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生活
15828200000016

第16章 静者有威——静生威,威自静

与“火暴”相比,安静又何尝不是一种力量。

兵法圣祖爷孙子有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仿佛电磁场或引力场,威是不露声色地于无形之中对别人施加影响力或控制力的精神场,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东西。有一种说法叫“威力无比”,此说甚好!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威的力才真正是无比,武力有界,权力有限,实力有止,惟有威力无比。

中国首都北京有一个地方叫“怀柔”,这个名字来自儒家的圣典《中庸》所谓的“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怀柔所倡导的其实就是以德服人、以威服人。

威这么一种好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呢?众所周知,有一个成语叫“呆若木鸡”,文字上的意思是呆得像木头做的鸡,当一个人因恐惧或惊讶而犯傻发愣的时候,我们便常常说他呆若木鸡。事实上,考据成语的出典,“呆若木鸡”是一只好“鸡”,意思是呆若木鸡,威力无比。典出《庄子·达生》:

纪渻子为王养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用白话文写过来大致是这样: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鸡,而是要训练好后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十天,齐王就有点不耐烦地问道:“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回答说:“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十天,齐王又一次来问,纪先生问答说:“还不行,他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十天,齐王再一次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啊,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十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一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这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显而易见,纪先生训练的这一只斗鸡不战而屈人之鸡,其威力来自何处呢?这就是“呆若木”,遇鸡不慌,视有鸡若无鸡,心如止水。庄子这一则寓言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静生威,威自静!

领导人物需要威,只要你稍微注意观察,你都可以发现:较一般人而言,大多数领导人物都要深沉一些、稳重一些和从容一些。这也正是因为静生威,威自静,一个方寸常常杂乱无章的人怎么可能有所作为呢?这样的人更不可能成为一群人物的首领。

日本封建时代接近尾声时,有很多浪人,也就是失去了主人的武士,他们为了寻求工作机会和决斗的对象,常常会在各个村落漫无目的地游走。有一天,一个身无分文但技艺精湛的茶道师父,不小心擦撞了某个浪人擦撞。这浪人大为光火,大声嚷着要向这位谦卑的茶道师父挑战,而且非得决斗至死才肯罢休。

茶道师父一听,心里面非常害怕,胆怯怯地说:“好心的大人,我并不是武士,不过是个低下的茶道师父罢了。”紧接着,他又低声下气地说:“如果我不小心冒犯了您,那我感到万分抱歉!请接受我的道歉,因为我对剑道是一窍不通。”然而,这个浪人根本就听不下去,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执意要和他一决生死。

浪人紧接着就说:“我会在日出时于村子的边界等你。”他边说边将一把备用的剑交给茶道师父,“我建议你马上开始练习!”说完,这浪人一转身,怒气冲冲地走了。

茶道师父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跑到村里面一位名叫富市的剑道大师家中,把他遇到的麻烦一五一十地陈述了一遍。剑道大师在了解茶道师父的处境之后,有些无奈地说:“这情况真的糟糕,因为你必定会死在浪人的剑下!我惟一能帮上忙的地方,就是让你了解怎样让自己死得干脆而有尊严。”

茶道师父听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按照茶道的仪节,很讲究地沏了茶,然后把茶倒在两人的杯里,由于一系列动作非常特别,引起了剑道大师的注意。他突然灵机一动,向茶道师父解释:“你毋须死在剑下了!我会教你适当的握剑方法,然后你只要让自己处于沏茶时的心态,应该就能够赢得这场决斗。”

茶道师父听了,简直不敢相信,他这辈子从来没碰过剑,更别说拿剑砍人了。他心里想,剑道大师所说的“心态”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问题虽然还没说出口,剑道大师先帮他回答了:“你在沏茶和倒茶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是不是想着,我只不过是个低下的茶道师父而已?”

茶道师父回答说:“刚好相反,事实上,我心里根本什么都没想。”

剑道大师听了,大笑一声,“这正是你的致胜之道!”他说,“你明天和浪人见面时,照着我待会儿教你的方法把剑拔出来,高举过头,接着,下定决心在对方采取动作时一举将他击倒。记着,心里不要去想自己是茶道师父或剑师,什么都不要想,就像你在沏好茶的时候一样,让自己完全处于无心的状态,如止水!”

第二天清晨,当旭日的光芒刚从邻近的山顶投射过来,浪人便抵达了指定的地点,而茶道师父也出现了。双方先按照决斗的惯例行礼,接着,两人都将剑拔了出来,准备一决生死。浪人将剑握在身体的前面,摆出一副中段(双手握剑,拿在身体右侧)的姿势,然后开始试探性地绕着对手走;而茶道师父则慢慢地把剑举起,以剑道大师示范过的正规姿势,将剑握在头部上方,并谨遵大师的指示,清除心中的杂念和思维,两眼直视浪人的眼睛。

浪人看着茶道师父手里握着的剑,特别是那一双清澈无比的眼睛。这时,现场一片寂静,两人都静止不动,双方对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最后,浪人被其所见所感给震慑了,只见他两手一摊,宣告投降,他说:“我错了!我没有能力将你击败!请接受我的道歉!”说完将剑收回剑鞘,向茶道师父鞠躬,离开了村庄。

事实上,茶道师父若能够保持心灵的平静,就像一杯茶静静地平放在桌子上,一晃也不晃,那他根本就用不着再举一把剑在头上。

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是一部真正突显中国特色——即中国传统哲学深厚底蕴——的电影,在这一点上,《英雄》与另外一部取得世界性成功的华语片《卧虎藏龙》异曲同工。这可能也是《英雄》和《卧虎藏龙》博得外国人青睐的原因。

《英雄》剧中提及残剑所领悟的侠士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剑,心中亦有剑;第二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三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应该把第三重境界修改为第四重境界,前面再补充一重境界:手中有剑,心中无剑。茶道师父与浪人较量时的境界正是手中有剑,心中无剑。

就双方都互不知底细的博弈而言,终极较量与任何的外在力量无关,它是静气的较量,是威的较量,是场的较量,更彻底地说,它是双方眼中定睛的较量,只要你能够目不转睛地盯着你的对手就行。上述故事中的浪人之所以败在茶道师父手下,或许就是他无法直视茶道师父那一双清纯明澈的眼睛。

话说至此,想起几年前德国曾发生过的一桩血案:一个19岁的小年青,名叫罗伯特,因伪造学历,校方把他开除了,他决心报复学校。一天上午,他戴着恐怖的面具,一手握着手枪,一手拎着连发猎枪,闯进校门,见人就打,特别是那些老师们,他觉得是他们让他蒙羞受辱。

在20分钟的疯狂射击中,罗伯特的手枪共打出40发子弹,17人致死,其中13名是老师。他还有大量的子弹,足以把数百人送进坟墓。这时候,他的历史老师海泽先生走过来,抓住他的衬衣,试图同他说话。这个血洗母校的孽子认出了这位老师,他摘下自己的面具。海泽先生叫着他的名字说,罗伯特,扣动你的板机吧。如果你现在向我射击,那就看着我的眼睛!这个杀人杀红了眼的学生,盯着海泽先生看了一会儿,缓缓地放下了手枪。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一点上相当有功夫。小时候,武则天兄弟姐妹之间常常比赛凝视对方的眼睛,谁凝视得久,谁就赢,武则天总是胜出。应该说,这与武则天后来能成就千古女皇大事业是不无关系的。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武则天“目有定睛”这一点至少反映她内心坚定的意志。

著名学者欧阳说:静为什么能够生威呢?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们惟一需要恐惧的便是恐惧本身。”因为静本身就是征服自身恐惧的结果,正好比尘埃落定。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征服了自己的人的确可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实力上讲,一个茶道师父手无缚鸡之力,他怎么可能战胜一个训练有素的浪人呢?他胜在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征服了自己的恐惧——至少对浪人表现得是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认为茶道师父在这里的表现不过是一种博弈技巧,属于“银样蜡枪头”。事实上,或许可以在其他许多事情上装得若无其事,“死猪不怕滚水烫”,但若没有一定的静心功夫,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死亡的恐惧面前装得若无其事的。最简单地说,即便是直视一个人的眼睛,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它需要相当的静心功夫,或者说,它需要相当的自信。

说到静则威,不能不说到一个人——曾国藩。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曾国藩正是这后一种情况,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一代一代的人对他念念不舍,从李鸿章、张之洞到梁启超、杨昌济到蒋介石、毛泽东。特别是在今天,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特别是有关曾国藩的成功学图书年年推陈出新,年年榜上有名,人称“曾国藩现象”。

“经商要学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这一句民间口头流行语的确是有根据的,曾国藩在满清排汉的背景下官至极品,成为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权势最重的汉官,使大清国在颓势下出现中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难怪蒋介石一生效法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作为官场楷模,曾国藩魅力究竟何在呢?众所周知,曾国藩爱才惜才,幕府里五湖四海,人才济济,彭玉麟和李鸿章都曾经是曾国藩幕府内人。

有一天,幕僚们在一起闲议论,谈到了彭玉麟、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威风问题。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有一个幕僚说了这么一番话:“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公仁慈,人不忍欺。”据说,曾国藩对此一说法是捋了胡须的,还提拔重用了这个说“曾公仁慈”的人。

说曾国藩“人不忍欺”其实有一些不符合事实,他才真正是那种“人不敢欺”的人,这从曾国藩的相上就可以充分地看出来。大概是因为曾国藩的相比较特别吧,正史和野史都着笔记载。《清史稿·曾国藩传》是这样讲的:“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另一种记载是这样说的:“曾公貌之过人处,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而绝有光。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目有定睛,行步厚重,言语迟缓,这就是曾国藩之相三大特点,可谓最典型的静者之相,也可谓最典型的官相,一派浩然,其威无比,怎么可能是人不忍欺呢?曾国藩此人才真正是人不敢欺。当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曾国藩若的确为人仁慈,也存在人不忍欺的可能。

静生威,威自静,我们需要紧紧抓住的还是静这一个大本大源!

在生活中,父母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在超市里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大声呵斥:“今天不买巧克力!”孩子却丝毫不买账,非但赖着不走,还哭闹不止,真让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丢面子。难道,应付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那么难吗?

生活中许多的例子都证明,用吓唬、训斥、武力威胁等方法让孩子听话并不一定非常奏效。相反的是,有时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种姿势,却能使不听话的孩子乖乖地就范。

面无表情地作出“不怒自威”的神态,真的很奏效!看看以下这个生活片断:

吃晚饭了,妈妈让圆圆帮忙把菜端到饭桌上,可圆圆正在看动画片,一动不动。妈妈再三要求,圆圆依然我行我素:“我不!等看完电视再说!”这时,妈妈采取了这样的应对方法:

第一步:态度坚决

妈妈关了煤气,走近圆圆,不但脸朝着他,肩膀、膝盖、腿部全都朝着他,让圆圆感到了妈妈是认真的。

注意:要是身体没有完全朝向孩子,朝夕相处的孩子便能轻易解读妈妈其中的犹豫态度,妈妈嘴上虽在说“快去!”可是面朝别处的膝盖却暴露了其真实的想法,孩子心里在琢磨“其实,妈妈只是心血来潮,我要坚持,不能放弃自己的做法”。

第二步:身体放松

妈妈站在孩子面前,用毫无感情的语调、孩子能听得见的音量叫他的名字,并不断跟他作目光交流,什么也没有说,圆圆的视线开始从电视上分散了。

注意:为了放松,您必须作缓慢、均匀、较浅的呼吸,就好像正在剥开被水沾湿的卫生纸,记住妈妈此时的表现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威慑”作用。

第三步:不怒自威

妈妈站在圆圆面前,双手放在背后,什么动作和语言都没有,目的是为了使圆圆去端菜上桌。圆圆完全被动了,最后说:“好了,我来了。”

注意:放松面部的所有肌肉后凝视孩子,能作出对孩子产生压迫感的神情,这并不困难,只须嘴唇紧闭,这种平板的表情完全可以用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变色来形容。同时切记,此时绝对不能一丝一毫的笑意,即便是嘴角的轻微上翘,也会让妈妈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妈妈不能跟孩子作普通的谈话或交流心情,因为在妈妈对孩子提出正当要求的时候,必须让他坚决执行。

姿势:微微俯身

有时候会碰到令人头疼的情况,孩子怎么说也听不进去,反而大喊大叫:“我就不!”这时一定要记住,孩子不管是顶嘴也好,耍性子说“不”也好,如果得不到父母反应的话,这些举动都是无用功。此时父母可以继续保持平板的体态语言,走到离孩子非常近的地方,慢慢俯身,用平静的语气低声对他说:“我要你马上去厨房端菜。”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威严不可抗拒,从而最终服从父母的命令。

这样管教孩子没有大声训斥,更没有暴力,是以静制动的妙用。如此,父母和孩子的自尊心都不会受到损害。

静心课十三

总有那么一些人遮挡住你的精神视野,使你在他们面前畏缩不前。这样的人绝非良师益友。不妨想象某日他亲自上门,递给你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归还你失去的力量。你一边道谢一边收下。打开一看,盒子里是一个光球。你把光球吸入心中,拿回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