了一股反德浪潮。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表明俄国已经内外交困,美国政府深恐俄国在革命后期退出战争,使德国得以集中兵力,加强西线,打败英、法。如果那样,美国借给英、法的亿万贷款,就将付之东流。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美国于1917年6月4日正式对德宣战。
美国对德宣战后,便大规模地扩充军队,先后派遣200万人开赴欧洲战场。美国海军协助英国海军参加了对德军的封锁和反潜艇战,大大减少了协约国商船的损失。美国对协约国的军火和其它物资供应,也迅速增加。而作为偿付手段,协约国的黄金则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战前,美国只存有价值19亿美元的黄金,战后达到45亿美元,占世界黄金总储存量的二分之一;战前,美国欠外债60亿美元,待大战结束时,不仅还清了全部外债,还对外放债103亿美元。美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先是隔岸观火,最后趁机参战,结果一跃成为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