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宋那些事儿
1573300000011

第11章 和平下的荣耀(4)

范仲淹夸夸其谈,宋仁宗听得热血沸腾,多次催促范仲淹拿出一个方案,以使大宋繁荣昌盛。范仲淹琢磨了很久,才拿出一份《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看过这份奏折,我们就可以知道,范仲淹绞尽脑汁凑足了十事,不过是为了图个吉利,其实讲的只有一件事:官吏管理。

范仲淹认为,只要把官吏搞明白了,皇帝只需要坐在那里跟呆头鹅一样就可以使天下大治。如何“搞明白”官吏呢?提拔有用的官吏,废掉没用的官吏。可提拔和废掉的标准是什么?范仲淹没有说。当年十月,范仲淹选派了一批高级官员(按察使)去各地考察官吏情况,有点“中组部”和“中纪会”联合办公的意思。派出去的这批官员,都是范仲淹最熟悉的人,有的还是他的好朋友。因此,他放心地坐镇中央,根据按察使送来的报告,在官员登记本上打叉。掌军事的副宰相(枢密副使)富弼看到他勤奋工作的样子,叹息说:“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可都得哭了。”范仲淹一面打叉一面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

有人就指出,范仲淹的叉打得很让人怀疑他这是在借机排挤异己。这种指责的声音越强,范仲淹的叉就打得越多。

结果,又有人站出来说,范仲淹在搞朋党。“朋党”是任何统治者都对它极为敏感的一个词汇。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就把帝国强拉硬扯地送进地狱。宋仁宗对身边的人说,范仲淹不像是那种结党的人。有人点醒皇上:等他是的时候,您后悔都来不及了。

为什么有人指责范仲淹,很简单,他的吏治新政得罪了一批人。官吏管理其中有一条是,之前的贵族不能让儿子接班。贵族生的孩子大都是饭桶,如果不接班,难道去做强盗?这些贵族当然会跳起来。

一批批的人来见宋仁宗,他们认为范仲淹的良心大大地坏了。范仲淹能忍受这些人,因为他是君子,那些人是小人,但让他暴跳如雷的是,之前支持他的欧阳修突然说自己是卧底,写了篇《朋党论》含沙射影。宋仁宗见他们内部已经出现矛盾,心想这新政也肯定有问题,于是,下令废除新政,贵族们松了一口气,大宋却少了一口气。

“庆历新政”实施不足一年半,范仲淹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但改革的需要如星星之火,一直延续到神宗朝,这星星之火后来燎原成了王安石变法。

阿龙辞典 君子和小人

宋朝是文臣政治,文臣人数一多,难免意见不统一,争来争去就形成了党争。宋朝党争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互相把对方归为“小人”,而自己一方称为“君子”。柏杨先生曾总结,与“君子”相关的词包括耿直、忠良、光明磊落、胸襟坦荡,等等,与“小人”相关的词包括奸邪、阻险、卑鄙、污浊、罔上欺下,等等。实质就是,他们都觉得只有自己是爱国爱民的,其他人都是贪官污吏。

【阿龙看热闹】

领导的副手难做

领导的副手难做。领导嘛,下属们有争执了就充当裁判,平常没事时就做形象大使,“君临天下”、大权在握,所以游刃有余得多;副手呢,就是个干活的位置,决定发多少奖金的权力归领导,监督其他人干活却是你的事,干得多了领导怀疑你拉帮结派想揽权,干得少了同事们攻击你能力不行。历史上像范仲淹、商鞅、张居正这些人,其实都是充当领导副手的角色,有朝一日可以做上领导还好,若是做不上,副手就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

11、 腹中万甲兵

韩琦、富弼、文彦博、夏竦、范仲淹,这几个仁宗朝的大臣,人们最熟悉的百分之百的是范仲淹。因为他曾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出自《岳阳楼记》),可是,他活着的时候一次都没有去过岳阳楼。西夏崛起,总鼓捣大宋边疆的时候,仁宗让他到边疆去镇守延州(延安),刚到不久,就有传闻,说西夏不敢惹事,因为范仲淹“腹中有数万甲兵”。

大肚子范仲淹刚到延州时,执法严格。一次,偶然遇见四个士兵闹事,他竟然在审讯之后,将四人押到军前,执行了失传多年的腰斩。

当然,范大肚子也有仁慈的一面。军官王伦叛乱,攻击大宋的城池,守卫城池的军官晁仲约打开城门,放王伦入城,给钱给粮给女人,恭敬地把王伦送走了。

消息传到开封,仁宗把范仲淹和富弼叫来,讨论如何处理晁仲约。

富弼残忍地说:“身为守臣,不战不守,反而送钱送物,这种人应该就地正法。”

范仲淹善良的心灵迸发火花:“晁仲约手下兵少,墙又矮,不战不守,事有可恕。”

仁宗也是个善良的人,两个善良的人决定不对晁仲约作任何处理。

离开仁宗后,富弼指责范仲淹:“老范,你发慈悲怎么也不看时候啊?”

范仲淹的回答令人毛骨悚然:“皇帝正当壮年,我们不能教他杀人,免得他杀得手顺,只怕将来你我的小命都不好保。太祖以来,还没有轻易杀过官员,我们何必开这个头?”

看来,范仲淹是个“以人为本”的官员,主张生命至上,在生命(特别是自己的命)面前,法律必须让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调到河东路守边疆。可他不去,原因是那里兵少,一旦西夏和辽联手打过来,后果不堪设想。这个时候他居然忘记了自己肚子里有数万甲兵。韩琦知道后,就找到他,对他说:“如果你不敢去,让我去好了,不过有个前提。”

范仲淹摸着肚子问:“什么?”

韩琦说了出来:“绝不许我带一兵一骑。”

“这不是存心和我对着干吗?”范仲淹一听,跳了起来,气得七窍生烟,说要和韩琦作生死一搏。

后来,二人联合守西边。韩琦一直想进攻,但范仲淹如同怀胎六个月的孕妇,甲兵不出,不敢轻举妄动。他摸着肚子对韩琦说:“我有上策,也有中策。上策就是建城筑寨,储备粮食,一旦西夏来攻,坚壁清野,饿死丫的。不出二三年,你请西夏来,他都不敢来。”

听得韩琦想死的心都有了,他已经没有勇气去听范仲淹的下策了。

范仲淹的上策很快就起到作用:塞门寨、安远寨、金明寨和三川寨陆续失守,西边告急。

仁宗在开封城里拍着桌子大叫:“打,必须要打一场。”仁宗这么软的人,都坐不住了,要求打。

但范仲淹坚决反对。韩琦派了范仲淹的老朋友尹洙去劝说范仲淹协同作战。范仲淹和老朋友喝了二十多天的酒,肚子里的数万甲兵都醉了,他仍然不同意进兵。

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西夏大举来袭,韩琦出兵,却错用大将,宋军惨败于好水川。在宋军苦战时,“范大肚子”做了这样一件事。他写了一封信给元昊,让他投降大宋。元昊一面进兵,一面担心范仲淹会与韩琦联合,所以就敷衍他。当元昊取得好水川胜利后,就写了封信耍弄范仲淹,可能还骂了“范大肚子”是条蠢狗。范仲淹看到信后气得死去活来,同时又胆战心惊。因为这样的信倘若被朝廷知道,他就是一个卖国贼。范大肚子立即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当着西夏使者的面把信撕了。他给朝廷的解释是,如果这封信被皇帝看到了,必要愤怒,然后就会兴兵,劳民伤财。

没有人相信他。有大臣直接请求把范仲淹就地处决,可仁宗皇帝不杀读书人,范仲淹逃过一劫,官降数等,罢知耀州。

后来,元昊晚上和白天都不闲着,他的确累了,于是主动对宋称子。仁宗有了面子,答应年赐西夏茶三万斤,绢十万匹,封元昊为夏国主。此后西夏和宋朝友好了几年。

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掌管军事的副宰相。他肚子里的那数万甲兵直到他死,也没有出来。

阿龙辞典 文彦博

文彦博(1006-1097),今山西人。司马光小时候砸缸解救过玩伴,文彦博则把水灌进树洞,让掉进里面的球浮了上来。1041年,贝州(河北清河)一个叫王则的军人造反,政府军数度败北,文彦博请求出征,仁宗皇帝大喜,说:“‘贝’字加‘文’等于败,你一出马定然凯旋。”不出一月,文彦博果然胜利而归。

【阿龙看热闹】

高调的未必就是好人

清朝有个做官的,贪污受贿的事做了很多,但写起文章来,慷慨激昂、忧国忧民,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人回答:文章是千古事,几百年、上千年以后,人们还读得到我的文章,至于我贪钱,几十年后就没人会记得了,所以文章里一定要多呼吁民间疾苦。不知道范仲淹是不是也这样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但他当官多年,到底为老百姓办了几件实事呢?

12、 好水川之战

1041年初春,大宋西北边疆的冷风吹来了西夏元昊要进攻渭州的消息。总司令韩琦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主动出击还是龟缩守卫,军区副总指挥范仲淹选择后者,韩琦甚为恼火,说:“做军人,就该把胜负置之度外。”会议进行的时候,西夏军已经逼近怀远城,韩琦立即跑到镇武(今宁夏固原)让副总管任福统领数万大军,又给任将军配了参谋长耿傅和先锋桑怿。

任福出发前,韩琦给他布置了作战方略:“自怀远城经得胜寨(今宁夏西吉东南)直趋羊牧隆城(今宁夏西吉西北),绕到敌人背后发动攻击。各堡垒相距不过四十里,道路便利,审时度势,能打就打,不能打绝对不打。”最后告诫任福:“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方法做,就是你活捉了元昊,我也要斩你的脑袋。”

任福满口答应着,跳上马,领着六万人直向怀远捺龙川(今宁夏固原彭堡)奔去,在张宗堡以南,任福“偶遇”西夏军,他们正赶着牛羊。任福大吼一声,冲向敌阵。六万对一千,大胜。活着的西夏兵仓皇而逃,任福兴奋地追赶。有人提醒他,西夏军可能有埋伏,任福对这种胆小的人只有一个办法:不理。

追到好水川(今宁夏隆德)时,任福跑得气喘吁吁,于是扎营歇息,决定第二天找到西夏军主力,争取活捉元昊。元昊也想活捉任福,而且已经在好水川和姚家川西侧的谷口作好了充足的准备。那些败兵是诱饵,任福这条鱼疯了一样咬到了钩。

晚上休息时,任福才发现自己只带着少量部队来到了这里,第二天,他头脑清醒了许多,想沿好水川西行,从六盘山出去,于是,顺着好水川和姚家川西侧的谷口谨慎行走。前锋桑怿发现路上摆了很多封闭的泥盒子,里面发出咕咕的叫声。用手拍,里面有跃动之声。桑怿不敢擅自开启,只好等任福到来。任福一到,琢磨半天,有人认为这是西夏军的巫术,若打开,就会扑出一个老妖怪来。任福不信,他认为只是普通盒子,于是让士兵大喊一——二——三——打开,盒子一开,一群鸽子冲向天空,任福为自己的聪明大笑,笑声未完,元昊的十万大军已经得知宋军进入埋伏圈,好水川之战开始了。

西夏兵在山上和山下一齐亮相,任福并不慌张——只有知道必死的人才不慌张。宋军士兵也是这样想,所以对西夏军来讲,这的确是场恶战。任福左冲右杀,身中十余箭,可仍然挥舞着他的先进武器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有人劝他突围,任福明白,就算这里不是葬身之地,韩琦那里也是“永垂不朽”之处。所以,他在不可能突围的情况下坚决不突围。临死前,留下了豪迈之语:“我是军人,当以死报国。”其中一个叫王的军官也骁勇绝伦,他从几十里外的地方来解救任福,最终却无法解救自己。临死前,他已经冲锋了数十次,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见红,知道不可能有奇迹发生后,他跪倒在地,看向东方,那里正是开封,磕头几下,站起来,又多杀了几个西夏兵,最后眼睛中箭而死。

宋军全军覆没,韩琦一面咒骂任福,一面上表请罪。在回师路上,阵亡将士家属数千人拦住韩琦的马大哭,不但哭,而且还抛散纸钱,不但抛洒纸钱,还向空中哀诉:“你们先前跟从韩将军出征,现在韩将军回来了,你们都死了,希望你们的亡灵也能跟着韩将军一起回来。”

这话说得很恶毒,倘若他们的魂魄不能跟韩琦回来,是不是要让韩琦跟他们的魂魄走?

范仲淹得知好水川惨败后,说了一句猪狗不如的话,以回应韩琦当初说他胆小:“此情此景,再难置胜负于度外!”

西夏军大胜后,元昊的军师——就是那个吃饭不给钱的张元写了一首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张元这种无耻的劲头,无人能及。但我们发现这首诗里没有“腹有万甲兵”的范仲淹,再一次说明:“范大肚子”写文章自吹自擂的功夫天下无双。

阿龙辞典 韩琦是个慈悲人

韩琦晚上工作时,有一侍从在旁举烛,侍从困倦,一不小心把韩琦的胡子烧着了,韩琦用手拍灭,继续工作。很久,他抬头,发现举烛的人已经换了,大惊,深怕那人会受到惩罚,急忙大叫:“那人才学会举烛,赶紧叫回来。”

【阿龙看热闹】

对失败的人示以同情

在宋仁宗时代,大宋还没虚弱到根本不能和西夏一战,所以韩琦的主战倾向并以身作则、努力去战的做法,还是应该受到肯定的——败军之将,也可言勇。现实中常有一种情形: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无论如何,什么事也不做的人,没有资格去指责别人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好。有时候,经常被指责的人,反而是一直在干实事的人,这种人迟早会成功,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所以,不妨对暂时的失败者抱以同情。

13、 种世衡以心交心

军事家一旦有政治天分,在和平年代必将是国家的幸运。北宋守边名将种世衡即是这样的人,范仲淹赞他为“国家栋梁”,宋仁宗批示:“守边的将领都像他这样,我就不头疼了。”

种世衡在环州做军政一把手(知州)时,有密探报告说,一些羌族部落暗中勾结西夏,与大宋为敌。到了北宋时,羌已经没落。大宋想要惩罚这样的小部落,易如反掌。但种世衡不这样想,反而经常深入羌族内部与他们打成一片。他往往是大包小包地去,再空着双手回来。羌人得到了他的好处,慢慢地就憎恨自己的过去,与大宋做了朋友。

但也有不识好歹的,一个叫奴讹的羌族酋长,跟竹子一样,性情孤傲,没有笑脸,人际关系很差。当种世衡新上任时,按例他该去欢迎,但他没有。

种世衡知道有这样一根竹子后,就主动去拜访。竹子虽然清高,却知道种世衡战功赫赫,不是普通的军人。二人相谈甚欢,约好第二天再见。晚上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早上醒来,种世衡艰难地把门推开,发现雪仍没有停。

部下劝种世衡说,平常去那个鬼地方,走在陡峭的山间都胆战心惊。如今又下大雪,恐怕会一去不复返。种世衡说,我不能失信于人。部下说,您暂时别把他当人看。但种世衡坚决要把他当人看,所以冒险踏雪上山。奴讹看着漫天的大雪,料定种世衡不会来,吃完早饭后,他就蒙起脑袋睡了起来。中午时,突然有人敲他的门,说是种世衡来了。奴讹震惊,穿上裤子就来迎接。只见种世衡站在门前正把衣服上的雪打落。奴讹激动得嘴直颤,真心地把种世衡当成好兄弟了。大雪一停,奴讹就宣誓效忠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