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每个蜂群大约有几万至几十万只蜜蜂,并且只由母蜂、雄蜂、工蜂三种不同职能的蜂所组成。
母蜂,又称“蜂后”,一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其职能就是专门产卵,繁殖后代,整个蜂群成员全部是它的子女。
雄蜂,约成百上千个,是由“蜂后”所产的未受精的卵孵化成,其职能就是与蜂后交配,繁衍后代。
工蜂,有几万至几十万个,是由“蜂后”所产的受精卵孵化而成,是整个蜂群的主体,也是蜂群的劳苦大众,担负着蜂群的全部社会劳动。
在蜜蜂大家庭里,雄蜂是最无能的。他的惟一职能就是和“蜂后”进行交配,繁衍后代。因为雄蜂总是游手好闲,不爱劳动,也不会采蜜,所以,常常被他们的同胞姐妹赶来赶去,甚至赶出巢外,孤苦伶仃,过着流浪的生活。不是交配季节,“蜂后”根本就不理睬他,他也见不着“蜂后”,若是胆敢接近“蜂后”,就会被同胞姐妹们推拉到一边,直至撵出巢外。
即使“蜂后”有了召唤,需要交配时,也只能轮上几个体魄最健壮、飞翔力最强的“棒小伙子”(蜜蜂交配是在高空进行),其余的将流浪一生,直至死亡。就是这几个幸运的身强力壮者,和“蜂后”交配之后,也会立即以身殉情,坠落地上,了结一生。可见,在蜜蜂社会里,雄蜂是十分受气的。
然而,“蜂后”虽然也从不劳动,是个好逸恶劳者,但她却以“太后”自居,十分风光。不可思议的是群蜂们居然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蜂后”产卵时,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不少工蜂在一旁陪伴和服侍,工蜂会把“蜂后”将要产卵的蜂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蜂后”休息时,工蜂们便一口一口地轮流喂给它最有营养的食物。“蜂后”在巢内活动时,其他蜂全都自动闪在一旁,赶快给她让路。只要它在蜂巢里,群蜂们的生活和工作总是井然有序,主动自觉。一旦她不在蜂巢,群蜂会不知所措,乱成一团,甚至互相打斗。这一切似乎显示,在蜜蜂社会里有一条不成文的“女尊男卑”的“宪法”。为此,动物学家戏称蜜蜂是“怕老婆”的动物。
“蜂后”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较早的时候,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抚育的结果”。因为每只蜜蜂长大后干什么事,是由工蜂喂养抚育的方式来决定的。当蜜蜂在婴儿期(呆在蜂房里的幼虫)时,就由负责哺育的工蜂逐一挑选,把受精的和未受精的、强壮的和弱小的区分开来,分别以不同的抚育方式抚育。稍大一点儿后,再分配跟随不同的工蜂学习。这样一来,蜜蜂的成长就如同园丁手中的小树一样,园丁决定了小树的形状,抚育决定了蜜蜂的类型和行为。
后来,有的科学家认为,蜜蜂绝大部分复杂的行为并不是抚育的结果,而是“遗传的作用”。他们在实验中发现,“蜂后”、雄蜂以及担负蜂群守卫、处理死蜂殡仪、采集花粉和花蜜、侦察迁移地点、照看哺育幼蜂、振动翅膀给“蜂后”降温等不同工种的工蜂身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的遗传基因。
20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佩茵研究认为,这是“蜂后”使用“化学武器”的后果。
1981年6月,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性的自然史》展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其中有一个“动物的性与群居”专栏,对“蜂后”的“魔力”做了以下揭示:“蜂后”上下颚的唾液腺能分泌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信息素。这种信息素能起到“化学武器”的作用:第一,可以把工蜂引向“蜂后”,为“蜂后”喂食及做一切服侍工作;第二,可以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使其丧失生育能力;第三,这种信息素和王浆共同作用可以告诫所有工蜂,只要本“蜂后”存在,就不许再扶植另一只“蜂后”;第四,在繁殖季节,“蜂后”外出婚飞时,这种信息素能吸引雄蜂拼命追逐“蜂后”,飞入高空进行交配。
这种信息素,被科学家称为“蜂后物质”,即“蜂后”用来统治蜂群的“化学武器”。“蜂后”利用这种秘密武器,使工蜂们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服侍她一辈子,也使雄蜂个个“怕老婆”,谁也不敢造反。
“蜂后”一旦失去这个“化学武器”,就会失去一切权力,工蜂们会纷纷离开她,活活把她饿死。相反,只要“蜂后”唾液腺中仍保留这种物质,哪怕是死了,她也照样能统管蜂群。
在一个养蜂场里曾经发生过一个有趣的事:一窝蜜蜂,在分群时,“蜂后”因事先被养蜂人剪了翅,不幸落在地上被车子轧死了。然而,工蜂们没有离开“蜂后”的尸体,而是聚集在“蜂后”的尸体旁。天快黑了,养蜂人取走了“蜂后”的尸体,并驱散了蜂群。第二天,养蜂人发现大群工蜂仍聚集在昨天“蜂后”遇难的地方。他又把蜂群驱散,并把那里的泥土铲起,移到10米以外的地方。想不到20分钟后,大群工蜂又聚集到移走的泥土上。可见“化学武器”的魔力之大。
看来,“蜂后物质”是蜜蜂“怕老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