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二十四节气知识一本通
16442300000006

第6章 气的气候学含义(4)

常年寒露期问,华南雨量也日趋减少。华南西部多在20毫米左右,东部一般为30~40毫米左右。绵雨频频,冥冥霏霏,朝朝暮暮,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点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也由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程度,直接与“三秋”的进度与质量有关系。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方法,减少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厉害的季节之一,积雪阻碍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加以预防。

霜降的气候学含义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的位置时,即二十四节气之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所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多数地区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片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开始落叶了。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

“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人冬眠状态中。

我们都知道,霜是水蒸气遇冷而凝结的,这在古诗词中也多有描述。南宋涛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凝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高气爽的夜晚云彩不多,大地表面散热较快,温度突然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小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有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民间有“霜降杀百草”的谚语。寒霜打过的植物一般都会枯萎。

这是由于植物体内的液体,由于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积,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风刀霜剑严相逼”诠释了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同姐妹,但危害庄稼的是“冻”而非“霜”。有人曾经进行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相同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覆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覆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严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迹象。这说明霜非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结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

与其说是“霜降杀百草”,不如说是“霜冻杀百草”。霜是天冷的写照,冻是危害庄稼的敌人。由于冻持续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为霜冻。

霜降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仍然持续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尚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结霜。当然,即使在相同纬度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一样,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不同,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同了。

此时,在农业生产方面,北方大多数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哪怕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时节:单季杂交稻、晚稻在收获;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的土地,要抓紧把秸秆、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

霜降时节是黄淮流域给羊配种的好时机。正如农谚所说“霜降配种清明乳,赶生下时草上来”,母羊往往是秋冬发情,能与公羊交配的持续时问一般为30小时左右,和南方白露配种相同,羊羔出生时天气温暖,青草鲜美,母羊营养好,奶水足,能乳好羊羔。

立冬的气候学含义

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是二十四节气之立冬。自古以来,民间就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类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只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

追本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致,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到来。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含义。

其实,我国幅员辽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非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一致。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在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北京于10月下旬也是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到来。

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通常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服的“小阳春”天气,不但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非常有利。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明显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过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快到尾声;江南正忙于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好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好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预防“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举措。另外,立冬后空气往往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要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小雪的气候学含义

每年阳历的11月22日至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即为二十四节气的小雪。小雪,顾名思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

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天气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相吻合。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不大,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如1993年11月15日至20日,北方一些地区就下了大到暴雪。

小雪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开始进入冬季管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期。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降雪,虽雪量不大,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防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通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左右,尤其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在这样的节气里,一定要学会调养自己的情绪。

“小雪”恰逢阳历11月下旬,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有限,所以称为小雪。

随着冬季的来临,气候转冷,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凝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变成了雪花,下雪后,给大地披上洁白的银装。但由于这时的天气还不是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刻融化了,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下,叫做“雨夹雪”;还有时降就像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称为“米雪”。本节气降水依旧稀少,远远供应不了冬小麦的需求。晨雾比立冬更多一些。

小雪表明降雪的起始时问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标志物。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现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阻挡,阻挡冷空气侵入,刹减了寒潮的威力,致使华南“冬暖”明显。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很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不多,哪怕隆冬时节,也难得见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