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烦乱中是不可能有清晰地思考与决策的,只有止下来,只有安定下来,这才能为所止的事业而正式谋划。心不安的人,考虑的问题必然肤浅;心不安的人,你交给他的任务必然做得很毛躁;心不安的人,无论他干什么,他都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不可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我时常交一些策划案给手下去做,每当我收回他们各自的方案时,我就能清楚谁是在真正为公司思考,谁是在为自己思考,谁的心是安定下来的,这一切一看便知。
不安的人是难以长久的。我目睹许多掘取第一桶金的人,他们行事往往急攻近利,做事只顾急速掘取最大利润。结果,虽然一时挣了大笔钱,但却带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有人信誉失去,有的品德全毁,有的臭名远扬,这都是没有久止久定于一事的思维方式。
凡是没有安定下来的人,是难有系统思考的。许多老板只顾自己利益,只顾一时得失,结果是一个地方局部胜利,而其它许多地方都失去了。人相同的身体,不同的是思维方式,千万富翁和穷人的思维方式绝然不同,最起码的一条就是心安定的程度不同。
虑而后能得。
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你有怎样的脑袋,你就会有怎样的命运和人生。有人说,我也考虑问题,而且可能地成功者对某一个向领导考虑得还多,但为何还不成功呢?这很正常,虽然都有考虑,但考虑都的心理基础不同,一个是安定后的思路,一个是烦乱的思路,这个基点不同,那么,自然会导致结果的大不相同。因此,这个虑定没有太多意义的。
人为什么要修行?就是我们这颗心要它“静”很难,天天操心,操不完的心,今天担心这个,明天担心那个,尤其在现在的社会,可操心的事太多太多。内心安宁不下来,所以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即使有空闲,也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自己显得很匆忙,甚至忘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不去面对现实。
神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白云跟随茶陵郁出家,后来到杨岐门下参学,有一天杨岐忽然问他:“你的受业师父是谁?”“茶陵郁和尚。”“我听说他有天过桥,摔了一跤,因此而开悟,你可记得他说了一首揭子?”白云于是朗朗诵出茶陵郁禅师彻悟自性的诗倡,杨岐听了,没有仁日可言语,忽然间站了起来,趋向白云身前,诡异地笑了起来:“嘻、嘻!”然后不发一语进了禅房,一头雾水的白云,惊愕地不知所措,疑惑如潮涌,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和尚那奇怪的笑声含霭酬十么意思?白云彻夜难眠,好不容易挨到了天亮,迫不及待去请教杨岐,杨岐于是正色说道:“你看到昨日庙口那耍猴子把戏的小丑吗?”“看到啦!”“你完全不能和他相比。”“老师此话什么意思?”白云惊愕不已,“那小丑做出各种动作和声音,千方百计要博得别人的笑声,而你却禁不起别人轻轻一笑!”白云顿时如虚空粉碎,拨云见月一般,无始以来,那根深蒂固的我执、我见,刹那荡除尽净。
法华经上譬喻我们众生人人本具一颗明亮的宝珠,但是由于妄念造作,日夜追逐于名缓利锁,让本自清净无瑕的明珠蒙上了六尘,从此生活在漫漫长夜的无明之中,若能时常修正自己的心灵,觉察自己的为过行端,擦净心头的污浊,就能磨去古镜苔痕,不仅自身坦荡荡,就连草木山河也尽显欢喜。
人一旦到了这种境界,不管你外界怎样喧嚣,你都能够处于一种安定的状态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整个智慧就开朗了。
方朝晖教授说——
静使人安下心来,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们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是有目标的忙吗?是有意义的忙吗?还是在荒废自己的生命?我们很忙,也很“盲”。我们是否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主张?
静让我们平静下来,在自己的心里驻足一观。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人生的坐标,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也不要一味地跟着别人走。
静不仅仅是简单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地呆坐。选择一点向内用力,针对自己的弱点思考、剖析,才是要义。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的心是否感到孤独、无助,是否觉得过得如此的盲目,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吗?
静,有时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正视一些平时被搁置、以种种理由不去想或者佯装不在乎而回避的问题。忘却自己的性格问题,暂时自我麻醉一下总是可以的。但是,问题总有一天会以无法抵挡的方式再次涌现。与其一再回避求得暂时安稳,不如主动去接触它、解决它。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自己的问题。静坐也许就是一种补救吧!抛开手中的事务,静心冥想,集中注意力,干净彻底地给自己一个交待吧。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如此匆匆,无暇回味;抱怨不幸身居闹市,不得安宁。于是乎,不禁悲从中来。可是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想,是生活匆匆,还是我们受了生活的挟持而变得匆匆?是闹市喧嚣,还是我们受了闹市的影响而内心喧嚣?
其实,真正还是生活成了我们的主人,而不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不幸的根源。要摆脱这种不幸,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就得学会安身立命的功夫——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不就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体现吗?
让我们从静坐开始,从静心开始。
只有静,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自己,做到内观其心,外观其表;只有静,才能不断地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因为世俗的诱惑,偏离目标太远。
程应峰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里说:
在现实生活中,周国平先生就是个不惯在喧哗热闹的人群里表现自的另类。他在别人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总一个人默默地走开,并会为一点点人间真情而敏感而激动。他不喜欢别人来打扰,不愿意溶入所谓的人际圈子,在他的世界里,他自己就是一个圈子。他的文字,写给自己看,也写给别人看。他习惯于思考,习惯于安静而单纯的生活。他曾说:“我不喜欢特别热闹,特别复杂,社会交往过多的生活,我喜欢安静而单纯的生活,单纯不同于单调,它是精神上很丰富的一种生活方式。”
安静而单纯,是理解和感觉幸福的落脚点。能随时随地用心灵去品尝生活的味道,就有幸福可言,真正的幸福是生活的充实。
一个人仅仅为了名利而从政、经商、写书,他可以获取成功,但不能说就获取了事业和幸福。安静而单纯,就是要学会独处,学会忍受孤独,并且怀着一颗真诚之心,将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体现为某种社会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安静和单纯不仅是相对于外在的热闹和繁杂的一种磨炼,还是成就人生的一种境界。
我们处在并不是很清静的世界中,身边无时不充满着诱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克服,不断地去抵抗,不断地去追求“独坐幽篁里”的境界。这种境界中,没有急功近利的追逐,没有勾心斗角的竞争,没有庸俗可笑的闲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与审问。
“静而后能安”,经过修定,摒除了思想上的杂念,获得仁爱之心,使心灵回归到安静的状态后,亦即宁静轻安的心境。它会使身体经脉的气血,十分的流畅而舒适。让身心由于“静”的获得,而处于宁静轻安的状态中。故孔子说:“仁者静”。静对于人能产生良好的思虑,有极厚重的精神基础。
因此,在“静而后能安”的基础上,才会自然的产生“安而后能虑”的主观能动性。在身心修炼到宁静轻安的心理状态下,才会产生良好的思虑状态。一个“虑”字乃含有过滤、筛选的意思,还有极精极细的意思。在这种状态下,会很自然的顺延出“虑而后能得”的结果。
伟大的佛陀在2500多年前,不借助任何外在的东西,仅凭着心灵的智慧便洞彻了宇宙的真相。应该说:佛陀在雪山修炼的过程,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知止”专一、获大定力、得大安静、获大思虑、得大智慧,大境界的修炼过程;亦即,高层次的“知止”、“定静”、“能安”、“能虑”、“能得”—用这一修炼法则而获“得道”的大境界过程。
同理,我们还可以从自身的应用事务中来体会一下“知止”、“定静”、“能安”、“能虑”,“能得”的心境体验;如:在社会事务中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一部战略规划的设计、一部法规的起草、一件利国利民、安邦兴业的议案提出,等等。其设计规划者,无一未有不经过专注“知止”的思考,明白自己的定位,站稳应有的立场即公正合理的立场;有了定位和立场,才能够坚定不移,去除私心,凡是凭良心办事,为公着想;由此,心不妄动,保持纯正的动机,自然安静下来;心安才能客观、冷静地深入思考问题;如果思虑能够达到周密而详细,必然会得到合理的解决方案,获得预期的决策。
所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修炼求证法则,既是我们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完善的心理修养法则,也是我们在日常的应用事务和一切社会管理事业重大问题的思考方法上,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思考求证法则。可以说,它是人们求取大智慧,修养人格完善,做事圆满正确,修养心灵至善的客观法则。
静心课二
为了放松身体,你需要同时放松头脑。但放松不是通过“制造”而来,因为你会与真正放松的本质相分离。重要的是不能失去身体的感觉,并且需要相当警惕,与整个放松过程保持协调。
坚持每天练习观察你的内心世界,就会在身体中开启一条通道,让你比以前领悟得更多。你可以训练肌肉服从自己的意志,同样也能训练身体服从意识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