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享受的欲望更加无边,研制出许多机器人、太空船,原子弹等。企图用机器人代替人的劳动;不满足地球的范围,用太空船欲达太空其他星际;用原子弹核武器来满足霸欲,最终断送此星球的一切,包括自己。这些都违背人理,更何况天理。秦始皇在位其间横征暴敛,人民家不安宁,修长城、建地宫、修坟墓、战争等。耗资巨大的《阿房宫》,纵深三公里,却被项羽一把火,通烧三月成灰烬。大水永远冲刷的是高凸之地,大风刮去的是浮表的尘土。
人类历经无数的文明史劫,据《圣经》创世纪,上一文明被淹没在大洪水中,诺亚方舟保留住一点种子。贪念招致水灾,嗔恚招致火灾,愚痴招致风灾。此三灾皆由心造,当贪嗔痴达到极至必定灾难到来。刘丰先生讲:“科学家在高空看地球,蓝、白、绿很好看,其中灰色像片片赖斑,很醒目,四周还有网状向外辐射,那是高速公路。这赖斑还在不断扩大。”由此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放久的水果生长的坏斑,菌类会不断地侵蚀此水果,直至全部烂掉,自身也随之消亡。我们的地球不也面临如此吗?人们只顾眼前的各种物质修建和享受,哪还顾及大的生存环境和长久性。翻看此人类的所谓文明史,就是大大小小的战争史,各国的史册记载,无不是人类相互杀戮的血墨文字。即使稍稍和平,个体、群体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也日日出现。实在是心无宁日啊!军备竞赛霸道带来的只有是火海一片,殃及无辜,连同自己也难得出离,而葬送其中。
我们人的福报皆是有定数,人人不同,皆因付出而成。中国古代周朝历经八百多年,孔子后代延续至今。宋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儿孙高官厚禄,经久不衰。现各国政界频繁换界,看似人为,实在是福祸之规律。在位几年将几代人的福报用之殆尽,怎么会千秋大业传延万代呢?因果文讲:积福造恶,果报远在儿孙近在身。
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足石刻有一首禅诗,能给人以启发:
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
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照无私耀古今。
此诗为宝顶山大佛湾牧牛图《明月图》颂诗之一,宋代禅宗云门宗大居士杨杰(次公)作,押《广韵》平声“侵”韵(“心”、“今”)。
“了了了无无所了”句。“了”是“了结”之意,即“了生死”。“死生”为禅者大事,“生死已了”则跳出六道轮回,成佛作祖去了。因石刻文字为“了”非“瞭”,故非“了解、“明白”之“瞭”,而是“了结”之“了”。“无无”两字最为难解,也是关键字眼,有想当然释为“无所了”者,误。前一个“无”字为动词,后一个“无”字为名词。“无无”也就是“空空”的转语。宋代曾有禅师书“无无”二字而逝。“无无”正是天下闻名的“云门三剑”第一式“涵盖乾坤”。宿慧者自识之,“无事本无事”,不赘。
“心心心更有何心”句。正是禅宗“无念、无住”之意,也是船子和尚“满船空载月明归”的境界。乃“云门三剑”第二式“截断众流”。
“了心心了无依止”句。“依止”是指念头无依无止,仍然是“无念”、“无住”、“无相”之意,指意识上念头不起,念头不住,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我相,既不执著于客观世界,又不执著于主观世界,主客观融为一体,人境俱夺,也就是“云门三剑”第三式“随波逐浪”。
“圆照无私耀古今”句。是指大圆满相,众生皆有佛性,皆可见性成佛,佛性无古无今,无偏无私,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如如不动,亘古永恒。
以上四句,都在突出一个“静”字。
此心不动是大德,不动心的确是人最成熟的德性。正因为此,孟夫子“沾沾自喜”地说“吾四十不动心”。学佛的人以成佛为最高追求,其实所谓成佛,并没什么神秘,也就是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佛家称之为“常乐我净”。
宋代大改革家王安石曾宣称自己以不动心临事,写过一首题目为《梦》的七绝小诗,云:
知世如梦无所求,
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
成就沙河梦功德。
翻译为白话即:人生如梦,有什么好追求的呢?什么都不追求,我心如止水。可是,就在一个梦到另一个梦里,我为人间,留下了数不清的功德。的确,也只有心到不动,才是自己的功德,也才能为别人带来功德。
我们常常会说到“老熟”,把熟与老连在一起。大器晚成,一般而言,不动心是老年人的事。一个血气方刚的人声称他已经不动心了,这有点不真实。孔夫子不是也到五十岁才说他知天命吗?孟夫子“四十不动心”算得上是天才早慧了。宋代文学家苏辙人到七十才不动心,他为自己赋过一首《渔家傲》的词:
七十余年真一梦,
朝来寿,
儿孙奉。
忧患已空无复痛,
心不动,
此间自有千钧重。
早岁文章供世用,
中年禅味疑天纵,
石塔成时无一缝。
谁与共,
人间天上随他送。”
看来此心不动还真是高功夫!但一个人一旦具有不动心的德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他的心大——因其心大故不动,一是他的心细——因其心细故不动。这样的人无论做人做事都大气而精致,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人在人生这一场斗争中能够“吉无不利”。
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一个论断:斗争在本质上不是实力的较量,而是气势的较量,而是静气的较量!
《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道家学派传人,其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著述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类。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于生死的达观。《列御寇》中的故事是这样讲的: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这是一种多么旷达的人生态度啊!人既已死,厚葬薄葬于人有何区别与意义?不仅对于自己,对于家人的逝去他有着同样的坦然。《至乐》中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前往吊唁,见庄子“箕踞鼓盆而歌”。
在他看来,妻子的死不仅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始。然而,面临着亲人的逝去,他何故要“鼓盆而歌”呢?就我看来,她这种反常的行为实则是因为他看透了人世的变迁,体会到了人在天地间的渺小的卑微的状态,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控诉”?
《逍遥游》中的鲲鹏,巨大无比,变幻莫测。而在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不是他宏伟的想象和变换的意项,而是“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俗话说,“没有那个金刚钻,就不揽那个瓷器活儿”。蜩与学鸠的志向自然是不能与鲲鹏相提并论,这不仅体现在它们的理想上,也体现在它们的实力上。
这正如同“惠子相梁”的故事所讲的一样: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的志向自然和庄子的相去甚远,鵷鵮与鸱的目标自然是天壤之别。庄子把相位看做腐鼠,而惠子汲汲名利,害怕庄子来争夺他的位子。这明显的区别,无需多言自然能为人所认识。
在《山木》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前一个故事,讲“无用”于世,才能免祸自保;而后一个却说明“无用”并非真的能够自保。生于黑暗的社会,能否免祸自保不是由人自己所能做出决定的。外面的社会那么黑暗,而聪明如庄子自然能够看得明白。所以就有了以下的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家贫,然而他不为了生活得优越和名利而为楚王驱使。这样的淡泊名利和甘于清贫试问今天几人能够做到?正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古往今来,多少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受伤沾满了鲜血,脚底踩满了白骨,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欺世盗名的他们,骗得了别人,可是他们骗得了自己吗?
庄子从来不把所谓的道德放在嘴边,可是,谁是真正的圣人,谁才是君子,我们看得到,上天看得到。老子的名言有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或许那些能够讲出来的道理就都已经变成了谁的工具了呢!
在《山木》中,庄子还给我们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人世啊,就是这么的危险,当你在追逐一个什么目标,却不知道,你在同时也成了别人的目标。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只有舍弃了那些过多的欲望,才能够有所“恃”,才能立于不败。
庄子已经走了,可是他的文字言犹在耳,时时震慑人心。我们怎么能够熟视无睹?
“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依然能够幻想,依然能够期待,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庄子会“复活”。
你说呢?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语的参透是要看悟性的。
无欲则静,多数人不能做到这点。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里,清心寡欲也变得很难。付出不图回报,但不有回报,尽管并非得如所付。尽心尽力的劳动也许不能暴富,总比出卖肉体来的踏实。
无欲则刚,有谁能作黑脸包公。贪污、贿赂的动机是求速度的速报,不仅失德违法,结果是心虚身肿,故怕风吹草动。目的原本是图一劳永逸,可结果是总盼天下大乱,那还有刚正不阿。贪官多与娼为伍,向往一种笑贫不笑娼的境界。
无欲无动,无欲无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进步,欲望是人们进步的动力。欲望的满足并非必然导致心烦意乱。的多施少,得少舍多,心静是相对的。过度纵欲和禁欲的结局都会把你的心理平衡打破。
良心的意义无非是健康和善良,知恩图报。良心坏了,还不是因为做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事。当然,良心的好坏不能决定心的平安,但自然的一个心应是良好的,它的跳动是有规律。
静心课十七
无论在何处,拂晓和黄昏都是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光:拂晓之时,大地的色调渐渐变得柔和而朦胧;黄昏之时,微光映衬着日光的余晖,美不胜收。在清晨散散步,或是在日落之时出去走走,欣赏光线的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