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生活
15828200000006

第6章 静者长寿——心静命自长

何者为长寿之道?觉悟人生,善待人生,为避诸苦而勤于“调正身心”,使生命不偏于自然之大道,是有智者之觉行,故可“长寿”。

然而,我等当今之大众,既无养生之智,又无摄生之行,被日常工作、生活所累,健康日下,亚健康充行,生无量烦恼,令诸病缠身,百苦交煎。身由病而招苦,亦由病而招致老死,当今之社会猝死人之多,令人恐惧,而又令人深思,放眼望之,有几人能达无疾而终的仙境呢?人失去了健康,都是由于不善调身亦不觉心之故。

终日放纵七情,执著大小是非,患得患失,欲心无厌,不避寒暑,饮食无常,起居无度,导致心神不宁,日积月累暗耗一身之正气,损气血两伤不能通畅流布,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引得内外之邪生,是百病之来源。

内经圣典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是主乃为神也,身是仆乃为用也,主不明则昏,仆不顺则逆。人之神“妄动”则心火自生,火旺定克肺金,肺损则不生肾水,水不足不养肝木,肝失调则克脾土,土不运化则不生肺金,肾之真水则大亏,水少则不能制心火,水火不济则阴阳失衡。故五脏相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祸首者乃在心神之“妄动”。故欲养生者,当求其本,“静心”为本,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气血旺者则百脉贯通百病可去,无病者亦可强身健体。

若非赶上冬天和坏天气,每天早晨,在沈阳的青年公园里,总会看到一位老人静坐在水潭前若有所思,任周围人流穿梭,老人依然心无旁骛,那份安静就像是参禅的一位高僧入了化境,他就是国宝级的国画大师晏少翔先生。即使身边有再大的事情发生,晏翁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独享着他的这份沉静。公园里很多人都认识他,但是知道他是一位国宝级国画大师的人却没有几个,老人从不张扬的性格可见一斑。谈到养生之道,晏翁说,他有四件“宝贝”。其中“一宝”就是“静心”。

晏翁说,他的长寿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关键是心态要平和,画画的人切忌心态急。“我到公园就是调整自己,让自己始终处在安静的状态之下。”

中国古代的养生家发现,人的心灵进入广袤的宁静中时,人体内沉埋的那座自生自来的喜悦火山就会爆发,大乐内生,每个毛窍,每个细胞都会感到淋漓畅快。

何者为“静”呢?静者不妄争,静者不妄辩,静者不妄求,静者不妄取,心自安矣。心安则如镜,顿照人生苦短,万事无常,刹那变化,皆是梦幻泡影,似水中月,镜中花,身心内外无一物可得,久久观察,慢慢思维,便觉悟宇宙人身之真相,息攀缘执著之心,断颠倒之幻想,此乃是“正心”之法也。

古人说“常动则近危”,也就是要求人们主静。“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心境清静,则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外物所累,不会为功名利禄而追蝇逐臭。以平常心对待平常事,不为身外物事惊心伤身,苦心劳神。

现代科学研究论断:没有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给人带来的痛苦更为深重。全球由心情忧郁导致病患甚至自杀的人数逐年攀升。我国近些年来,一年自杀者超过25万!现代医学又证实,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类风湿、支气管疾患……以及各种癌症,无不与患者的不良心情有着密切关系。祸起于心境,危害着生命。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近10万,上海今年以来平均每天1.3万人因乱穿马路而丧命。这些大多是心境不健康惹的祸。可见人生养心,刻不容缓。“动静协调身心”,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中医学认为,真气(元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细微到难以观察到它的形状,而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不断活动的物质。用现代科学解释,它是人赖以维持生命活力的信息、能量、物质的综合源。

肌体各组织细胞如果得不到真气充养,便要衰亡。真气通过调养可以充实,通过导引可以在经络中运行的更为通畅,这些概念在中国古代儒、释、道、医各家著作中都有论述,比如关于“精、气、神”三者的关系;关于“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静则神怡,神怡则气足”;“凝神练气,练气生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用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相互转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解释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

真气和人体的各个器官,各种功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互相影响。思想意识、道德对精神情志、情绪的影响;精神情志、情绪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都会影响真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反之,身体真气的虚亏,也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如对生活工作没兴趣,缺乏活力,精神萎靡不振等。

我国中医学古典《黄帝内经》中,既把“心”定为人体五脏之一,又说“心者,君子之官”,“心为精神之所舍”,“脑为神明之府”,“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明确提出“心藏神”。说明心境既与躯体脏腑息息维系,更是思维情感中心,犹如人身最高统帅司令部。

养护心神、健康心境,自身气机调畅,利于脏腑增强抗病免疫能力。相反,心境不健康,情绪懵乱,气机逆乱,抑制、降低自身抗病免疫力,精神与脏腑疾患难免丛生。

庄子曾说,“至道”的精髓其实就在于静。静,包括形静和神静,形体免于劳作,精神才能安静。从而,形体无劳作,精神无耗损,人便可以长生。

要论刀剑之锋利,人们都知道龙泉(渊)宝剑的威名,可这龙泉宝剑之所以“常利”,乃是因为它从来没有使用过,“以不割常利也”。

反之,则“斤斧以日用速弊”。其实,不论是刀剑还是斤斧,利与不利都是相对的,只要你投入使用,使它“动”而非“静”,它就必然会因磨损、消耗而由利变为不利。此类事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比方,冬雪遇暖日而融,坚冰因夏暑而化,“寿命”都很短暂,但这只是“动”的状态下的结果;如若将它们置于严寒之地或深藏于地下,则可以不变动其形态而安然越夏。即“静”可以使其寿命延长。非生物是如此,生物同样也不例外。

千里马日行千里,头上笼罩着一串串的光环,可从来没有千里马能长寿;蝉蛹深藏于地下,却数倍寿于千里马。以事业为标志,人们选择千里马;可是以长寿为标志,寒虫也有自身的价值。

事实上,这些自然的教益并不是与人类无关。我们的先人早就在自觉地从中吸取经验:泥土直接做成土坯,支持不了多少年,但陶冶成砖瓦,则可与天地同在;再坚实的木料也会腐朽,但烧制成木炭,则可以千百年不坏。

为什么?就在于泥土和木料仍然在“活”动,仍然在积极参与自然的新陈代谢;而陶器和木炭已不再“活”动,基本上停止了与周围物质的往来。物之朽坏与不朽坏,关键在于其质料是处于动还是静、变还是不变的状态。而从哲学上说,事物的朽坏都属于“动”的过程,“动”就是朽坏的本身。宇宙的生生不息,实际上也正是不断地朽坏的反说。

“静”既然已从根本上跳出了动的过程,它当然地也就不会再有朽坏的问题。

王弼注恒卦上六爻辞时说:“夫静为躁君,安为动主。故安者,上之所处也;静者,可久之道也。”静安为躁动之君主,这不仅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在生命的繁衍进化过程中,也是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地球上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群体,生存了上亿年。其最终的灭绝固然缘于外来的灾变。但是,恐龙作为生命体,它本身只能在绝对完善的自然界中才能生存。

在恐龙体内,没有“静”的机制的约束,从始到终,它一直是在生长。结果,造就了陆地上有史以来最庞大最笨重的动物,即便是相对强壮的四肢也难以支撑起这小山一样的身躯,不得不经常浮在水中,依靠水的浮力来缓解其压力。

同时,恐龙小小的大脑很难支配协调全身的动作,心脏将血液输送到脑部也要耗费相当的能量和时间。即使没有外来的灾难,这种无限制的生长本身,就决定了恐龙不可能适应后来地球环境的变化而招致淘汰。

可以说,恐龙的灭绝是必然的。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地球生命都有自己确定的生长期限制,保持着自己相对不变的体形。这种生长的限制或“静”的机制,成为了保持生命体健康、保持种的延续和进化的必需前提。一句话,生命在于静止也可以从进化发展的层面来予以解释,它与进化理论的一般精神是可以相容的。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

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欢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与欣喜。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是的,人生本短暂,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打开你的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记得有位教授说过:“‘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围炉夜话》)。在平淡中建立持久的感情,在宁静中体验生命的永恒。但愿我们通过静中,从过去的梦中醒来,当黎明到来、太阳再次升起时,我们能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生活中。”

静心课三

想象窃贼在夜晚光顾你家,偷走了你的所有回忆和你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你可以念一个咒语,让这些失物复得,但在此之前,完全可以暂时摆脱那些不得不背负的包袱。对于任何在此刻发生的事情,你都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是根据以往经验做出机械回应。享受这种做回自己的感觉吧,虽然只有短短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