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允许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一部分当权者可以鱼肉百姓,趋利者则构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而教师却不能够商业化——因为它必须保持着那一份圣洁和庄严,然而,社会给他们庄严了吗?社会允许家教自由竞争,学校也必须有好差之分。但是,如果一切学问都可以让辅导书、补习班来冲击,那又何必去用那么多的资金供养那些一无是处的教师呢?
首先是家长。社会上不是指责教师,就是棒喝教师,却对尊重教师无能为力。这样的社会状态直接导致了家长对教师的种种要求:教师要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思想、状态甚至安全等负责,甚至有些本应由家长行使的监护责任也成了教师的事情。没有几个人会去想,一个班主任除了要去管理几十名学生外,还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而我们知道,只有一个孩子的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管教是多么的头疼。然而,大家似乎在思想意识上形成了一种怪圈——这些神经敏感、养尊处优的孩子一放到教师那里就会乖巧可人了。事实又是怎样呢?教师不是保姆,不是家长,他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家长在无形之中就开始逃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意识之中转嫁了自己的困难和烦恼,只是不知这是不是构成了对教师人权的侵犯。
为了他人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有时要容忍家长的白眼;为了督促学生的学习,教师还要面对家长的冷脸;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教师有时要承受家长的指责。诸如乱收费,那是教师所能决定的事情吗?又如补课,那是教师自愿放弃假期吗?社会这个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可是,他们煞费苦心地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不用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为什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在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到哪里去寻找;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是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的,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只是我的观点。”
我又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一直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5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过:“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如中国人,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常常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与人之f司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圈子里去施展拳脚了,常规的参照一旦失去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还经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坐得笔直双手背后的孩子,想到那些繁多的作业、沉重的课程、严格的考试……它在让人感到一种神圣和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事实上,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也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明天的世界,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十一、学生“非暴力不合作”
据有关资料统计,“网瘾、厌学、不沟通”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的三大问题。关于网瘾和不沟通的问题,因为各种媒体的介入,不少专家、学者和家长的参与,已在通过各种渠道探讨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方法,并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于厌学问题,关注的群体还不是很多,因为当前的厌学现象已与传统的厌学现象有很大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学校教育的公开对抗、公开抵制,采用逃避甚至暴力对抗的方式逃避学校教育是传统的厌学表现,很容易引起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但目前的厌学表现主要是:学生身体很好,智力也不差,甚至很聪明,每天按时上学,按时放学回家,既不迟到也不旷课,但是到了课堂上只是静静地坐着,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没有目标更无动力,遇到挫折倾向于放弃,以至于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常常不能胜任,他们认为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学习成绩不好,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面对老师的教育,这些学生只是静静地听,列‘老师的道理也是点头称是,但在行动上仍会是一副疲乏、懒散的样子,我行我素,学习成绩依然如故,其他方面的表现也没有多少进步,这样的学生也会使老师们感到绝望,常常会选择放弃。这种厌学表现为消极对待,表面参与,是“非暴力不合作”。这种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其内部和外部原因,其心理特征也是相当独特的,必须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呢?
1.外部原因
(1)教师要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情感和态度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以鼓励、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对待学生,评价学生不能只注重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自身的进步更应该注重。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
(3)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关心爱护子女的成长,对子女的心理、能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向子女提出的要求要恰当,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关怀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良好的班级应形成向上、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形成互相帮助的同学关系和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班级气氛,才能使学生感到安全,而不至于产生因失败而受惩罚的恐惧心理,他们对学习才会敢于尝试而不会退缩。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能让学生发展多种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得到发展。
(5)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注重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学习目标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使他们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育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正在进行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过分担心失败的结果。对于失败要坚强,面对挫折不气馁,对失败的原因要正确分析,教师必须不断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以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意识和进取心。同时,要暗示和提醒学生,优异的成绩来自长期不懈的努力,要强调失败是因为付出的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总之,教育学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只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2.内部原因
在学习上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其角色定位是失败的,对成功缺乏自信,对挫折的承受力差,常常选择那些比自己低劣的人作为比较对象,选择较低的学习目标乃至丧失学习目标,不愿意付出较多的努力,还经常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诸如能力、智力;而把偶尔的成功归因于运气、任务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这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无法激起他们努力获得成功的动力。
3.教育对策
(1)教师的消极评价。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最初时是积极向上的,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尝试,只不过是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或同伴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受到教师批评或嘲笑时,就产生焦虑情绪,对于探索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恐惧心理。经历了一连串失败后,他们认为自己缺乏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而其主要精力则放在吃穿打扮上,或使用一些非常行为维持他们和同学们眼中的所谓“自尊”和“身份”。
(2)评价机制的不科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II向,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不能对学习好与差的学生一视同仁;同学问充满竞争,当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彼此缺乏帮助;教师常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优等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一些学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要求,只能绝望地放弃学习。
(3)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十分缺乏,过高估计子女的能力,对子女的要求过高,学生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又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只好放弃努力;有的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漠不关心,要求过低或放弃要求,学生缺乏来自家长方面的鼓励和关心,学习上缺乏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