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二十四节气知识一本通
16442300000007

第7章 气的气候学含义(5)

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持续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难。

有时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面“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普遍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之多,一些高寒地区全年均有降雪的可能。

大雪的气候学含义

每年阳历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即为二十四节气的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初候鶡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严寒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气温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季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过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的温度,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

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一般雨水的5倍,还有相应的肥田作用。

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已披上冬日银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零下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持续在0℃以下,冬小麦已不再生长。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慢慢生长,要注意施好冬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做好准备。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搞好冬季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寒,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经常检查,适时透气,不可将窖关闭太死,避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引起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量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冬至的气候学含义

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的位置时,即是冬至节气。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察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农历)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跟夏至恰恰相反,现代天文科学测定,此时太阳差不多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就成为一年中白昼时问最短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过后,全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言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俗语。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初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动。”

据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然生长,但阴气仍然非常强盛,土中的蚯蚓仍旧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各异,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长,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麇感阴气渐消而解角;由于阳气初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能够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期间,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少,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炎热的夏季积聚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算最低。但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持续下降。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我国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确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一过,虽进人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别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银装素裹;黄淮地区也常常是白雪飘飘;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往往在5。C以上,冬季作物仍在生长,菜麦青青,生机勃勃,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一派春光。

在农业生产方面,冬至前后正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机会,同时要施好腊肥,搞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要加强冬作物的管理,搞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还未犁翻的冬板田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加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

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御寒工作。

小寒的气候学含义

每年阳历的1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为小寒。寒,即寒冷的意思。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这个节气表示进人冬季寒冷的季节,会有雪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候,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9~17日,也正在小寒节气内。

“小寒”一过,正式进入寒冷的冬天,“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寒天隆重上场了。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初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呜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呜叫。

小寒时节,华北大部地区的平均气温普遍在零下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零下15℃以下;而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零下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至零下5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零下20℃,完全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北纬45度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零下20℃左右,北纬40度周围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零下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气象。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显著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满目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形成一定危害。

小寒过后,除南方地区要重视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抓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在冬前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的基础上,寒冬季节采用人工覆盖法也是防御农林作物冻害的重要办法。当寒潮成强冷空气来临之时,泼浇稀粪水,撒施草木灰,可有效地降低低温对油菜的危害。

露地栽种的蔬菜地可用作物秸秆、稻草等稀疏地撒在菜畦上作为冬季长期覆盖物,这样既不阻挡光照,又可降低菜株问的风速,阻挡地面热量散发,起到保温防冻的作用。遇到温度降临再加厚覆盖物作为临时性覆盖,低温过后再把它揭去。大棚蔬菜这时要尽可能多照阳光,哪怕有雨雪低温天气,棚外草帘等遮盖物也不可连续多日不揭,避免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营养缺失,天晴揭帘时引起植株萎蔫死亡。高山茶园,尤其是西北向易受寒风侵袭的茶园,要以稻草、杂草或塑料薄膜遮盖篷面,以防止风抽而引起枯梢和沙暴对叶片的直接伤害。雪后,应尽早摇落果树枝条上的积雪,以防大风造成枝干断裂。

大寒的气候学含义

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即为二十四节气之大寒。关于大寒的含义,《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说: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可见,大寒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小寒而言,二是大寒期间天气冷到了极点,故谓之“大”。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初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最强的状态巾,盘旋于空中到处寻觅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抗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坚强、最厚。

大寒期间,寒潮南下活动次数多,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融,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色。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尤其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办法。农业上必须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从气象学的数字来看,小寒、大寒时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期。常年大寒节气,华南大多数地区降雨量为5~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普遍只有1~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物在这段时间需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明显。

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状况下,不同地区依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及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