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瑾说:所以一个人的修养,对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敬,内心里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没有用的。所以由于孔子的这番话,了解了祭礼,依此来讲做人的道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大师智慧串讲
有时候一个人的言行是矛盾的,就像一些人所说的,有的看起来漂亮,实际上思想很黑;有的说起话来动听,但做起事情来又相隔甚远。
电影《手机》中费墨的扮演者张国立所说的经典台词“做人要厚道”伴随《手机》的热映而风靡一时,更是被评为2004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第一名。
“做人要厚道”本来是一句调侃的台词,却随《手机》潜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大家呼之欲出的口头禅,“厚道”的本意就是老实的意思,对应的是“奸诈”、“狡猾”,老百姓借着“做人要厚道”这句话,实际上是表达出的是几分无奈、几分愤恨、几分对建立诚信社会的期盼。
“做人要厚道”就是做人不要尖酸刻薄、待人接物要实实在在,不夸张,不骗人,始终表里如一,说实在话,干实在事,做实在人。
做人要做好自己,做事表里如一,是对人生之认识,也是以别人的理解。要了解别人,就要了解自己,认识别人从认识自己开始,从自己的内心走出来,接纳自己容纳别人,不断地修为。做人做事表里如一,与年龄没有关系,与自己对人生的认识的有着极大的关系,是自己在处世的反思过程,待人予真诚,也是对自己一种反思,反映自己的人生态度,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着质的提升。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也是提升自己的最佳方法。我们不能拒绝别人,从心去接纳身边的人和事。
做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表里如一就如春日的清风、夏日的阳伞、秋日的金风、冬日的暖阳,使人信赖,让人踏实,让人熨帖,让人感动。厚道的人作为朋友,可交往;作为同事,可信赖;作为老师,可敬佩;作为领导,可尊从;作为下属,可重用。表里如一的人不会算计你,不会欺骗你,不会出卖你,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就象在轻歌缭绕、茶香氤氲中在洒满月光、荷香四溢的湖面上泛舟,让人心旷而神逸、宁静而致远、浪漫而温馨。
《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言:“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番话是孔子对一些表里不一之人的说法,也表示了他的疑问,他说:“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实、看上去忠厚却不讲信用,我无法理解这种人。”一个虚得其表的人,第一印象虽然给人好印象,但相处下来就会让人看清真面目,终会受到身边的人疏远。在此,孔子也对表里不一的人提出了直接的个人见解,即使时至今天,这一类人还是不能让人理解。对自己的信心过分澎胀,就是自大,将自己的位置摆得过高,做人做事的期望值就容易与事实产生极大偏差。这样的做事方式,给人幼稚的印象,还图得一种急功近利的处事态度。表里不如一的做法,真是不能让人理解。
虽然每一个人都有着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毕竟我们是生活在社会的群体中,要做到表里如一才能在社会中树立个人地位与尊严,活出自己的色彩。
但有时候虽然知道表里如一地做人重要,但一想到为了和谐,得委曲求全,隐藏自己的本性,就让人痛苦不已。
什么时候表里如一,做人与言行持续地保持一致呢,也许人会灵机应变,或者有自己时刻变化的理由吧。
“外圆内方”这句被中国人奉为做人最高境界的成语,在德州仪器半导体技术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郭江龙看来,即是最好的答案。他解释,所谓“外圆”,指的是显露在外的态度行为,讲求的是“圆融”、“和气”;“内方”,则是指隐于内心的原则信念,譬如“正直”、“诚信”,扮演最后一道防线,不会因压力或环境改变而弃守。
一般人常误解“外方内方”或“外圆内圆”的“表里如一”,才是真正做自己。即便如此,所谓“表里如一”,也不是随兴所至的任意妄为。
《记得你是谁-哈佛的最后一堂课》中“表里如一”一文指出,所谓“表里如一”,指的是不必为了做人而彻底放弃自己,而是该懂得如何区分私底下与工作时的自我,以维持一种“身分”的平衡。他认为,你可以在公、私生活中拉上一道纱帘,而非一堵无法穿越的砖墙,以方便随时互通,又能区隔彼此的差异。一旦懂得角色转换,熟练地穿越这道纱帘,就不必放弃自我,变成双重人格。
有趣的是,愈能善用这个方法,愈能拥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在职场上,因为不背离本性,往往能展现某种个人风采,博得最多信赖。当你回到私人领域时,你能做你想要的自己,家人与朋友对你真实的回报,更能平衡你在职场的情绪起伏,成为你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