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九家智慧
15834400000002

第2章 佛家的心灵智慧——做一个快乐自由的人(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以鬼心看人,人人是鬼。以明澈的心看世间,则士、农、工、商无不在福利众生;春、夏、秋、冬无不是良辰美景;生、老、病、死更是自自然然。就像这首禅诗,简单平实,令人无限开怀。

1、做一个心灵宽广的人

即使一个人拥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举止,优雅的谈吐,但如果缺少了博大的胸怀以及一颗充满爱的心灵,那么他一定不会活得足够潇洒漂亮!

生在这个矛盾世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一介平民,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经历种种的坎坷甚至不幸。这种种的坎坷或者不幸,无非是一些爱呀、恨呀、情呀、愁呀等等。而人世间的一切爱、恨、情、愁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度,时间能够清除一切。只要时间一到,一切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这时间有一个长短问题,时间的长短则由个人的心灵的宽窄度所决定。

心灵宽的人,所有的一切得到释然的时间自然就短,心灵窄的人,所有的一切得到释然的时间也必然长。但就在这长短之间,上演了更多的人生悲喜剧。

人海茫茫,恩怨情仇终能相遇,生活不易,在竞争激烈、各种利益关系交错的社会中生活的每个人,都有伤害与被伤害的可能,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什么不能将一切止于自己呢?人性中善恶并存,人难道真的是向恶不从善吗?

情爱是暖火,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仇恨是烈火,燃烧了别人也烧灭了自己。

阿萨吉奥利曾说:“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就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还有一位哲学家说:“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就仿佛获得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未来闭着的大门。”

普济寺里有一个年近百岁的老禅师,许多人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都会去向这位老禅师请教。

某天,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来到普济寺,他想向老禅师请教“为什么自己从来都没有开心过”。

此人正要踏进老禅师打坐念经的禅房,却发现自己脚边有个像袋子似的东西,虽然块头很小,可是看起来却是气鼓鼓的。他感到很奇怪,就抬起脚来,猛地向那东西踩去,可是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迅速地膨胀起来。这个人一看到这种景象,犟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他随手抄起放在禅房门口的一根木棒向那个和他一样“气鼓鼓”的东西使劲儿砸去,到最后,那东西已经膨胀得将整条通往禅房的路都给堵死了。

这时候老禅师出来了,他对那个前来求教的人说:“快停止吧,此物叫做仇恨袋,里面装着你的仇恨,你不搭理它,它便如刚才一般大小,但一旦你要侵犯它,它便会膨胀起来,与你对抗到底。远离它,忘记它,它便伤害不了你了。”

那个正在发怒的人听了老禅师的话,如醍醐灌顶,他对老禅师说:“感谢你,我以前每天总是生活在仇恨之中,所以我从来没有开心过,现在我终于找到答案了。”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心灵的宽度。一个人的心有多大,他的舞台就会有多大!他脚下的路就会有多宽!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决不会超过他心灵的宽度!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要想获得智慧,有一个最基本的品质,那就是把心尽量的放宽。

一个人只有带着宽广的心灵上路,才能够走得更远,从人生旅程中获得的也会更多。即使不幸刚刚降临在他身上,让他觉得无路可走,但只要他抬起脚,哪怕踏上的是一条荆棘遍布的羊肠小道,那天上鸟的欢畅、路边野花的绽放,也能让他感到希望。即使是四周一片白雪皑皑,但他也能闻到雪底下春天的气息。脚下的路自然就会越走越宽广。而心胸狭窄的人,所面临的只能是悬崖。

在生活中我们感到有些人似乎带有一些阴气,总令你不寒而栗,总想离他(她)远一点;有些人你即使想说服自己接受,但感觉始终让你对他(她)充满警惕。原因很简单,正常人无法接受心理扭曲心态失衡的人,他们反感这类人,不屑也根本不愿意与他们交往。

其实,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有时也想轻松畅快地与人交流,但其骨子里时不时漏出的报复浊气,令人望而生畏。当报复心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无法自己。从这一刻起,报复者就自己为自己判了无期徒刑。在这种情势之下,报复者就只有一种选择就是选择孤独,直至悲哀地死去。在众人的眼中,假如往好一点说,也就是落得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已。

真正的幸福来自快乐的心灵。只有心灵宽广的人,在你的眼角眉梢都洋溢着由衷的幸福。狭窄的心灵永远开不出幸福的花朵。周国平曾经说过:“人,来自于泥土,而最终归于泥土”。世间万物都最终要落入大地,一切的爱恨、贪欲、喧嚣、繁华、浮躁都只是过眼云烟,生命的本质是安静的也是丰富的,更是偶然的,何必让他在迷乱的旋涡中倒行逆施。

2、做一个心灵自在的人

何必羡慕那“自在飞花”,如果你的心灵是自在的,那么,你的人生必然如花。人活着不就是图个自在、随性嘛!

佛经中常可见到——人们相见时,互相问候“身心是否自在?”彼此通信时,经常祝福对方“身心自在”。

现实中有四种人:

一种是身体快乐,心里不快乐的人:这种人喜欢吃、喝、嫖、赌……身体感官虽然可以满足与刺激,但是心里茫然混沌而无法欢喜快乐。

还有一种心里快乐,身体不快乐的人:这种人乐愿为理想志趣而奋斗、辛苦服务,但是有时常感到压力不胜负荷,身体感到疲倦劳累,是谓心乐身不乐。

再有就是身心都不快乐的人:这种人身陷五欲六尘,因为“贪、瞋、痴、愚”,不但身体不快乐,心里不快乐,经常怨天尤人,烦恼常伴苦难缠身。

最后一种是身心皆能快乐的人:这种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随缘、感恩、惜福;知晓适应生活环境,懂得保健强身,随时随地感到“自在”,修心也修行,行解并重,福慧双修,所以身心皆能快乐。

茫茫人世,没有人不企望快乐,而快乐究竟要往何处寻求呢?一般人认为富有就可以快乐,可是看看那些腰缠万贯的人,为什么满脸都是忧伤?有些人认为有爱情就有快乐,但是恋爱中的人难免患得患失,失恋或结婚了,那份牵挂与无奈,也使人不快乐;有人认为有了权势地位就会快乐,可是“大官有大烦恼,大财主也有大负担”,许多苦难也会随之而滋生。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但是事实上,观自在也不一定是观世音菩萨,而是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就是观自在。你观察自己自在吗?你观察自己能自在吗?你能自在,就能像观世音菩萨;你观照不自在,虽说每个人都能做观世音,但总是不自在。

可要将痛苦人生改写为自在人生,千古难成!

于是,人类千古求自在。

痛苦的生就是为了自在,否则为什么要生?悲壮的死也是为了自在,否则为什么要死?

寄情山水,回归自然;混迹浮生,俗世求雅;死谏死战,以身殉国;朝耕夜织,哺儿育女等,无不为求自在。至于不择手段,求名求利之辈,又何尝不是为求自在。易水边的慷慨悲歌,南山下的东篱采菊,赤壁酹酒怀古,汨罗举身赴波,乃至萧墙弑父兄,衙门凌黎庶,月黑做假账,风高夜杀人,还有淘金者的尸骨,“黑鲨号”的残骸,……无一不是谋求自在的实证。

然而形骸的放浪和心灵的自在又不可兼得,此中真义实非鱼和熊掌所能喻得。闹嚷嚷,密匝匝,红尘滚滚,痴痴情深,可千古难解自在真义。

自在,往往是在追求过程中的体味,这种体味无疑是需要更多的不自在的衬托和社会道德、法纪、良心的规范。而追求中捕捉和把握契机更是不可少,而契机的把握又必须有智慧和勇气的支撑,因而文化学习、道德修养便是人类追求自在的必由之路。

可问题又来了,在这条路上又有几人不受那无边无尽的难以抗拒的诱惑?书中真的有“黄金屋”“颜如玉”吗?学而优者都能“则仕”吗?即使有几个“则仕”了,内中正直为民的,媚上欺下的,廉洁奉公的,贪污腐败的,自古以来又有几个能得善果?真的是太难了。

于是,自我安慰调整的路也只有一条——看看透,想想通,一切随缘。

生命应该是七彩的,七彩中自有自在。头顶的那片乌云需要用红绿黄蓝甚至调制些粉红来驱散,成功的驱散是自在的源泉。

勘透了,想通了,你的心胸便壮阔恢弘了。你就能做到真正的“观自在”了——

好事、坏事,都能自在;大事、小事,都能自在;难事、易事,都能自在。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人事,无理的、冤屈的、难堪的,当遭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都能自在吗?假如你对任何事都能举重若轻,迎刃而解,不逃避现实,凡事都能勇敢面对,处理时更能得心应手,那你就会自在。这叫做观事自在。

好人、坏人,君子、小人,能人、愚人,善人、恶人,和一切人相遇,甚至相处的时候,你能自在吗?所谓自在,也不是要你天天跟坏人打交道,和恶人混在一起;重要的是你能认识善恶,知道好坏。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不同,千奇百怪,你在芸芸众生中,都能与人为善,不受伤害,不就可以自在了吗?这叫做观人自在。

吾人住的地方有大小,华屋、斗室,大厦、陋巷。另外,有的地方是正人君子聚会之所,有一些是鸡鸣狗盗之辈杂处之地。你处身其中,都能自在吗?「孟母三迁」,因为他怕儿子生活在文化不具备的地方,他觉得不自在。平时我们看别人住观光饭店、湖滨小舍,你羡慕人家可以悠游自在,但是当你住上一、二个月,你还能自在吗?佛殿、神庙、教堂,你身处其中都能自在吗?饭馆、面摊、快餐店,你都能以同样的心情用餐吗?假如你都能随遇而安,不计何处,都能不露厌恶之情,虽然你可以有另外的选择,但是一时的处境,你都能忍耐不计较,你就能自在了。这叫做观处自在。

这是个有音声的世界,大自然里充满虫鸣鸟叫,社会上到处人声鼎沸。泼妇骂街,高人论道,你遇到这许多境界,听到这许多声音,都能自在吗?隔壁邻居是机械工厂,对面住户不时传来收音机的高分贝,甚至有人在身边窃窃私语,你都能处之泰然吗?如果能够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谈笑谩骂,乃至一些诋毁讽刺、奉承赞美的声音中,都能不失去自在的心情,那你不就是观自在了吗?这叫做观声自在。

世间上的道理,所谓天理、地理、人理、物理、事理、心理,每一个人都执着自我之理,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有一些人,明明无理,他要强辩其理。有钱有势的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有理;不管有理无理,你都能心平气和吗?有理不在大声,道理也不在他人口边,道理在自己的心中。如果你处在纷乱吵杂的说理当中,一样能安然自在,你就最有理了。这叫做观理自在。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心最喜欢管闲事了。你荣华富贵,我心生羡慕,但又不能拥有,就感到不很自在;你聪明伶俐,总是受人赞美,而我不能,所以心生嫉妒,也非常不自在。这叫做观心自在。

总之,拿《菜根谭》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自在。

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世事变幻,祸福无常,当你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能否处变不惊,自在从容吗?

当然,你我皆凡人,“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这样的境界非吾等闲之辈能体验的。

但在这样一个容易内心浮动的特殊时期,我们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与其在浮躁中慌张地度过每一天,不如静下心来理清思绪,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想开一点,不管怎么样,我们总是应该朝前看的。一直相信《不见不散》里的那句歌词:“不必烦恼,是你的想跑也跑不了;不必徒劳,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听起来有点“宿命”,当然,该争该搏的我们还是要去奋斗的,只是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总不会是件坏事吧!

或许我们真的很累了,无暇出去看山看海,那就站在阳台上,看看天,看看天上无拘无束飘荡的云,不羁的心随风飘散。“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清风扑面,疲倦的脸象庭前的花儿悄然绽放,一丝丝幸福涌上心头。也可以躺在竹椅上,午后的阳光爬上额头,闭目养神吧。静静的,不想任何事,不读任何书,让得与失走开,让心灵打个盹,这一刻,世界变得空灵起来。

还可以在那寂静的夜里,倚在床上,熄了灯,打开CD,音量调到最低,任悠扬的小夜曲穿越时空,如水一般在心田流淌,只有CD机的指示灯在幽幽地跳动闪烁,象心灵的眼睛,虽是黑暗中,但心里无比的亮堂,此刻无关宠辱,更无关风月。关闭思绪的闸门,在极乐的精神家园里守望,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世态炎凉,就这么随心随意。星星们在天上打情骂俏、捧着月亮高谈阔论,而你只在自我狭小而不华丽的空间做没有内容的梦,更不管它梦里花落知多少?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我们需要修炼的就是这种淡定从容的心境。都说境由心造,可人难免浮躁,“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看来宠辱与生俱来,想要挣脱“宠为上,辱为下”的观念并非易事,但这不可怕,草木也枯荣,人生何足堪?已心妩媚,则世界妩媚。宠辱不惊,菩提在心……

人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有着互为对立的两面,如果你人生的一面是失败和沮丧,你完全不必懊恼,因为你还有人生的另一面,翻开人生的另一面,翻开的也许就是成功和希望。

人生就是那么一瞬间,太现实的、太认真的往往都是一身的疤痕。人,其实就是活个自在、潇洒、自我充实。不管物质怎样,只要你去追求过,只要你曾努力过,只要你不愧对将来。只要你能挺胸地对后人说:我不在浪尖,但我也是弄潮儿,足矣!太多的追求莫过于好高骛远,不必强作娇子,只作沧海中一粟,桑田之一员,挺好!

许多人不能跳出框框,也就是为名利缠缚(为了名利富贵,牺牲自我心性宁静与身体健康,实在是得不偿失,也是因小失大。)“熄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可以让我们在为人做事上,去除颠倒梦想,化解烦恼,增加身心的快乐。

黑中的白,白中的黑都是可以互相幻化的。七彩铸成的心炉可以熔炼出万紫千红的自在。

是啊,自在人生千古难求,可人生何处不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