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
15665100000008

第8章 “势”最重要,重点在把握“转”字

大师解脱智慧

南怀谨说:你们看《孙子兵法》十三篇,真正重要的是一个“势”字。意思是说,一个时代的潮流,一股社会的力量,当这个力量来的时候,你跳不出来就会被它埋没了,沉下去了。什么是势?《孙子兵法》解释“圆石于千仞之山”,这么大的一块石头,在千仞高山上绕个大圈子旋转,下面的人都很恐惧,不晓得这块石头掉在谁的头上。当一个势到了,没有办法,等到这个石头掉到地上,小孩子都可以在上面屙尿,一点用都没有。所以用兵也好,做事业也好,“势”最重要,重点在把握“转”字。

大师智慧串讲

在中国历史上,“竞争”是一个血淋淋的字眼。不同的社会成员为着同一个标的物,会斗得两败俱伤。“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挽弓月。流尽了,郊原血。”毛泽东读史后写下的这几句话道尽此中惨烈。

但是,同一时期大家都在造命,“竞争”又不可避免。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什么样的人可以脱颖而出呢?换言之,人人都造命,胜利终属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在目标的取向、定位上,最有静气,最能顺应时势者最可能成为胜利者。

天下汹汹,卒然临之,仓促上阵的人往往经不起两个回合就败下阵来。而虚静养智,积聚了实力,顺势而起的人常常不需付出最多牺牲就能获胜。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识”字乃是制胜的关健。

肖何、曹参两人都是与刘邦一道在沛县起兵反秦的汉代开国功臣,高帝六年(前201年),刘邦定“元功十八人位次”,肖何居首,曹参第二,足见两人在功臣中的地位。当前206年刘邦西入咸阳时,众将领都争先恐后地瓜分金银财宝,唯独肖何率先入宫把秦朝丞相府的地理图册、文书档案统统收藏起来。随后,肖何、曹参在楚汉战争中留守关中安抚秦民,为前线输送兵马粮草,从物质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肖何任丞相后,“汉袭秦制”推行律令,有力地巩固了新建立的政权。肖何去世后,曹参任相国,实行“萧规曹随”,全部事务一律依肖何当年规定的律令实行。对那些想标新立异、追名逐誉的官员,曹参即予斥退。有些卿大夫看到曹参日夜饮酒作乐,想来劝他几句,曹参却先劝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告别,始终没有机会开口。肖何、曹参都是洞悉时务的大贤,肖何之所以“汉袭秦制”,曹参之所以“萧规曹随”,是因为这两人都看到了秦以前中国四分五裂,近两百年不停地打仗,老百姓受尽干戈战乱,骨肉流离之苦,国家的统一是人心所向;而统一之后维护法制,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又是大势所趋。因此他们能心心相印,开创汉初的稳定政局,巩固统一大业。实际上他们汲取的是秦以前数百年的经验教训,继承的是自商鞅到李斯、韩非等各家各派治国人才心血智慧的成果,这样的大见识,是一般智贤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曾国藩是一个深通运势之道的人物。曾国藩攻击天京的时机,定在天京外围全部扫清,城内粮食完全断绝,天国核心首领精神崩溃之时。在相继攻克了苏州、杭州等各处太平军据守的城池,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之后,仍在耐心等待最后攻击时机。1864年春夏之交,天京城内粮食绝尽,洪秀全命官兵吃一种叫“甜露”的野草充饥,每天饿死的军民成百上千。四月十六日,这位四十九岁的天王终于熬不住了,崩驾于龙床。而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曾国藩终于定了聚焦猛击的决心。对天京的总攻时间定在洪秀全逝世三个月之后的七月十九日(农历六月十六日)。午夜时分,八处地道终点炸药同时爆炸,轰隆巨响,天崩地裂,大批湘军从地道口潮水般涌出,一时烟火遍地、杀声震天。太平军不防此变,倍觉慌张,守军方寸大乱,四散溃逃。被杀的太平军将士及老百姓一万多人。其余的多从湘军留出的太平门突围出去。李秀成保护幼主仓忙出逃至清凉山,不久相继被俘问斩。李秀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堪称太平军后起之秀。可惜其忠言不被洪秀全所信,早已心灰意冷。城破之前将天京数万难民放出逃生,李秀成虽勉力守至最后,但惨败到这种地步,却是生前始料未及的。而曾国藩以奇招险胜,也属有幸。历时两年多的天京之战,终因决策者内质毫厘之差而殊,成败存亡至天地之远。

纵观天京之战全过程,曾国藩的真正对手是李秀成而不是洪秀全。就善用虚实而言,李秀成比曾国藩强十倍。但就善于运势而言,李秀成由于没有最后决定权,与说了就算的曾国藩相比差距就大了。可见,善用虚实与善于用势比,后者对胜败的决定性意义要大得多。善谋势者得天时,善度势者得地利,善用势者得人和,善运势者得成功。反之,则全败。势之盛撮土为将,持石为兵,势之衰,天地圣人不能振。久战之要,尽在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