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瑾说: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财富力量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学问则是一生的事,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
大师智慧串讲
显然我们不是没有知识的人。但我们有文化吗?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话相信你才会有所心得。
先生对孔子所谓学问很有一番自己的诠释。认为学问不是文章好,文章好是文学好;学问好也不是知识渊博,知识渊博只能说明广闻博见。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的,是从做人、做事上体会的。有学问是指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但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真正学问的精神首先是做人。
再看看《论语》中对什么是学问所做的解释。例如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竭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弟子孰为好学”的提问时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些话无不在告诉我们真正学问的精神首先是做人。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学问。否则,即使知识再渊博,把图书馆都背下来也是没有学问,就象诸葛亮说的,“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有很多人,很善于读文章,自己的论文写得不错,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或者眼高手低,碰到问题就束手无策;或者工作被动,一碰到需要别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就消极等待;或者空有远大抱负,天天嗟叹怀才不遇;或者一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荣誉,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因而难以被别人接受。这样的人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不能称做学问好。
所以,“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学问之道在于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本立而道生”。
南怀瑾先生说的虽然是孔子所讲的学问,从上面的意思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孔子所说的学问,绝不是现在那些道貌岸然、自以为真理在握的所谓知识精英心目中的学问。它是真正扎根于生活、得之于体悟,又可以见于行的东西啊,它的外在表现用现在的词说,不就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吗?
这种学问从哪里来?不一定在书上。处处留心皆学问。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观过而知仁”。看别人,反省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啊。即随时随地有思想、要见习、体验、反省,这就是学问啊。
学问是一种综合的素质,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是淡薄名利,是人情练达;是碰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是正面攻不上时善于迂回包抄的机智;是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随机应变;是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的眼光;是一种体验,是理解后的体验,实践后的体验,体验后的提高。
但愿我们真的能好自为之,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因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比真正没知识、没文化的人更可怕。因为,前一种人会有带着傲慢与偏见凌驾于神州大地的上空,嘲笑人民大众的愚昧。而被他们嘲笑的对象恰恰是没知识,但有文化的人。所以这个世道似乎是反过来了,所以我们才会慢慢明白为什么有人说:知识越多越反动;为什么有人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