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东方文化之根
静是一切智慧的开端!
不静,不可能有真智慧;
不静,不可能有独特的见解;
不静,不可能把握问题之根本。
古往今来的智者,无一不是从静定中获得大智慧,无一不是从静定中达到天人合一,无一不是从静中参透了世界的奥妙之所在。
“静定三昧”是百家立说之根基。不知静,必不能深入任何学说之奥妙;不修静,必不能得转乾坤于掌上之能量。因此,无论你在哪个行业,若要成就一番伟业,若想卓尔不群,那就得从“静”这个字入手。
不是我故弄玄虚,有历代大师的亲身感恒为证:
《易经》上说,“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老子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教”,以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训。并强力主张“清静无为”,“清静为天下正”,“无欲以静,天下将身正”。他还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牝常以静胜牡”。所以他说,“胜天下之至动者以静,制天下之至变者以定。”静则自定,定则自静。
庄子更有“坐忘”和“心斋”之静定功夫。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一内圣外王心学,是孔子的儒家学说主张静学的最佳说教。
孟子也说过类似之话,“不动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他显然也主张立德修业,内圣外王之功,均须由此一“静”字法门进入。
佛家则更强调静修功夫,天台宗的修止观,禅宗之修禅定,以及其他一切诸法,不以修静定为中心主旨,才能开悟成佛。《圆觉经》中说:“诸菩萨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其戒定慧之学,都无非是以“静”为本。三藏十二部佛法,都不外乎以静字为入口。
《中庸》中说:“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这个未发之时就是静。所以我常说,善恶是非生于动,人我利害生于动,能不动心,方为圣礼。圣人教人“静坐澄心”、“默观本性”,皆在收拾内内外外,于“寂然不动”中,性体自现,心体自明,虚灵自生,神光自耀。一了百了,一通百通。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一个人要开悟,首先就得静现自我,就得认识自我,否则,就不可能明心见性。”
古圣说:“养心莫善于静。”静则无欲,无欲则刚;静则无念,无念则定。心无时不动,无时不外驰,无时不散乱,故孟子以“求放心”为教。
《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情挠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没有“寂然不动”,就不可能达到“感而随通。”
另外,中国武术中的站桩,印度的瑜珈术,以及音乐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房中术、茶道等诸多行业的发展与完善,都莫不是从一静字入手。
诸葛亮说:“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若非深入道者,是不可能讲出这句话的。一个人澹泊静的品德,与宝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操守,以及毁誉不计、成败不忧、生死不变的气节,均须自静养中栽培出来。唯宁静才能淡泊,唯淡泊才能虚灵,唯虚灵才能致广大与极高明。
宋代大儒朱熹教人“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明代学者吕坤在其《呻吟语》里云:“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
写《菜根谭》的洪应明说:从静中观物动,向闲中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由此可知,静为百业之根,静为东方文化之根。由此可证“静学”之为用,小而施之于身心性命,身心则和谐;大而施之于家国天下,则无事不成。
这世界有两种哲学观,一种是主动的世界观、人生观,另一种是主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前者是显而易见的,万物都似乎在运动,不证自明,后主静不易被人发现和理解的。
后者强调世界是不变的,也是不动的,变得只是表面现象。关于这一点西方有“能量守恒定律为证”,世界的总能量是不变的,构成万物的本质是不变的。
历代大师都是因为发现了那个不变的东西后才开悟的,才干出一些成就的。不知静,百业不可兴,万事皆难成。
本心、本性,就是那个不动的东西,一个人一旦发现了那个不动,而且能做到不能,那他就必定能通达万物,应变万事。本心不动,那么善恶是非分别等诸念未起,与喜怒哀乐爱憎等诸情未发滇也。
此时之心,心无其心,寂然不动,虚灵不昧。人为万物之灵,亦为万物之主宰,故谈人生修养,首先就得谈修心,而欲修心,则必先从“静”为入口,否则,心难修,人难成。
心散则收之,收拾向里,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外不入内,内不缘外;使此心无思无虑,无意无念,无欲无作,则自寂然澄然,真体独露,而得见本心。
到此为止,我们已讲了静为什么重要,静有什么好处。
静学有如下逻辑:解静→悟静→致静→证静→得静→恒静。
静看来是消极的,而实际上并不消极;看来是无用的,而实际是大用的。一切大智慧、大彻大悟、大机大用,都应从此“清虚灵明、寂然不动”中来。就成功卓越上来说,一切成事之道都得从静中来。自古以来,不少大事业家,尤其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无有不致力于静修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静?
寂然不动曰静,无声无息曰静,一念不生曰静。静与动是辩证法的双方,没有动,也无谓静;没有静,也无法言动。但在人人都知道动的世界之中,了解“静”,我认为更为重要。
因为心能静才能虚灵不昧,才能感而随通;不染一尘,方能清明澄澈;神慧潜光,方能普照无遗;空无一物方能圆通无碍,寂中自运,方能用之无穷。
静能至内圣,能达外王。在动与静中,动力有限而静力无限,动能可量而静力不可量;动则趋死而静则滋生也。天地之所以生生不息,其潜能与生力,莫不自静中养,不静则死矣!
动灭静存,动死静生。因此,我对此作有一幅对联:苦恼皆从动中出,德智须向静中求。
静观人生与动观人生之区别,正是东西文化区别之根本。在两种人生之中,“静观”其实高于“动观”。如今世上刚好相反,“行动人生”凌驾于“静观人生”这上。
当然我不是在此否定动而独倡静,我只是在动的世界中对那些疏忽了静的人多点关于静的提醒,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达到人生的动静平衡。在动静平衡之中,人就能上承千代之统,下通万世之变,就能以合同天人,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境界;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无生而无不生,无有而无不有,无用而无不用。
那么怎样才能修炼“静”功呢?
一是随时静;二是随地静;三是随事静;四是静中能静;五是动中能静;六是无事能静;七是有事能静。
冷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品质,是一种方向性智慧,一个人只能坚守这种品质,不彼四周的干扰和左右,就能直抵目标。一个人的修养没有比能及时掌握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伟大的了,这是一种意志力的胜利。
总之,静定之学,乃通向一切学问、事业的敲门砖,是一切智慧之根源。我认为,静是东方文化中最高深最基本的学问。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朋友、中国著名学者欧阳君山(《天下事》的作者)发给我的大量有关“静”的资料及多次当面教诲,否则也不可能有此书出版;另外,本书引用了国内、国外九十多位专家、学者的关键性观点和资料(有个别资料没有找到作家名字,未一一署名,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呈上应得稿费及样书),没有他们的珍贵资料和成果,是不可能有本书出版的,也是不可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人生福音的,在此,请允许我献上真诚的感谢!
叶舟写于北大资源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