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16441800000017

第17章 充满诱惑的社会——孩子最终要融入的地方(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一种是家人关系,家人关系讲究传递性回报;一种是熟人关系,熟人关系讲宄间接的对等性回报;一种是生人关系。生人关系讲究直接的对等性交换。家人关系包容性比较强,但不利于人的及时独立;熟人关系次之;生人关系给人以不安全感,但有利于人的及时独立和培养人的负责态度。

把孩子还给社会

日本曾有一部动物电影《狐狸》,从一对狐狸的恋爱到成家,生儿育女,一直到将子女赶出家门的故事。影片中,一对年轻狐狸相遇,一见钟情,相互爱慕、游戏、热恋,终于欢欢乐乐结婚。成家以后,他们出双人对,没有多久,雌狐狸幸福地做了妈妈。音乐的气氛是十分欢快、甜蜜的。在狐狸爸爸妈妈的精心哺育下,小狐狸成长很快,经常在父母身旁嬉闹,学着父母捕食的动作,打斗厮咬,翻滚蹿跳。小狐狸一天天长大了,十分可爱。

一天,狐狸妈妈带儿女们来到一个很远的地方,然后就独自调头往回走,小狐狸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要追赶母亲,狐狸妈妈却一反常态要赶他们离开。小狐狸仍不知怎么惹恼了妈妈,还是满怀依恋之情舍不得离开母亲。在这种情况下,狐狸妈妈似乎疯了,翻脸无情,对着亲生儿女又撕又咬,终于吓得小狐狸拼命逃走。这时候,电影音乐是悲惨、凄凉的乐曲。不理解的人会认为狐狸本性残忍,心狠手辣。其实,狐狸妈妈又何尝没有骨肉亲情呢?电影中多次出现老狐狸回眸远去儿女的镜头。

可是,大自然迫使它们一代一代必须这样做才能生存下去。

狐狸是食肉动物中比较弱小的一类,面对食物资源匮乏,时刻都有被天敌(豺狼虎豹等)强食的危险,狐狸经常处于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之中。所以,如果一家数口仍厮守在一起,分享并不充足的食物,就难以生存,有可能被大自然所淘汰。老狐狸被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逼迫,本能地将已经能够自食其力的儿女赶出家门,靠自己谋生。尽管这一切来得似乎太过突然,太不近情理,却使狐狸的独立生存能力、适应自然的能力一代比一代强。面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狐狸虽弱小,却靠聪明智慧持续发展,它们的生存之道很有借鉴意义。

和狐狸相比较,人类对自己子女的保护超过了限度,特别是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父母对子女是百分之百的奉献者。相比之下,西方欧美民族对子女的关爱就要理智多了。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子女到法定年龄就要独立,儿女满18岁后若无经济来源(或不足)可以向父母借债,道德上是不允许仍然依赖父母的。

而中国青年人在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还要不定期对父母进行搜刮,直到父母最后一滴油水被榨干,反而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日本这部电影想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它不是宣扬母性残忍,而是启示人们应该怎样让子女更早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应当让儿女早日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经风雨,耐摔打,见世面,求生存,奋力拼搏,长智慧,这样人类进步也许可能会快些。如若对子女过度保护,反而会束缚了他们的手脚,禁锢了他们的大脑,削弱了他们的生存能力,延缓了社会化进程。那样对子女不仅不利,反而是大大有害的。这一点,日本人和刚刚过上温饱生活的中国人相比是聪明的、明智的。

我们为孩子付出了许多,甚至生命,但是当孩子大一些时,我们突然发现,他们并不认为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并不真正理解我们。我们则感到凄凉,感到生命的暗淡。其实,我们最初就是不对,我们把孩子太私有化了。应该明白,人是社会的人!孩子是社会的,我们也是社会的,一切都是社会的。

人有多重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有社会属性。家是孕育生命的地方,也是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地方;家也像社会,因为家本身就属于社会。社会有社会的运行规则。社会有时候是相当残酷的。

它让人以某种形式组合,又让人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人要有自主行为的能力,没有这种自主能力,就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家不是社会,因为家有社会的属性,又有别于社会。人的社会属性要在家庭里得到培养,人又要及时地回归到社会。

我们把孩子私有化了,将他的社会性被忽略了,违背了本来的规律,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就要受到惩罚!我们面对孩子一定要坦然,把他们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理解。人在家庭中是孩子,是父母,是老人,是一个组织中变换着身份的一员,在学校里是学生,到了社会是公民。我们要明白,人不只属于父母!要让孩子及时地独立。我们不妨学一学狐狸,在孩子该独立的时候,能独立的时候,就让其独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3种:一种是家人关系,家人关系讲究传递性回报;一种是熟人关系,熟人关系讲究间接的对等性回报;一种是生人关系,生人关系讲究直接的对等性交换。家人关系包容性比较强,但不利于人的及时独立;熟人关系次之;生人关系给人以不安全感,但有利于人的及时独立和培养人的负责态度。从对孩子教育的角度来说,家庭适当引进生人关系的成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凄凉的美。当我们为某一件事撕肝裂肺地感伤时,其实我们是在享受一种成熟,收获一种成熟。庄稼成熟了,就要实体分离,这种分离是一种悲壮,是一种伤感,是一种美,一种哀婉的凄美!

冰心老人在91岁的时候接受了一位记者半小时的采访,老人有句话说得很好:“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安徒生小时候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老师要惩罚一个调皮的学生,让他站在桌子上,这个往日里总是欺负别人的孩子一下子变得很难过很无助,但是安徒生比他还难过,看着他竟然哭了起来。老师问他为什么哭,他说那个同学太难过了,把他给放了吧。老师最终也被他感动了。他小时候像个女孩子,说话细声细气的,老受欺负。但是他特别爱幻想,有时发现蚂蚁、老鼠在饥饿中,虽然家境很贫寒,他还是把自己吃的东西省下来去喂它们。他父亲是个鞋匠,但是酷爱文学,经常读书给儿子听,全家人专门有朗读时间,安徒生每回都听得如醉如痴。那时候上学不那么正规,家里也没有给他安排什么事,安徒生经常一个人发呆,所以父亲就教他做木偶玩,安徒生却迷上了玩木偶,经常一个人玩木偶戏、编故事。

他的文学的种子就是在这样自由而温馨的环境里生长的。14岁时安徒生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于是他就离开了家乡,到首都寻求发展机会,几年之后开始发表作品,后来又写了大量的作品,最终取得了成功。

安徒生是幸运的,他获得了自由、宽松的环境,因而得到了属于他自己独立个性的发展。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有一种有趣的“性格互补型”,就是一个能干泼辣、能说会道的母亲却有一个言语拙笨的孩子,腼腆怕事。这使那些信奉“龙生龙,凤生凤”的家长大感疑惑。认真观察和思索后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多数是由于父母的戏太多而孩子没戏唱,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造成的。

我上中学时有一女同学,人长得漂亮不说,学习也特别优秀。只因当时身体不好未能参加高考。按说每一种人生都会焕发光彩,尤其像她一样聪明美丽的人。可16年过去了,我惊奇地得知她长期待在家里,没有工作,不论婚嫁,也不与昔日同学联系,几乎过着半封闭的生活。我的父母认识她的母亲。他们告诉我,她母亲非常好强、能干,但性格多变,还有点神经质。她对女儿的大事小事都喜欢包办,横竖看不上女儿的所为。可以说,我这女同学活了30多年,几乎没有过自己的人生舞台,有的只是母亲的舞台,她充其量只能算一个配角。就这样,她对生活的自信心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渐消失在了母亲的长臂之下。

我不由联想到一只被人类的错爱而遭杀害的雏鹰。人们看到一只正在艰难地破壳而出的雏鹰,认为它一点一点地啄壳太费劲了,就用手帮它把壳掰开了。没想到这只轻易出壳的小鹰不久后就死去了。原来它正是靠一点一点地啄破硬壳来获得它最初的生存能力的,它这种锻炼机会被好心的人剥夺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好多父母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孩子的“包办者”或“代言人”的角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问别人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儿岁等问题时,明明孩子交流能力早已具备,还没等孩子开口,家长就抢着替孩子回答了。不知这类父母是觉得谁说都无所谓还是怕孩子说不好而代言,总之孩子失去了一次与人交流的机会。有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总嫌孩子做事“不利落”,认为“与其浪费时间不如代他劳之”,从而把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都包揽了。

许多家长一定还记得几年前由“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辩论:“到底是日本孩子强还是中国孩子强?”无论人们对日本孩子在夏令营中的出色表现和有些中国孩子的哭爹喊娘持什么态度,至少某些中国家长的做法是不值得推崇的:一路上有为孩子背包的,有陪着孩子“受苦”的,还有开着车“保驾护航”的……其实,最棒的长跑冠军也必须从蹒跚学步开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大人们的忙“帮”多了,不就等于侵占了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吗?孩子的自信心得不到建立,能力得不到培养。假如你的孩子碰到生人就害羞,遇上事情就怯场,一开口就脸红,整天拉着你的衣角;或者你的孩子“笨手笨脚”、“笨嘴笨舌”……身为父母的你就该敲响警钟了,想想是不是自己说得太多或是做得太多了!

希望我们每位父母都不要把孩子当做“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不但要允许他们犯错,还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表演。

二、让孩子全面认识社会

有位家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儿子上五年级以后,好像长大了许多。有时孩子问我诸如“什么叫傍大款呀?”、“为什么人要贪污受贿呢?”、“什么是三陪呀?”等问题,我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这位家长的问题说出了许多家长心中的一个困惑:现在传媒如此发达,孩子每天会接触到很多的信息,有好的、积极的,也有不好的、消极的。他们担心孩子在看到一些消极的社会阴暗面的信息后会受影响,从而向消极的一面变化,甚至学坏。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生活的环境在逐渐变化,从小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孩子接触到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多。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的东西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他们的视野。许多家长为此感到担心,害怕孩子受其影响。有时候孩子嘴里会冒出一些话,出现一些问题,就像上面提到的,使得我们的家长更紧张、更不知所措了。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因而这种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我觉得,对待这样的问题,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不要因为孩子“语出惊人”,自己就开始忧心忡忡,觉得孩子是不是变坏了,需要严加管教了。孩子的想法和大人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用大人的视角、标准来判断孩子。其实,孩子在提一些涉及到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时,他们常常是出于好奇,家长大可不必给孩子贴上什么不好的标签,甚至批评、指责。

这当然不是说遇到这类情况就应该撒手不管,毕竟孩子的理性辨别能力是有限的,如不加以引导,会有误人歧途的危险。说到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我们所说的是“引导”而不是“隔离”。

隔离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核心,只会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况且现在获得信息的渠道那么多,做到真正的隔离也是不可能的。家长该做的是引导孩子,让孩子掌握正确看待社会阴暗面的能力。

通过听广播、看广告、看电视、读报纸,接触到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会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印痕和疑问。有的孩子会直接向家长提问;有的会在同学之间嘀咕讨论;内向的孩子还会自己胡思乱想。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认识和识别能力,能正确看待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阴暗面。而十几岁的孩子非常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上述问题。

那么,家长该如何向孩子解释社会的阴暗面,使他不受消极信息的影响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以下的方法。

首先,不能回避现实,要给予正确的解释。孩子问到涉及社会的阴暗面的问题时,绝对不能不理踩,更不能回避或者斥责孩子的提问。因为那样的话孩子心中的疑惑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被压抑,很可能还会通过其他的甚至不健康的渠道去满足他的好奇心。有的孩子跟父母去街上玩,孩子会指着贴在墙上的性病广告问:“什么是‘性病’呀?”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直接告诉孩子:“这些都是病,都是生长在生殖器官上的病,得这种病的人绝大多数是生活不正常、不健康的人,不过,有的是在公共浴室里、公厕座便器上不小心被传染上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孩子,街头乱贴小广告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的是庸医,有的是江湖骗子,用这个骗钱。还应该告诉孩子在街头的墙壁或电线杆上乱贴、乱写都是不文明的恶习,是精神污染。要教育孩子从小养成不在墙上乱写乱画的习惯。

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尽力做好的就是“老师”

的角色,能够给孩子正确浅显的解释,帮孩子消除困惑。

其次,要引导孩子将心灵摄像机的镜头对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城市、朋友、同学都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面是好,一面是坏;一面使人满意,一面使人不满意。

孩子的理性辨别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感受性强,家长应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让孩子多看、多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主流是好的,不能以偏赅全,应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有位家长在信中这样说:我们的心灵像摄像机,眼睛就是摄像机的镜头。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我们拍下什么录像存在自己心灵的录像带上,全由自己说了算。社会上肯定存在不好的东西,由于社会还不尽善尽美,因而我们才追求更美好的明天来替代它。

再次,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作用。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十几岁的孩子是非识别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有些家长过分地夸大社会阴暗面,使孩子产生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孩子对未来总有一种潜在的畏惧意识。因而,作为教师或家长应该少在孩子面前大发牢骚,要注意正确引导孩子认识社会现实及未来,让孩子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向往,不能让他们害怕未来甚至企图逃避现实和未来。有时,家长对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也很不满意,也会发牢骚、议论,甚至会“骂大街”,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应该注意回避孩子,在孩子面前尽量做一个“正人君子”。

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认识社会了。记得10年前在一个幼儿园看见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上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