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愿意学医了!”这是最近越来越让冯希平教授忧心的现象。冯希平是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预防儿童科主任,也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不论是临床带教,还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他发现报考医学院的学生数量正在下降。为此,他还翻阅了近年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高考志愿书,又发现:优秀中学生第一志愿报医学专业的不多。
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甚至连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医了。在此,简单地用执业环境恶化来解释,并不足以说明眼前的这一切。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医患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压力大、社会对医生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在普遍发生着的,是所有从业者要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不少国家的医生同样认为,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实际上,医学生的路越走越窄,让很多家庭看不到有好出路,才是“读医热情”被消磨的真实原因所在。
在国内,不同医学院校,教育质量各有不同。如果说,医学毕业生还只是半成品,那么,他们毕业后在什么级别的医院工作,接受什么样的住院医师培训,将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能够成为什么样的医生。同样水平的毕业生,一个是在三甲医院工作,另一个是在县级医院工作,3年后,他们的医疗水平很可能就会拉开差距。这是多数医学生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去低级医院或者边远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可能涉及工资收入。在很多国家,医生们是根据他们的职业资格级别、工种的风险与压力、实际工作量等因素,经过考核,获得统一收入的。但在我们这里,你收入如何是由你在哪一级别的医院和城市、是否在管理职位上这些实际因素决定的。一样是内科主治医师,在低级别的医院可能只能领到两三千元的工资,但在三甲医院,你可能收入过万元。你是在沿海发达城市做医生,还是在边远山区从医?你是做主任,还是一般医生?这些对实际收入的影响也很大。
这种效应下,高级医院成为人人向往之地,造成的结果是,这些职位很快就饱和了。好不容易有了职位空缺,医院只能设越来越高的门槛招收医生。当然,“拼爹”的又除外。对多数普通毕业生而言,他们只能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或者边远地区从医。但这些职位的吸引力实在有限,领的是低薪,也学不到什么本领,还要面对一样糟糕的医患压力。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即使愿意留在城市里选择改行不从医,也不愿意去小地方。
即使在最优秀的医学院校学习,毕业后在最好的医院工作,医生们发现,他们还是比不上其他国家的同行,德国医生嫌工资低,不高兴了,他们可以到英国或者其他国家行医。印度的医生,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可以选择跳槽到新加坡及中国香港这些地区从医。但中国的执业医生们却没有享受到这种相同的待遇。因为我们很多的医学院校在国外是不被承认的,行医资格证书一样不被认可,医生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流动出去。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改变只重城市及大医院的卫生建设,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在医生收入分配上,政府要进行调整,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医生,在一样的职位上,能够获得同样的报酬待遇。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医生,更应该获得额外的奖励,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其次,向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让更多学校能够获得国际认可。在医生的培训上,应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培训,狠抓质量,确保“产品”合格。同样病情的病人,无论是在哪一级别医院就医,不同的医生给出的解释与处理应该是一样的。
公立医院对药品零售的双向垄断
央视播出的《暴利药价解密》,以一个出厂价仅15.5元的药品最终在湖南湘雅二院以213元的高价零售的具体案例,再次将药价虚高问题揭示在观众面前,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该节目中提供的一个关键信息揭示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患者只能从医院购买,从药店买不到这种药品。很可惜,这一信息被节目编辑以及其他跟踪报道的媒体忽视了。一个零售价达到出厂价14倍的药品,药店为何没有销售?这样一个药品即使以100元的价格零售也是暴利,药店何乐而不为?原因很简单,因为医院不同意药厂卖给药店。目前公立医院控制了药品销售80%左右的市场份额,为了保住这80%的市场份额,药厂不敢也不愿意得罪医院。因此,药厂不得不放弃药店那20%的市场。试想,药店是能够展开充分的价格竞争的,一个药品若能够在药店销售,高达13倍的批零加价根本不可能维持。
问题是,医院是如何获得药品零售环节的双向垄断地位的?根子出在长期形成并且已经积重难返的现行医疗体制弊端上:
、医疗行业的高行政壁垒使得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上获得了很强的行政垄断地位。
、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定点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公立医院的行政垄断地位。
、药品分类管理体制使得医院事实上控制了处方药零售业务,使得医院将其在诊疗服务方面的垄断地位延伸到了处方药零售业务上。
由于处方药销售占国内整个药品零售额的80%左右,因此公立医院事实上控制了绝大多数药品零售业务,这使得国内的公立医疗机构成为药品市场上的双向垄断者。
如果不致力于根除公立医院在药品零售市场上的这种垄断地位,再多的行政管制也于事无补,除了导致各种千奇百怪的乱象外,药价虚高的问题无从解决。根除公立医疗机构上述垄断地位的治本措施有:
、切实放松医疗市场行政管制,使更多的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彻底打破公立医院一统医疗服务市场的局面。
(2)、大力发展连锁药店,赋予所有连锁药店和医院一样的销售处方药的资格,并且赋予所有连锁药店以医保定点资格。
民营资本插手医疗业
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原理》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经济学的大厦看上去已经相当完美了,未来两个比较有挑战性的学科是环境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既然公立医院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什么在一个市场大门打开的医疗领域,民间资本却寥寥,导致公立医院独木撑天?
问题一: 民间资本不够多?
中国30年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浩浩荡荡,不存在民间资本不足之说。
问题二: 民间资本不愿意来?
资本最善于“择利而居”,它们具有敏锐的嗅觉,任何财源茂盛的地带,都有可能成为它们蜂拥而入的最优选择。目前,民间资本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在很多地方,它们已经“混不下去了”。
由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升高,各国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越来越重的税负,导致实体经济的利润越来越薄,不少民间资本已经苦不堪言,准备从实体经济抽身,尝试进入其他领域试水。
在金融、资源等国企垄断部门,民间资本频频碰壁。虽然旧36条为它们打开了广阔天空,但没有密不透风的有色天花板,玻璃天花板却仍然存在。
股市和房市,是民间资本倾巢而入的另外两大领域。资本市场阴晴不定,民间资本虽然数量大,但各自为政,暗流难成合流,在资本市场赢少亏多;房市曾经是它们呼风唤雨的风光场所,但国家直指房产高价的单边调控,连房地产商都摸不清门道,尚在迷茫徘徊,三教九流的各色炒房团也在找后路。房市,终究不是民间资本的久留之地。
不管从哪个侧面看,医疗市场折射出的光线都令民间资本着迷。医疗卫生需求呈直线上涨态势,平均医疗费用“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几乎是一个遍地是金的领域。
问题三: 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太高?
我们的医疗市场并不是铜墙铁壁,甚至没有哪个国家的医疗市场像中国那么容易进入。只要注册,就能竖起一块医院的牌子。
问题四: 医疗市场的资源门槛过高?
服务,需要充足的人才、设备和场地。只要拥有雄厚的资金后盾,这些并不是难题。在医院,决定其服务优劣与否的,很大部分在于医疗人才。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毕业生从医学院毕业。
民间资本浩浩荡荡,其具有逐利的天性,医疗领域既然有高利可图,且民间资本在医疗领域的市场准入和资源门槛都不高,但遗憾的却是,中国的民间资本并没有在医疗市场形成大气候,民间医院并没有出现枝繁叶茂的态势。
问题五: 为什么民间资本进不来?
尽管民间资本在文件上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在实际操作层面,始终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医疗服务特殊,不可大意,而民间资本素来“利欲熏心”,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祸国殃民。即使医疗市场对民间资本放开,也是小心翼翼,断不敢让民营资本一拥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