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为何爱会伤人
1572200000021

第21章 任何选择都有道理(4)

在爸爸心中,琳不仅不如妹妹重要,也不如妈妈重要,这是琳童年时的人生真相。她拒绝接受这一人生真相,而渴望得到弥补,甚至彻底改正。于是,等她成年后,她忍不住会陷入到一个又一个三角恋爱中,渴望在这样一个三角关系中打败一个女人。

然而,她真正想打败的,其实首先是她的妹妹,其次是她的妈妈。

说打败可能是说得太重了,琳说她感觉不到自己有这样的渴望,她所渴望的只是获得一个男人部分的爱,即她希望这个男人不要将爱全给予太太,只要分给她一部分就可以了。

我问她,她理想中的恋爱是怎样的。

她说,只要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譬如五一假期、十一假期和她的生日,她的爱人能陪她一起度过就可以了,平时只要一两个星期能见一次面就足矣。

我开玩笑说,她真是一个完美的、没有麻烦的情人。

她看上去的确是完美的情人。不仅相貌出众,工作和收入也很好,并且她很少向恋人提要求,她和第二个男友交往了八九年,期间只给他的妻子打过一次电话,其他时间,她都是尽量不给他“找麻烦”。

第二个男友很爱她,几次发誓说要娶她,一次已经到了实质阶段,他准备和妻子离婚,但琳却劝他不要这么做。

显然,和其他主动的第三者一样,琳并不想真正打败一个女人。

恐怖幻想中的重要一面是和解

Lisa对我讲出了她的梦想后,开始去了解关于俄狄浦斯期的论述,并对自己的梦想进行了分析。

她有过两次重要的三角恋,恋人都已结婚,而且都有一个女儿。她说,有一个女儿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他们没有女儿,她不会和他们纠缠。

这个女孩象征着什么?Lisa说,其实就是她自己“内在的小孩”。

她介入这样一个家庭,假若成功的话,她就会成为这个女孩的后妈。Lisa说,她渴望做后妈,真的是渴望。

后妈又意味着什么?其实就是Lisa自己的妈妈。她回忆说,自己小时候经常想,她的妈妈是不是后妈,否则为什么有时对她会那么不好。

由此,可以看到,Lisa的第三者梦想中的后妈和女儿的关系,其实就是童年时母亲和她的关系的再现。

所以,在这个三角恋中,女儿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Lisa觉得,那个男人和他妻子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当然,她和其他主动的第三者一样,也是渴望击败一个女人,从这个女人手中夺走一个男人。这是童年被压抑的渴望的再现。

但是,童年时她不敢真做到这一点,因为她惧怕被妈妈惩罚。她的幻想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前妻”向她泼了硫酸,而她爱的男人则弄瞎自己的双眼,这是一个何等惨烈的结局。这个结局,看似是Lisa有点疯狂地渴望自虐,其实,反映的是她为什么不敢真正地把一个男人从他妻子身边夺走,因为她害怕被惩罚。

这是Lisa的幻想中充满冲突的一面,但还要看到,她的这个幻想中的重要一面是和解。在幻想中,她渴望女儿最后爱后妈胜于爱爸爸和亲妈,其实是渴望她“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妈妈”得到和解。

不过,这也有点欲盖弥彰。女儿爱后妈胜于爱爸爸,这正是Lisa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所做的,她很渴望与爸爸亲近,但这会引起她的焦虑,唤起她对妈妈的内疚感和罪恶感。于是,她事实上整天和妈妈黏在一起,表现得和妈妈无比亲近,但真正渴望的还是和爸爸更亲近。

这一情结的纠葛是一种左右不得的局面。现实也再现了这一点。Lisa的两次重要的三角恋,不管男人们多么宠她,但最后都拒绝为她离婚。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男人们这样做,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在保护主动的第三者。因为,假若他们真离婚了,他们便失去了吸引力,本来吵吵嚷嚷要嫁给他们的第三者就会逃跑。但她们之所以逃跑,并不仅仅是“索然无味”,而是在逃避自己内心的罪恶感和恐惧。

三角恋中藏着虐待与被虐待的关系

主动的第三者看似是爱得死去活来,但真相其实是,她们在主动营造一个施虐与受虐的关系,而这是她们童年的失衡的亲密关系的再现。

假若一个女孩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受到了严重的忽视。那么,首先,这个女孩对父亲有愤怒,她会想,为什么人这样对她。其次,她对母亲有醋意,渴望把父亲从母亲身边夺走。最后,她自己有深深的自卑感以及负罪感,因为她认为自己的愿望非常邪恶。

这个女孩长大后,如果变成了一个主动的第三者,那么她会把这三种情感都投射到自己主动营造的三角关系中。

第一,她会很爱那个男子,但也会抓住种种机会直接或间接地攻击他,质问他为什么对自己不公平。

第二,她会对恋人的妻子有复杂的态度,有时想攻击她,有时又很幼稚地渴望和她和解。

在百度贴吧“第三者”吧中,转载了“情人写给爱人妻子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第三者列举了自己的种种优点,并批评了爱人妻子的种种缺点。这无非是说,她比爱人妻子更懂得爱他。这就像一个处于俄狄浦斯期的小女孩一样,认为妈妈缺点太多,而自己很优秀,更配得到爸爸的爱。《道德颂》中也描绘了很多这样的细节,如:

她唯独不愿对水荆秋使用聪明——她相信他是心怀苦衷地爱她。面对他,她愿意拔掉咬人的锋利牙齿,毁掉刻薄的心肠,扭转鄙夷的眼光,她要宽厚,温和,善解人意——要比梅卡玛更女人。

第三,她会有强烈的自卑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所以,常常渴望受虐,因为不管看似多么理直气壮,她都认为自己是在干坏事,这不需要别人的谴责,她会自己谴责自己,自己惩罚自己。

爸爸、妈妈和孩子这个三角关系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必经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爸爸和孩子、妈妈和孩子、爸爸和妈妈这三个关系同等重要。假若这三个关系都是充满爱的、和谐的,那么一个孩子就会形成非常健康的爱的模式,等他长大后,就会将这个爱的模式投射到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中。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如自己频频陷入三角恋迷局,而且事先均已知道所爱的人已有爱人,那么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是否有第三者情结。如果是,就要好好去认识这个情结,不要重蹈覆辙。

Lisa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她主动去看了多半年的心理医生。经过这多半年的心理治疗,她脑海中的故事脚本发生了改变,尽管那个恐怖的第三者梦想仍然存在,但已变得没那么有诱惑力。她现在真正渴望的,是和一个能理解她、尊重她的普通人相爱。

琳也在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最近,她又一次对一个已婚男人产生了爱的冲动。这种冲动不能立即消除,但她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所以没有将自己的冲动付诸实施。

25

她们为何非杀人犯不嫁

童年受苦的时候,弱小的我们无处可逃,只能接受。成年再受一次类似的苦,其实是埋着这样一个愿望:这一次,我要做主,我要修正童年的那次错误。

嫁给杀人犯,这是一名美国女子作出的选择。

据报道,这名叫贾丝廷·默斯的女子从4岁起就对谋杀故事和杀人犯有一种畸形的爱好,她还在自己的后背上刻了6个大写的字母——MURDER(谋杀)。当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嫁给恶名昭彰的杀人犯汤姆·尼森时,已经32岁了,这在美国也算是晚婚了。

默斯是从电影《男孩别哭》中知道尼森的,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

21岁的美国女子蒂娜·布兰登的性别认同有问题,认为自己是男孩,并化名“布兰登·蒂纳”与拉娜约会。拉娜的朋友尼森和约翰·洛特发现布兰登的真实身份后,强奸并残杀了布兰登。

默斯最先相中的是另一个杀人犯洛特,她先给他写信,接着又去监狱探视他,但两人没有碰撞出火花,于是默斯又转而向尼森求爱。从2004年起,她和尼森接连通了一年半的信,最后决定嫁给尼森,而在作这个决定前,她还没有见过尼森一面。

不过,即便洛特也不是默斯的“初恋”。在洛特之前,默斯曾向美国两个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至少杀害48名女子的“绿河杀手”盖里·里吉威和至少杀害10名女子的“BTK杀手”丹尼斯·拉德写过求爱信,但这两个“名气”更大的杀手都没有理她。显然,嫁给杀人犯——默斯的这个梦圆得并不容易。

成都女孩对劫匪一见钟情

发生在大西洋彼岸的这件事,听起来有点惊世骇俗。不过,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嫁给杀人犯的这种冲动并不罕见。

荣伟玲说,她在成都做咨询时,有一天一名二十来岁的女来访者迟到了。这个女孩解释迟到的理由时说,在来咨询室的路上,她遇到两个劫匪,他们用暴力把她逼到角落里,抢走了她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然后放走了她。按说,遇到这种事情,一个人应该会感到害怕,大受刺激。但这个女孩说,非常奇怪的是,她一点都不害怕,只是觉得有点兴奋。并且,她在路上还做了一个白日梦,梦见她和那两个劫匪睡在一张床上。不过,只是睡在一张床上,其他什么事都没发生。

这个女孩的白日梦并不难理解。她的童年非常糟糕,她有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父亲,小时候挨了不少打,而且父亲在打她的时候常常会失去控制,这给女孩留下了不少可怕的回忆。荣伟玲说,有过这样经历的女孩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们对父亲恨之入骨;但另一方面,她们很容易对有暴力倾向的男子一见钟情。这个女来访者正是如此,两个劫匪对她实施了暴力,但她却对这两个劫匪产生了一点类似一见钟情的迷恋。

童年受过的苦,我们长大后一般至少要再重复一次。童年受苦的时候,弱小的我们无处可逃,只能接受。成年再受一次类似的苦,其实是埋着这样一个愿望:这一次,我要做主,我要修正童年的那次错误。所以,有一个暴虐老爸的女孩,容易迷恋上同样有暴力倾向的男子。她们这样做,就是因为想证明一下,她们可以修正童年的那次错误。虽然别人觉得这个男子的暴力倾向已经无可救药了,但她们却总是怀着一个单纯的梦想——“我可以用我的爱来改造他”。

“改造梦想”让她们迷恋杀人犯

这种改造当然很难做到,暴力倾向太厉害的男子,一般伴随着恶性自恋。他们很少反省,很少认错,生活中有了什么问题,也总会归咎到别人身上——哪怕再牵强附会,然后就对别人大打出手,而妻子和孩子是他们最容易找到的归罪对象。

其实,有过暴力老爸的女子,她们当然知道,自己的妈妈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梦想——用爱去改造丈夫,而这种改造当然是很难成功的。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女子也难以抵挡有暴力倾向男子对她们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我们经常用这个词——“感觉”来形容。那些真诚、体贴、善解人意的好男人,她们从理智上知道他们很好,但就是没感觉,而且面对他们时会无所适从。这是因为,她们没有学会和好男人相处,并且这样的好男人不能让她们重温童年的梦,也难以唤起她们的“改造梦想”——这正是所谓的“感觉”的真正含义。

一方面,抵挡不住改造梦想;另一方面,妈妈的经验告诉她们,改造梦想很难实现。那么,怎么办?

找一个有暴力倾向但不能实施暴力的男子,当然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譬如默斯,她选择嫁给尼森,但这个杀人犯注定要把牢底坐穿,几乎没有机会对她加以任何肉体伤害。并且,国家权力机器也站在她这一边,和她一起实施伟大的改造工作,这是多么安全而又可靠的选择啊。

所以,美国有无数的“默斯”迫不及待又坚韧不拔地抢着嫁给杀人犯。这就导致了一个“怪现象”:许多恶行累累的杀人犯,却在进监狱后做了新郎。

连环杀手特德·邦迪,在监狱中结婚,并在执行死刑前做了父亲;约翰·韦恩·盖西,谋杀了数十名年轻人,他在被关进死牢后订婚;蒂莫西·麦克维,制造了俄克拉荷马爆炸案,夺走了168条生命,但他在行刑前收到了数十封求婚信……

可以料想,默斯前两次“恋爱”失败,很可能是因为竞争者太多,毕竟“绿河杀手”和“BTK杀手”太出名了。

嫁给潜在的杀人犯才真正疯狂

嫁给关在监狱里的杀人犯,这种行为看似疯狂,但实际上很聪明。通过这种看似疯狂的举动,“默斯”们一方面圆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改造梦,另一方面又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她们是没有任何危险的。

但还有无数的女子嫁给潜在的杀人犯,这才是真正可怕的选择。无数有过暴力父亲的女孩,会像飞蛾扑火一样迷上同样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尽管意识上非常清楚这些男人很危险,但她们就是无法抵制爱的“感觉”。她们潜意识深处想改造这个危险男人,其实是想改造自己的父亲,修正自己不堪回首的童年。

然而,如果她们的丈夫自己不想改变,那么她们就会失败。结果,她们的新家庭又继承了原生家庭的特点,而暴力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循环。据统计,60%的凶杀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潜在的杀人犯变成了真实的杀人犯,而且被杀害的人,经常是那个一开始想改造暴力丈夫的妻子。所以说,嫁给潜在的杀人犯,这才是真正疯狂的举动。

譬如那个成都女孩,如果她不处理一下自己的潜意识,真正搞明白自己所谓的爱的“感觉”。那么,她很可能会将改造梦想付诸行动,迷恋上身边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子,疯狂地爱上他,然后遭遇一系列可怕的折磨,再次重演童年的不幸。

改造梦想源自不甘心

荣伟玲说,改造梦想源自不甘心。小时候,我们无人可爱,只有去爱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爱自己,我们就会想,这是自己的原因,如果自己做了一些努力,或许爸爸妈妈就爱自己了。这个想当然的梦想当然不会实现,暴力父母很少会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而放弃自己的暴力行为。于是,再次遭到打击的、幼小的我们就把这个梦想埋在潜意识里。

等我们长大了,遇到了和父母很像的男子或女子,这个埋在潜意识深处的梦想就会被触发。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我们深信,如果我们做了一些艰苦的努力,这个“爸爸妈妈”就会改变。

一开始,我们总能收到一些效果,毕竟我们现在的人格力量和童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个“爸爸妈妈”为了得到我们的爱会在关系建立初期克制自己的暴力倾向。但是,等关系确立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这个梦想不过是空想,这个“爸爸妈妈”是不会改变的。

要克服“改造梦想”带来的感觉诱惑,最好做一次深度心理咨询。在深度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不幸的童年。那些有过可怕童年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扭曲过真相,甚至会粉饰得好像自己的童年比谁都幸福。但咨询师会和我们站到一起,帮助我们化解这些扭曲的感觉,让我们懂得,我们的童年的确是不幸的,这真的是非常悲哀。

接下来,咨询师会帮助我们做一次“结束哀伤”的工作。譬如,写一封长长的信,然后举行一个哀悼仪式,将它烧毁,以这种仪式对自己童年的不幸说一声再见。

只有做了这些工作,我们的“改造梦想”才会被真正放弃,而嫁给杀人犯的这种冲动和诱惑才会真正消失。

26

要求恋人鼓励我过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