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1649500000111

第111章 一百十四“近天应是得春多”:高鹗人格的写照

续作回目: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甄应嘉蒙恩还玉阙本回一写王熙凤之死,二写甄应嘉感皇恩。有两点值得说一说:其一是写“巧伪人”薛宝钗。宝钗夫妇在谈论家常之时,王夫人打发人来说,琏二奶奶死了,叫宝玉和宝钗快点过去。宝玉一听这消息,撑不住跺脚要哭。这当然是合乎人之常情的。而这时,薛宝钗却对贾宝玉说:“有在这里哭的,不如到那边去哭。”于是两人一直到凤姐那里,宝钗走到凤姐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号啕大哭起来。这一节文字,把薛宝钗“巧伪人”的性格,写得可怕,可鄙,可笑。宝玉听到凤姐死讯,情不自禁要哭。按照人之常情来说,宝钗和凤姐的感情也是很亲密的,凤姐是成全宝钗婚姻的得力之人,凤姐的死讯传来,宝钗是会伤心痛哭的。奇怪的是,她自己不但不哭,还要劝丈夫宝玉此时此刻不要哭,要到凤姐灵前去才哭。宝钗自己正是这样做的。她要把这个“哭”留到在凤姐灵前,去哭给大家看。在宝钗的心目中,“哭”是一种特殊的礼物,在家中哭了,没有人看见,礼物就白送了。到凤姐灵前去哭,要哭给大家看。薛宝钗,这个“冷美人”,她的性格是受理智的支配的。凤姐对她固然恩重如山,凤姐在时,宝钗对她可以时时献殷勤,可以表示很有感情;但人在人情在,如今人已死了,恩和情也就完了,有什么值得像宝玉这样的伤心呢?当然,哭,是要哭的,而且还要大哭特哭;但不能在自己的房中“隐倒”哭,这样是浪费感情;必须到死者的灵前去,当着大伙的面,放声大哭,以便让人们知道:我们的宝二奶奶对恩重如山的王熙凤,是感恩戴德的。这使笔者想起了在民间常看到的情景:老婆婆死了,有的媳妇在无人看见时是不会哭的;而一到婆婆的灵前,那哭声之大,很吓人,大把的鼻涕眼泪夹着大吼大叫:“我的妈啊,你老人家就这样去了啊……”,还配合着跺脚,手拍大腿,哭得有声有色(塞评:刻薄之至矣!读此发笑)。这样看起来,续作者在这里写“巧伪人”薛宝钗是很成功的啦!寥寥几笔,薛宝钗的虚伪、庸俗的可笑可恶性格,就跃然纸上了。其实不然(塞:转折得妙)。试问,如果是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会是这样的不堪吗?薛宝钗如果是这样的彻头彻尾的虚伪庸俗,那她就不是雪底埋了的金钗,而是烂泥底下的一根臭铜簪了。须知,薛宝钗这个人物,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并非是一个反面人物,而是一位有着时代的历史缺点的名门淑女。她有某种世故圆滑的道德上的缺陷,有比较浓厚的传统意识,也有许多可爱的品格。她虽然有许多令人生厌的“巧伪人”之举,但还不至于有连哭凤姐之死也会有如此虚伪的庸俗行为。高鹗这样来写薛宝钗,是否又显得太过分了点?(塞:在后四十回中,高鹗对薛宝钗写得很不堪:冒充黛玉夺人之爱,以色情式的温柔拉拢宝玉,这里又用“哭”来做人情,真是下流卑劣,小人一个,哪成什么“山中高士?”傻瓜也看得出是违背曹氏原意的。)其二是颂皇上之隆恩。在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于皇帝,对于皇权,对于皇帝的宫廷,一概采取否定态度,其批判是无情的,甚至是刻薄的。这是笔者的前文中,已有多次论述了。而在后四十回的续书中,高鹗对皇帝、皇权和宫廷的态度,是一味的歌颂。这在本书中也曾有多次论述。这一回高鹗又借甄应嘉的口,极为肉麻地歌颂皇帝:“主上的恩典,真是比天还高”。真是一句顶一万句。高鹗,你真是一个拍皇帝马屁的高手了。这种肉麻的颂圣之谀词,若在皇帝的金銮殿上,在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之后说出来,也还情有可原。而在小说中这样的露骨拍马,不怕读者读了骂你是颂圣的无耻之徒,我算是佩服你了。高鹗在《红楼梦》续书中,拍皇帝的马屁,并非偶然。在《高鹗诗文集》中,上述这种露骨的阿谀之词,也不少见。兹举几例:朝暾三百丈,紫气倏弥漫。(《高鹗诗文集》19页)两岸垂杨青意早,近天应是得春多。(同上47页)皇心天镜朗,临照本无私。(同上56页)瑞旭腾初日,晴晖照凤楼。(同上58页)“近天应是得春多”,正是高鹗皇帝奴才品格的自我写照!——恶心!真是恶心!著名作家胡风说:高鹗的“禄蠹丰碑,他的高官厚禄,好像只是靠他的膜拜圣贤之道的正式举业得来的①”(胡风《石头记交响曲·序》,《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4辑,第183页)。是啊,这里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