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依凭前面讲的“诸法空相”,破除一切执着,所以叫破执品。经文从“是故空中无色”到“无智亦无得”,共62个字。
比照《心经》此义,我讲《金瓶梅》上的一对母女:王六儿与韩爱姐。
本品经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音菩萨对舍利子说:“诸法空相,因此说:‘空中无色,并且没有受、想、行、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味、触、法;也没有眼界,乃至没有意识;没有烦恼,也没有烦恼的尽头;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老、病、死的尽头;没有苦、集、灭、道,没有所谓的智慧也,没有所谓的拥有。”
【关键词】
空中无色:真空里面没有物质的存在。
六根清净: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人的六种感觉所在。这六种感觉一概不要,以没感觉得到大感觉,叫做六根清净。
六贼无踪:六贼即色、声、香、味、触、法,由六根引起的六种贪欲、享受。六贼无踪就是要让这六种享受消失,以不享受得到大享受。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空中无色
前面说了空不异色,又说了空即是色,现在再说说空中无色。照着万物的本相,是真空的,里面没有我们平时所见所想的东西。那真空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真空。真空地带,以空白连接有无。真空境界,一丝不挂。你走在雪地上,抬头望见一轮明月,这雪月交辉的景色,可以比作真空境界。记注,真空是双空,不是空一面,而是两面空。地上白雪,天上明月,禅心皎皎,上下空明。
空中无色,其实并非无色,而是那色透明。鸟看不见空气,鱼看不见水,人看不见命,看不见的维护看得见的,有形依赖无形。真空家乡,人人安居乐业。所谓“空中无色”,意思就是真空中没有物质,也没有人,得道者以精神往来,不滞于相,放下一切观念,成为观念本体。好比我们不再思念,就成了我们所思念的人。眼中无色、心中无色,其色自明。在“空中无色”的同时,也“无受、想、行、识”,这是两次讲五蕴皆空了,此义已前述。
六根清净
《心经》讲了五蕴皆空,马上接着讲六根清净。什么叫六根?六根又作六情,指人的六种感觉: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意——幻觉。这六根中,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依赖于有形之器官,叫做色根;意根依赖于无形之精神,叫做无色根。五个色根加上一个无色根,合称六根。六根都是尘根,是人生苦恼的根源。我们的眼睛总是看不够,耳朵总是好话听了听歹话,鼻子闻香又逐臭,舌头吃饭说话又接吻,身体不能乱碰又轻常乱碰,意识专门制造幻觉,供人意淫。以上六根不清净,使人只能是肉体,日夜沉淊在欲望中不能自拔。色根误人之处在于它刚给你一点好的,后面不好的就来了,比如一束百合花好香,放久了就香得发臭。一杯水解渴,三杯水还能喝,再喝下去就成了苦刑。上帝作为我们身体的设计者,为我们作出了诸般限制,为的是保护这娇贵的灵敏身体,我们却滥用它,以至受损。世人所受的苦都从享受中来,六根轮番上阵,把人淘空,有的人成了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怨不得别人,他自己喜欢吃肉,自己就成了实实在在的一块肉。至于意淫,更把人废掉。西门庆就是因为想得到蓝氏又得不到,把别人当作她,一番纵欲死了。六根不净的人,处处有深渊,一旦悟出了“色即是空”的道理,就六根清净了,脚踏实地,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多好。
六贼无踪
《心经》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六尘,又称作六贼,顾名思义,是专门毁坏人的六样坏东西。色贼劫色,声贼乱音,香贼偷香,味贼变味,触贼渐入而致疼痛,法贼最猛,把人整个偷走。佛经上把物质的存在现象称为“法”,“法”一旦被偷走,存在便化为乌有。
六贼是六根的必然后果,人内有六根,到了外面就成为六尘。色尘指因色生尘,眼根生眼识,这是一大贼。声尘指因闻生尘,耳根生耳识,这是一大贼。香尘指因嗅生尘,鼻根生鼻识,这是一大贼。味尘指因尝生尘,舌根生舌识,这是一大贼。触尘指因触生尘,身根生身识,这是一大贼。法尘指因意生尘,意根生意识,这是一大贼。以上六根都是妄根,生出来的六尘都是魔障,六识都是假像,统称六贼,我们做人要小心提防。要提防那色,偷走了我们的眼睛。要提防那声,偷走了我们的耳朵。要提防那香,偷走了我们的鼻子。要提防那味,偷走了我们的舌头。要提防那触,偷走了我们的身体。要提防那法,偷走了我们的存在。这六贼联手,一并偷走了我们的感觉,偷走了我们的身体,以至无法生存。只有真色才能回到真空,我们连身体、感觉都没有了,就只能是肤浅之色,浮于非空之空。
人活世上,往往痛苦思索:谁把我们的身体偷走了?谁把我的生活偷走?谁把我的时间偷走了?谁把我的青春偷走了?谁把我的生命偷走了?原来是这六贼。六根难断,六贼难防,原因很简单,它就趴在我们身上,是我们自己养的家贼。
纵眼目之欲,养了色贼。
纵声音之欲,养了声贼。
纵馨香之欲,养了香贼。
纵美味之欲,养了味贼。
纵摩挲之欲,养了触贼。
纵意淫之欲,养了法贼,又称意贼。意贼专门打劫人的意识,以幻觉喂养人,让人在空虚中膨胀,在膨胀中虚空,最终是死。
总之,放纵六欲,便沦为六贼盘中餐。猛虎看护山林众生,狮子圈养原野生灵,哪有什么好意,无非是喂肥了好吃。人类从洪荒中走来,也学会了养牛养马养鸡养鸭,还学会了养人,自以为高妙,不料有朝一日大难来临,才知道自家也是盘中餐,白忙了一世,
我听说世上之贼中家贼最大,任由你多大的家业也会毁于一旦。家贼难防,因为他与家主称兄道弟。好比应伯爵这坏东西,引诱西门庆吃喝嫖赌,最后把西门庆葬送,毁了他的家业,又卖了他的老婆。西门庆在世时爱交朋友,结拜了十个兄弟,个个都是贼。西门庆本身也是贼,偷抢了花子虚的家产与老婆,到后来人家也偷抢了他的家产与老婆,正是果报。
人立身不稳,就成了贼。好比人从果园经过,你一伸手就从路人变成不是路人。应伯爵、西门庆,这些人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总是环境全然,自己也甘于堕落。他们以为强盗很可爱,魔鬼很善良,可以尽情耍别人,岂知自己也是被耍的猴,看戏的最后明白他白给人演了一出又一出戏。
要想六贼无踪,六根清净,自己就要站稳站牢。悬涯边上怎能站稳?火坑里怎能站牢?佛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无非是要人觉醒,不再沉溺于各种欲望。灯红酒绿全不要,我只要明月清风。
佛家说“六贼”,是贬义。道家说“五贼”,是褒义,指另外五样东西。我在这里讲讲。《阴符经》一开篇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太公曰:‘其一贼命,其次贼物,其次贼时,其次贼功,其次贼神’”。又补充说:“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说它是“贼”,是个形象的说法,其实偷得大有好处。道家把贼命、贼物、贼时、贼功、贼神叫做五贼,“贼命”的意思是偷换生命,协调阴阳。“贼物”指变易物性,以致大利。“贼时”指改良时空,回到当初出发点。“贼功”指恩惠加于人,买来人心。“贼神”指行大道,以精气行天下。这五贼中以贼神为首。《阴符经》举例说明五贼的好处:“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道家讲的这五贼:命、物、时、功、神,宜留不宜走;佛家讲的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宜走不宜留。佛道两家都有道理,大家参考来看。
浑然不觉最好
《心经》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思是人通过坚定自身,让六贼全无,下一步就不是坚定自身了,而是放下自身。放下什么?一切放下。放下多久?永远放下。怎么放下?怎么不能放下?人们常吵肩上担子重,其实不是肩上担子重,而是心里包袱多。心里包袱一扔掉,万钧重担一肩挑。佛说金刚有担山之力,正是讲无欲之人偏能行大欲,无求之人偏能有大作为。
大力金刚,其人纯朴如婴孩,虽有一身神力,根本就浑然不觉。他移山填海,挪动星辰,只当小孩在沙滩上玩耍。这就是神奇的“放下”之道。人一旦“放下”,世上万事都难不倒。因为你浑然不觉,那么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就作用不到身上。红尘万丈,一剑斩之。吕洞宾挥剑斩黄龙,最后挥剑自断情根,这才算得道了。
“无眼界”,指不用眼目看世界,只用心识故人。故人是谁?故人是自己。家人是谁?家人是自己。自己又是谁?自己是未悟之佛、已悟之人,只待大风吹起,鲲就化为鹏,展翅飞翔了。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一章》)“徼”的意思就是边界,老子的意思是说:要经常无知无欲才能看到世界的妙处,又要经常有知有欲才能发现世界的边缘。这世界的边缘就是前面讲过的“色性空”,过了色的边缘,就来到真空家乡。因此《心经》讲要“无眼界”,我们应该读作“无色界”。一切色都放下,回到无知无欲,妙处立刻就显出来了。
“无意识界”,也是这个道理,指没有分别心,没有成见,一切都放下,进入灵里面什么都不用想。幸福不是想到的,幸福是不想而得到的。幸福不是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才叫幸福。因此一个通灵之人以放弃为幸福,以无意识为享受。
不用走到烦恼的尽头
人们一烦恼,一发火,往往就魔症发作,意想索性发作到底,就解脱了。殊不知火的尽头还是火,烦恼的尽头还是烦恼,对于那些还没有放下的人来说,火没有尽头,烦恼也没有尽头。一切色都能燃烧,大火熊熊,万物玩火自焚。
因此《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思就是说,明白“色即是空”的人不会自寻烦恼,也不再妄想走到烦恼的尽头。明知没有尽头,为什么还要走下去?《心经》把烦恼称作“无明”,无明即昏暗,就是说人心昏暗,应当自寻一盏心灯。灯是我,油是我,点灯的人也是我。人一觉悟,一切都自耕自足,不用求人,也就没了烦恼。佛说烦恼出于“人我分”,有了人与我的差别,就感到烦恼。男欢女爱,或是出门求财,都是想从别人身上捞到东西,捞得着、捞不着是各人的命,说到底捞到也有限,要说一个“捞”字,油窝里的东西最多。地藏王菩萨看见世间的人排着队一个一个下来,黄泉路上还要求欢求财,可谓愚不可及。
生命要学会拐弯
《心经》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就是得道之人超脱生老病死,不用走到生命的尽头。生命本无尽头,但人如果造孽,那么死亡就是生命的尽头。佛说的生命是另一种生命,指喜乐之身,而非烦恼肉体。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唤醒我们,开启新的生活,打开另一维度空间,进入自由自在的全息世界。
《心经》开示:放下执着,此岸即彼岸。那破执之道十分奇妙,十分受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没说不让你享受,相反,要让你真享受,不过享受之前,必须放下肉体,放弃一切情欲。无情欲始有大情欲,无色始成本色,无欢是真欢,无乐是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