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生活
15828200000012

第12章 静者贵气——神有余则贵

这里的神有余者表现为:眼光清应,顾盼不鈄,精神耸动,容色澄潵,举止汪洋,严然远视如秋日之照霜天,嵬然近瞩似和风之动春花,临事刚毅若拉獣之步深山,处众招遥似丹凤翔云路,其坐如界石不动,其卧如妻鸦不摇,其行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昂然如峰石之耸,言不妄发,性不狂躁,喜怒不动其心,荣辱不易其志。

神有余是指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具体而言,指眼睛明亮有神、精神抖擞、举止端正、办事沉着老练、处变不惊,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坚守其节操。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一个人能做到此,己是难能可贵,其命运当然属高贵之辈。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或体验:从别人外在的一些东西判断出别人内在的一些东西。比如眼神游移不定,多是内心不安或有事。事实上,在圣贤之道中,外在的相是一个很重要的修炼。《礼记?玉藻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

在中华文化中,不仅正经推崇主静,连歪经也崇拜神闲气静。如果你愿意“封建迷信”一把,来一个“看相算命”,那就翻一翻《麻衣神相》吧。在中国民间的看相术中,《麻衣神相》一书集所有相术要点于一体,故尔套一“神”字,乃习相者必读之籍。《麻衣神相》究竟推崇什么相呢?这就是所谓的“神有余”,其专论曰:

神之有余者,眼光清莹,顾盼不斜,眉秀而长,精神耸动,容色澄澈,举止汪洋。俨然远视,若秋日之照而步深山;处众迢遥,似丹凤而翔雪路。其坐也,如磐石不动:其卧也,如栖鸦不摇;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峰之耸。言不妄发,性不妄躁,喜怒不动其心,荣辱不动其操,万态纷错于前而心常一;可谓神有余。神有余者,皆为上贵之人,凶灾难入其身,天禄永其终矣。

翻译为白话大致是这样的:

神有余的人,眼光明亮清澈,从不左顾右盼,茫然无主;眉毛秀丽细长,显得精力饱满,温和含威;脸色明朗单纯,一举手,一投足,稳重而不失潇洒。当他庄重地抬头望远的时候,就像深秋的太阳光照群山;当他置身人群的时候,超然出众,就像丹凤在雪地上漫步;他坐下的时候,像大石头般沉着稳重;他卧下的时候,像栖鸦一样不翻来覆去;他行走的时候,就像流水一般洋洋洒洒;他站着的时候,就像高山一样昂首挺立;他不随便说话,也不轻易乱动;外在的喜怒荣辱,他一般不会动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踞于后而魂不惊,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这就是神有余,神有余的人大富大贵,疾病和灾害伤不到他,永保自己的福禄寿。

显而易见,神有余之相即一个人神闲气定,智深勇沉,这样的静者当然大富大贵。《麻衣神相》也反复提及和暗示静者风范是富贵之相,如在论神时说:神贵内陷,隐则望之有畏服之心。在论气时说:神完则气宽,神安则气静,得失不足以暴其气,喜怒不足以惊其神。则于德为有容,于量为有度,乃重厚有福之人也。在论面时说:貌端神静气和者,富贵之基也。对“事皆因忙里错”,《麻衣神相》也有它自己的说法,叫做“神不欲急,急则多误”。看来,这“封建迷信”中的确有一些闪光的东西。

《清史稿》说曾国藩有为人看相的习惯,这的确是事实,或许这也正是后有人托曾国藩之伪作《冰鉴》之书的缘由。曾国藩究竟以什么相人呢?不是所谓“五岳”或“三停”,而就是一个人是否能静心,曾国藩特别推崇静者风范。当江苏中部发生紧急情况时,曾国藩决定把苏州的事务一手交付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密折中,他特意说李鸿章“才大心细,劲气内敛,可胜江苏巡抚之任”。

刘铭传曾是清廷派驻台湾的大总督,乃建设台湾的有功之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一手督办的。刘铭传之所以被任用,也就是因为当时曾国藩相中了他的沉静与平和。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为了测验三人中谁的涵养最深,曾国藩故意约他们某个时间到曾府面谈。可到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细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惟刘铭传一个人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就这样,刘铭传被曾国藩推荐为台湾总督。

学者欧阳说:“在这个熙攘纷扰的世界上,也的确惟有神闲气定的静者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从宏观历史的尺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比方说,知识分子虽然是一个有知识的群体,但作为往往都有限,以至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知识分子最无知识”论;毛泽东在延安就提出这一论断,恐怕到老终死也没有改变这一看法。

用不着观察宏观历史,就从周围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学历高有知识的人未免就一定成功。有知识的人常常因知多识多而导致心思摇摆不定,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东也不是,西也不是,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无有宁时。“上智”与“下愚”即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容易抱定信仰不放松,把革命进行到底。

好莱坞在1995年曾成功推出一部叫《阿甘正传》的电影,这是一部人生哲理片。故事的主人公阿甘经历了整整三十几年的重大事件,直接与三位美国总统会过面,他是一位越战英雄,又是一位反战英雄,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他甚至还瓦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规模种族冲突,作为乒乓球的外交使者,他还到过中国参加乒乓球比赛。应当说,阿甘的人生是成功的,可他的智商仅仅只有75,属于一个典型的下愚,小时候,学校甚至不愿招收他作学生!

深圳有一个农村来的妇女,没什么文化。先是给人家当保姆,后是在街头摆小摊,卖一个胶卷赚一毛钱。或许正因为没文化,她认死理,一个胶卷永远只赚一毛钱。就这样,她的生意越做越大,买了不少房产。现在她开一家摄影器材店,还是一个胶卷赚一毛钱,批发量大得惊人,深圳搞摄影的无人不知。

一个人的内在必定反映到外在!让我们回想一下电影《英雄》,秦王嬴政为什么知道无名对他充满杀意呢?因为摆在嬴政台前的烛光在抖动!烛光为什么抖动呢?因为无名的呼吸有晃动!无名的呼吸为什么有晃动呢?因为无名的确在撒谎,的确对嬴政有杀意,其杀意也的确在动摇!这就是无名内心的动摇由内到外以至于被秦王见微知著的全过程。让我们再看一个现实案例:

有一位日本姑娘,从小就向往做记者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她去一家新闻单位,还真的被录取了。但由于没有记者的空缺,经理叫她暂时打杂,主要是为同事和来客泡泡茶。她虽然有点儿失望,但想到将来有做记者的机会,于是就静下心来,每天为同事泡茶倒茶。

三个月过去后,还没有记者的空缺,姑娘有点沉不住气了,心里面暗生抱怨。结果,她泡出来的茶,味道一天不如一天,但她并未察觉。

有一天,她泡一杯茶端给经理,经理喝上一口,就批评开了,生气地说:“这茶是怎么泡的,难喝得要命!大学毕业连泡杯茶都不会?”姑娘气坏了,几乎哭起来,准备当场辞职。

恰在这时候,公司来了一位重要访客,必须好好招待。她想,反正要离开了,就好好泡一壶茶吧!于是,她把心里的不愉快暂时抛开,认真地泡好茶,把茶端进去。当她转身刚要离开时,突然听到客人由衷的赞叹:“哇,这茶泡得真好!”那位生她气的经理喝了一口后,也情不自禁地夸赞道:“这茶真的特别好喝!”

茶的味道是怎么随姑娘的心气起舞的呢?姑娘心气的好坏影响到她的手,影响到她的手放茶叶的份量轻重,影响到她的手冲开水的速度快慢,影响到泡一杯茶的方方面面,自然而然,最后就影响到茶泡得好还是不好,姑娘本人甚至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这一过程差不多是无形和渐进的。

人是一个整体,这是无疑的。既然是一个整体,那内在与外在必定相关,这也是无疑的。究竟是内在决定外在,还是外在决定内在呢?根据经验和常识,我们能够确定,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整体,内在决定外在。这就是为什么《中庸》曰“诚于中必形于外”;曾国藩对这一点理解得尤其彻底,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就是说,心里面恃有什么,面貌上就会表现出什么,从心里到面貌,是直达之路。事实上,心气的一个念头甚至都影响到全身的协调。

蜈蚣号称“百足之虫”,脚特别多,那么多的脚是怎么行动一致的呢?有一只老蜈蚣,一生风风火火,爬过的桥比别人走过的路还要多还要长,蛤老蜈蚣从来没有对自己那么多的脚是怎么样行动一致的产生过怀疑——哪怕是一闪念的疑惑;客气地说,老蜈蚣一直是自我同一的。

有一天,老蜈蚣听讲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醍醐灌顶,跃跃欲试——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自己那么多的脚是怎么样行动一致的呢?没想到这一闪念造成了千古之恨,刚一提出问题,老蜈蚣就阵脚大乱,那么多的脚各走各的路,不听使唤了。在好一阵子的挣扎后,仍然不能够统一行动听指挥。

最后,老蜈蚣在阵脚大乱中一命呜呼。

正因为从内到外是直达的,我们才能够说天道酬静,所以最后赠送大家一句话:不要问自己的相好不好,而要问自己的志定不定,心静不静,气和不和。

静心课九

品味过去的一年赠与你的礼物。尽管新年愿望对盘算来年的计划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但这些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你在过去一年的遗憾和失败。要让新的一年有一个真正积极的开始,重要的是找到过去一年带给你的价值。回想一下每个最具挑战的经历之中三个积极的因素——例如你所学到的教训,遇见的善人,以及发掘到的自身力量,以便对新的一年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