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为数众多的刘德华的歌影迷在事实上成为一个存在许多共性的“族群”,他们通过诸如加入刘德华歌迷会等形式获得一种归属感。刘德华的歌迷之间有一种“族群”认同感,他们倾心交流,他们为同一个名字撕心裂肺地呐喊,他们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属。刘德华满足了fans的社会归属需求。
时尚需求——明星向来是时尚的引领者,刘德华对于其fans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超强的时尚号召力和影响力。刘德华在香港电影中使用的“Yes sir”短语,曾经带来全国上下一片“Yes sir”声;刘德华的衣着也是男性fans竞相模仿的对象;刘德华代言的各种服装、手机也风靡一时,众多fans竞相购买使用,引以为荣……
好奇心——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具有对于名人的强烈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影视明星的好奇心。明星的各种琐事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话题,人们对于明星的好奇心,使得娱乐媒体有了无穷无尽的报道资源。
荣誉感——fans无不以自己的偶像为荣,当fans讨论刘德华所获得的各种荣誉时,他们那种洋洋自得的表情,就好像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亲人得了奖一样。刘德华的光荣等同于fans光荣,可以说,他们之间是共存共荣的。风光无限、获奖无数的刘德华带给fans极大的荣誉满足。
虚荣心——刘德华作为一种昂贵商品,自然可以成为炫耀性消费的对象,富人即使并不喜欢刘德华,也有可能购买昂贵的刘德华演唱会门票去观看演出,以此炫耀财富,满足虚荣心。
浪漫梦幻需求——当歌迷唱起“曾经年少爱追梦”(《忘情水》歌词)的时候,他的心已经飞入浪漫的幻想当中。明星的歌曲、电影都可以勾起追逐者的浪漫的梦幻感觉,fans很容易沉醉其中。影视美学理论应用精神分析法揭示,电影之所以吸引人,在于观众把自己融入电影情境,把自己幻想成影片中的角色,得到虚幻满足。Fans观看偶像的电影,很自然把自己当作偶像本身,玉树临风、光芒万丈。
综上,刘德华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欲望,用经济学的语言描述,刘德华具有审美效用、社会归属效用、时尚效用、好奇心效用、荣誉效用、虚荣效用、浪漫梦幻效用等多重商品效用,刘德华是一种多重效用综合的名牌产品。
三谈经济学分析:刘德华何以“长盛不衰”?
“型”与效用函数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明星的效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效用函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媒体经常报道各种明星“转型”的新闻,那么什么是“型”呢?“型”就是一种路线,它表明的是明星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给世人。具体地说,一种特定的“型”限定了明星在外型、言行举止、所唱歌曲类型、所演电影类型等各方面必须符合某种套路和风格。从经济角度看,“型”就是一种市场定位,是经纪人通过对明星本人特征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方面考虑,为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明星量身定做的一种发展路线。例如,一歌星如被定位为“叛逆型”,就应当表现得如同谢霆锋,当有在演唱会上摔“吉他”之举。
不同的“型”可以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其本质含义是不同的型具有不同的商品效用,不同的效用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从经济学出发,每一种“型”都对应一个效用函数。我们发现,当一个明星走上一种“型”之后,其走红之后,马上又会逐渐冷下来。这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星的效用递减,于是,以时间为自变量,以效用为因变量可建立效用函数,如图一所示。需要解释一下选用时间作为横轴的含义,其并不单纯指时间本身的流逝,其隐含的意义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种特定的“型”的各种因素“生产”效用的能力越来越弱,用通俗的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喜新厌旧,先前的明星越来越不能吸引消费者。
对“常青树”刘德华的经济学剖析
转型效用函数如前所述,在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昙花一现的明星数不胜数:张明敏以《中国心》走红之后不久便被风起云涌的新人淹没;高枫凭一首《大中国》唱遍大江南北之后,再也没有唱出第二首有知名度的歌……效用递减规律是如此的无情,那么,有没有什么策略可以抵制它呢?答案是肯定的。“转型”就是一种可以有效抑制效用递减、延缓明星衰退的一种办法。顾名思义,“转型”就是指明星有一种“型”转变为另一种“型”,比如,由“偶像派”转变为“实力派”。“转型”之妙在于可以改变效用曲线。当一个明星的效用在最初的“型”所确定的曲线上不断地递减时,通过“转型”,又跳到了另一条曲线上,达到一种新的高效用开始新递减
刘德华的转型在当年的“四大天王”中,刘德华曾经被评价为最不可能长红的人,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20多年过后,刘德华却依然在fans尖叫声中一路行走,而其他三人则早已沉沦。是什么因素导致“资质平平”的刘德华一红数十年呢?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解剖刀来揭开这个谜吧!
据刘德华自传披露,这个时期他想走的是功夫明星路线。这时刘德华在香港开始有一定名气,但是80年代末,其人气有下降趋势,各方面事业均不如人意,反映在我们的图形上,效用曲线是右下倾斜的,假如刘德华此时不转型,那么其在90年代中期就会被淘汰出市场。
1990年左右,刘德华开始转型,主攻歌唱事业,出版了若干轰动一时的情歌专辑,代表作是1991《 一起走过的日子》和1992《谢谢你的爱》专辑,1994《忘情水》专辑。1992年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巅峰,由于其在歌坛的巨大成功,他被评为“四大天王”之一。从我们的图形中可以看出,刘德华的成功转型使得效用向右曲线平移,刘德华又恢复了高效用,然而,不可避免地,情歌王子“型”的刘德华也面临效用递减的无情命运。
1994年《忘情水》火热过后,刘开始走下坡路,并于1996年左右步入低谷。刘德华不得不再次考虑转型,这一刘德华仅凭一首歌就成功地完成了转型,这就是《中国人》。凭着这首歌的MTV中的经典中国人造型,乘着香港回归的爱国热情沸腾,刘德华不费吹灰之力在全球华人心目中树立起了传统中国人的形象,这足以支撑刘德华继续走红一段时期。
好景不长,到1999年前后,“中国人”的刘德华已经失去大半号召力,再不注入新鲜血液,刘德华必将面临低谷,。这时,刘德华找到了救命稻草:演技派路线。快到不惑之年的刘德华审时度势,开始主攻电影,放弃偶像派路线,转而走实力派路线,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刘德华凭《暗战》成为香港金像奖影帝,这成为刘德华演艺道路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刘德华由“偶像派”转变为“实力派”。这次成功的转型,又使得刘德华的效用曲线平移,原本快要枯萎的效用又水涨船高了。
一次影帝带来的光环毕竟不可能维持太久(图中我们假定这种光环只维持了一年),2000年一过影帝带来的新效用迅速递减,刘德华必须考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派路线,这一次,刘德华又奇迹般地走对了路线:他在2001年开拍电影《无间道》,《无间道》中的刘德华,无论形象还是言行举止都尽力表现一种成熟男人的风貌和魅力。2002年,《无间道》上映,获得了巨大成功,刘德华迎来了电影事业的又一个高峰。从此,他的成熟男人形象深入人心,他的这种形象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从市场反应看,这几年刘德华的人气都比较稳定,没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所以从2001年开始的刘德华的效用曲线比较平缓。
未来点——抢占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点
就个人来说,人生是一系列爬山的过程,是一系列征服点的过程,你从找到点开始,而后将那个点打造成卖点,而后又升级为一流卖点或品牌,直到你牢牢占据了一个产品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为止,你都是一系列征服的过程。
有些人认为,人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但在这个社会价值多元,也有人说,可以完成多个点上的成功。只要在一个点上做到一流后,我们也可以开始寻找下一个点,又在下一个点上创造出更大的成功和卓越来。
这种说法也有他的道进,因为假如你选的是夕阳行业,如生产照相用的胶卷,而你又做到了行业老大,而这个行业是即将被淘汰的行业,你不得去寻找下一个新的发展点的。
拉甘地是印度的圣雄,他在大学毕业后只是一个普通律师,而且在他的行业里做得也很一般。在工作中生活中,他由于发现了种族歧视十分严重,殖民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觉得他的人生应该干点更大的事业,他发现干大事业的点,于是,他就放弃了旧行业,开始了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救国运动”,在这个全新的未来点上,他用生命的全部能量,终于干成了一件大事,成为了令世人瞩目的真心英雄。
提起印度革命,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他一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他就是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
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作律师。
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人。因此,当他回到印度时,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民族独立运动领袖。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十分深广。这两种宗教教义繁复,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它们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叫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具体内容有:辞去英国人授予的公职和爵位;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不买英国公债,不在英国银行存款,等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高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强烈不满。甘地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以此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此时已是60岁出头的甘地身体力行,带领一群人,从印度北部阿默达巴德城修道院出发,步行向南,到海边煮盐。一路上,日晒风吹,蚊叮虫咬,甘地却毫不介意,沿路向群众宣传,发表演说。经过24天的徒步旅行,到达海边时他的队伍已有上千人。
甘地和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每天清晨,他们先在海边祈祷,然后,打来海水、蒸煮、分馏、过滤、沉淀。劳动是艰苦的,对于由于多次进行绝食斗争而疾病缠身,此时已是60岁开外的甘地来说更不轻松。但他自始至终参加劳动,直到被捕入狱。
印度各报对甘地的“食盐进军”进行了广泛报道。沿海各地纷纷响应甘地的号召,自制食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罢工、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殖民当局十分惊恐,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并下令取缔国大党。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犹如在油锅里加进了水,顿时举国沸腾。数万名自愿者要求与甘地一同坐牢。当局逮捕了6万多人,更加激怒了人民。不久,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宣布独立,建立自治政权。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正脱离“非暴力”的轨道,走向暴力革命。
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1931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协议: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艾尔文协定》。
《甘地——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但协议已签,人心已涣散,其余坚持斗争的人都遭到了无情的镇压。从甘地的愿望来说,他不想看到暴力和流血事件发生,坚持以非暴力形式斗争,因而签订了这一协议。可这与他为之奋斗的印度独立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以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年6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获得了如此巨大荣誉的甘地,依然保持着他极端朴素的本色,依旧赤着上身,剃着光头(这种装扮是效法古代的苦行僧),随身带着纺纱机,一有空闲就纺纱(这是为了振兴印度的民族纺织业,主张自力更生而作出的表率)。
1948年1月30日,79岁的甘地在一次调解教派纷争的活动中被一个极端分子枪击,而离开人世。“圣雄”甘地多彩斑斓而业伟功丰的一生结束了,但他永远活在印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里。
鲁迅首先也是学医的,他想以医这个点来实现他的人生,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观,而后便选择了救治中国的另一个未来点——精神革命救国运动。他集中精力,几十年,最后也干成了这件大事,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
世界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产业的发展,人生的发展都一样,在众多发展点上,我们若没有敏锐的眼光,没有闪电般的速度,我们是抢占不了人生的最高点的。
当然,未来点并不好找。这正如如今许多商人一聚会就会问他人,最近发现什么商机没有?这个找商机显然就是在找未来点,找新的利润点。
这世上有一门专门找未来点的学问——未来学或战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