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华说:“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沉稳和坚定,来自生命的品质和追求。一颗自私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宁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无欲的生命是宁静的,崇高的追求是坚定的。”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把“静以修身”、“宁静致远”奉为“座右铭”,借以磨练淡泊明志的心胸、高风亮节的气度。可以说,心静,是塑造人格魅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一条传统原则。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它冷冷的外壳里有热热的血啊,营养着充实的果美好的花朵,它虽然沉重,却一步步引你走进事业成功的天国。”
不可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动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精神需要的欲望和追求,然而这种欲望和追求,建立在不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才是积极、正常、合理的。
可是现实中有些人,凡是别人得到了他没有的东西,就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一看到别人提升任用,就眼红,看到别人立功受奖,就心跳,看到别人发财致富,就手痒。由于受名利的驱使,金钱的诱惑,这些人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争名夺利,贪污腐化,以权谋私。
从这个意义上说,欲念好比烈火,心静好比凉水,凉水可以控制烈火,理智可以控制欲念。如果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最后难免会落个“弄权一时,凄凉万古”的可耻下场。比如厦门远华案、沈阳“慕马”案中一些党员干部的腐化堕落,就是典型的例证。
这些被诱惑击倒的人,多不安于宁静或不能守住宁静。在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和各种诱惑面前,多一些宁静安适,才能少一些心烦意乱。何不试着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让宁静成为排除干扰的过滤器,抵制诱惑的防腐剂。
《庄子》中有则“混沌”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名叫混沌的人,本来既无耳朵,也无眼睛,后来,神给他穿通了耳目。谁知,他有了耳目后,却很快死了。当然,人不可能像混沌那样没有思想,但却一定要“减繁增静”,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在无止境的欲望中,有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时刻自省自警;在繁忙的工作中,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理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提升自身修养水平,才是保持心静的诀窍。
时下有些领导干部,在人情风、送礼风面前,往往乐此不疲,终日沉溺于应酬接待之中;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面前,总是好大喜功,工作飘浮,喜做表面文章、大搞“面子”工程,而对工作却不深入调查研究,对基层疾苦不关心。如此心浮气躁,是应该认真想想原因的。
当然,心境平静也绝非心态麻木,消极避世,无所作为,或避开各种矛盾和困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是要正视现实,排除私心杂念,为人民的利益,孜孜不倦地去拼搏、去奋斗。也就是说,保持心静,是为了更好地行动,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只有如此,也才是心静的真正目的。
心静是心灵和谐的标志。心静是看透名利得失、荣辱成败的觉悟,是领悟日月运行、生命成长的清醒,是对内心本质需要的理解和把握。它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惊;它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它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宁静。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由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享受宁静,就是保持心境平和、心理平衡,在宁静中使内心获得温暖,解除心中的烦恼。思想在宁静中提高,灵魂在宁静中净化,知识在宁静中积累,身体在宁静中康健。有了这种心态,就会在名利场中耐得住寂寞,就会抛掉心中的“病块”,去掉心中的烦恼,就会吃得香,睡得好,进而保持身心健康。
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气度,更是一种修养,一种能力。它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宁静的心灵如春草般蓬勃,如海洋般深邃,是生动的、活泼的、积极的、进取的,它顽强地寻找生命的意义,探究存在的规律,感受生活的乐趣。如同溪流穿越一道道山涧,虽然峰回路转,但始终不择细流,最后汇入浩瀚的大海,收获万顷碧波。
想起一个历史老人,这就是唐末五代时的冯道。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最乱的一个时期,换皇帝简直就像换站岗放哨的人一样,而且都是边疆民族——“胡人”——统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可见之乱。可冯道这个人却“你乱我不乱”,无论哪一个朝代变动,都要请他去辅政,以至于他事四姓、相六帝,政治不倒翁,直到73岁时与世长辞。在那样一个“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动乱年代,冯道能够在政治的风浪中始终屹立不倒,这是一般的人物吗?
我们常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有时候,这并不是哪一个臣子意愿不意愿做多朝臣子的问题,而往往是人家天子根本就不相信存在着能做多朝之臣的种。政治游戏不是一般的走钢丝,冯道走得炉火纯表,只说明一个事实:冯道的确无愧于“长乐老人”的自称!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这样自吹自擂过,一个是冯道,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他做了六十几年皇帝,活到八十多岁,样样俱好,故自称“十全老人”。
做官不易,冯道当然更不容易!那不是一定官场,那是一个官场换另一个官场,而且是改朝换代呀!容易吗?南怀瑾先生说过,冯道能够在如此大风大浪中站得住,实在是值得研究的。冯道究竟有什么秘笈呢?遗憾的是,冯道几乎没留下什么文字性的东西,只有几首小诗遗世,其中有二首是这样的:
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诸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倒不是什么“生物学”搞得好,从这两首诗可充分看出,冯道是心静得好。“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是心静之语,“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也是心静之语,“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还是心静之语,“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更是心静之语,相当于“每临狼虎有静气”。有这样一种神闲气定的姿态,冯道的福报自然可想而知。
王安石和苏东坡等人对冯道的评价发人深省,他们认为冯道就是个菩萨位中人。事实上,在五胡乱华的时代,冯道对保存中华文化的精神是大有功劳的。
其实,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论你身置何处,只要你能够主于静,静心而做人,静心而做事,毫无疑问,你的福报都会越来越大,因为——心静致祥!
静心课十
大事小事心头过。想想那些你最为关注的事物,看看它们是不是占去了你生活中绝大一部分空间;再回忆一下那些被你遗忘的角落。一旦意识到这种不平衡,你便会拥有足够的动力来重新分配你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