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最好的健康给孩子:5~13岁儿童健康手册
16505700000030

第30章 关注心态——孩子也有心理隐患(3)

目前,国内外对孩子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并不完全清楚,西医认为孩子多动症多是由脑内神经代谢紊乱以及微量元素缺乏引起。或者是早产、难产(剖腹产、脐带绕颈、胎头吸引、生后窒息)紧张、惊吓、外伤后等各种原因感染后造成的;同时,环境、心理等诸多因素也都可引起。中医认为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导致的心、肝、脾、肾功能失调。

多动症孩子的危害具有长、久、远的特征,孩子多动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本人

多动症孩子学习上不能专心,无法主动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行为上不能控制自己,不服管束,总是爱惹是生非、干扰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因无自控力,容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危害家庭

多动症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还厌学、逃学,扰乱课堂秩序,所以挨老师的批评成了家常便饭,这使得父母又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便对孩子进行责骂、棍棒教育,夫妻之间也会因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同而争吵。有的孩子还会对父母产生对抗、仇恨情绪,从而影响家庭和睦。

3.危害学校

在学校里,多动症孩子经常扰乱学校秩序,打架斗殴,偷窃破坏,即使老师花很大精力也收效甚微,很是让老师头疼,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4.危害社会

多动症孩子如不及时治疗,成年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易受不良习气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并屡教不改成为惯犯,影响社会安定。

对于多动症孩子我们一定要及早治疗,目前对孩子多动症的心理干预及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

A.行为教育

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奖励,以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其继续改进;而当出现不适宜行为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如孩子在上课时间内屁股扭动的次数减少了,就加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准许其晚上看电视,或假日去动物园,或奖励给玩具等。对患儿进行行为教育时,要循循善诱,切忌粗暴批评、讽刺打骂等损害孩子自尊心的不良做法。

B.饮食调理

据《健康时报》报道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酷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有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孩子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症状加重。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少食如挂面、糕点等含酷氨酸的食物,少食西红柿、苹果、橘子等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少食油条、皮蛋、贝类等含铅食物,尽量避免食用含有添加剂、调味品、香料、防腐剂的食品,也不宜食用如橄榄等含酒石黄色素类食物。应多食如肝脏、禽血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多食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含锌丰富的食物——研究发现,锌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

C.药物治疗

如孩子行为障碍是由先天性体质缺陷引起的,应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如用右旋********和利他林等兴奋剂,用药1~2周后,有显著疗效;用氯丙嗪和硫利达嗪等安定剂,在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大量服用维生素,对改善多动症孩子的行为也有一定的效果。

那么,要预防孩子多动症主要有哪些措施呢?首先,要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度过童年,要因材施教,切勿盲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次,要注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此外,还要尽量避免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

杨力谈养生

对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对他们讲多动的危害性,只要孩子听进心里去,就好办了。好动与多动症有区别。好动是孩子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看什么都要摸一摸、动一动、看一看,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对周围的事物都新鲜、好奇和不理解。可是有些父母却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其实,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1.正常好动的孩子,虽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而多动症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包括看电视、电影、连环画等。

2.正常孩子虽然表现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打架,但当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行动常没有明确目的,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一点小事就喊叫哭闹,脾气暴躁,做事易冲动而不顾后果。

3.正常孩子动作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孩子却表现得很笨拙。

孩子抑郁症的危害及心理干预

孩子抑郁症属于孩子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早在1971年欧洲孩子精神病学家联合会就提出,孩子及青春期抑郁是孩子青少年精神障碍中占重要比例的疾病。统计和研究显示,孩子和青少年患抑郁症越来越常见,发病的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目前孩子抑郁症患者主要是6至12岁的孩子。许多轻生的孩子其实都患了抑郁症,据专家估计,每20个美国孩子和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患有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来自中国优生优育学会的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孩子已经出现了抑郁症状。

形成孩子抑郁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学因素和遗传因素只占很小的比例,最主要的还是社会因素。孩子抑郁首先应归咎于中国家长对其独生子女的过分关注和过高期望。研究显示,70%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还有10%的家长是严厉处罚。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受力都较差,遇到困难、挫折时,情绪无法及时调整,就容易患上抑郁症。还有,父母对家里这根“独苗”的期望值太高,不仅要求孩子学习好,还要求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这些在无形中都给孩子带来了压力,而孩子自己调节压力的能力又有限。这些压力也是造成孩子抑郁症的一种诱因。此外,孩子缺少关怀,也可能导致孩子抑郁症。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还有的就是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往往依赖小动物、小玩具,这样也很容易产生抑郁。

与成年的抑郁症病人比较,孩子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抑郁,但他们还是会有一些异常表现:

1.有情绪障碍,如情绪持续低落或变得十分暴躁,没有偷快感,爱哭闹、爱发脾气。丧失自信心,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对一向喜爱的事物和活动也失去了兴趣。

2.出现躯体症状,如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出现睡眠障碍,时常失眠或异常嗜睡,易醒、早醒等;体重减轻,常觉头痛、胃痛、胸闷、疲劳感等。

3.有行为障碍,如烦躁不安,多动、不听话、易冲动、打架、逃学、与同学不合群等。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几种情况,就必须警惕抑郁症的发生。

孩子抑郁症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心理干预及治疗:

a.关爱孩子

不要歧视孩子,要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避免****的家长作风,多花一些时间与他们谈天和玩耍,对他们多加开导,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让孩子能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世上最疼爱他的人。这样,孩子的抑郁心境就会得到改善。

要给孩子以自由,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因为孩子大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喜欢自己寻找欢乐。他们往往对父母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如果父母能够给他们以自由,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孩子的抑郁心境一定会慢慢好起来。

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令他感到安全并且总是充满兴趣的环境。尽量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孩子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境界,让他们多思考、多接触、多交流,多鼓励他们。若能够通过团体活动来扩大抑郁症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希望,则可减轻症状。

b.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孩子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心理治疗能够帮助孩子分析他们的问题来源,教会他们如何应付生活中的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增加生活满意度,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减少导致抑郁的行为。

c.药物疗法

对一些严重的抑郁症孩子来说,首先是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然后再考虑合并使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倘若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对抑郁症孩子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应及早预防孩子患上抑郁症,一旦发现孩子具有突然间表达能力迟缓,对什么事都没兴趣等抑郁症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医生。倘若孩子患上在孩子期没有及时发觉,未给予及时治疗,那么,抑郁障碍就可能导致孩子在青春期或成年期焦虑发作或躁狂发作。

杨力谈养生

孩子抑郁症的危害性在于易发生离家出走、厌学,甚至自杀的情况,所以要多注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下这些孩子是抑郁症的高危险群:

1.本身有较严重的慢性的生理疾病的孩子。

4.没有学习或发展出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

2.身体或精神曾受到严重虐待、疏忽的孩子。

3.有家族抑郁症、酒瘾、药瘾或精神疾病史的孩子。

6.承受着许多来自于生理、情感或社会压力的孩子。

5.有生活情境出现不良沟通或不清楚冲突解决与表达模式的孩子。

孩子心理偏离的危害及干预治疗

所谓“孩子心理偏离”,是指孩子的体重、身高及智能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但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中的表现却偏离了正常。如爱发脾气、行为古怪、注意力障碍、强迫倾向等。一项针对学龄前孩子的抽样调查显示,近16%的孩子脾气不好的,占5%的孩子性格古怪的,占28%的孩子有神经质倾向,占9%的孩子有行为问题,近3%的孩子社会交往不良,近2%的孩子有情绪障碍,占10%的孩子有注意力障碍,此外还有偏食、言语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强迫现象等。调查者同时也调查了这些孩子的躯体疾患,其总和仅占1.5%。相比之下,孩子心理偏离问题较为普遍。

孩子心理偏离是一种心理发育不健全的现象,这些孩子的心理行为偏离于大多数正常孩子的心理健康标准,如果不及早进行矫正,这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并导致适应不良和教育的困难,或是日后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孩子心理偏离有20多种症状表现:如说谎、口吃、咬指甲或磨牙、挖鼻孔、拉头发或吮手指、遗尿、恐惧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不愿上幼儿园、离不开父母、任性、爱吵闹、情绪易波动、易怒、过分依赖、懒散、不喜活动、不爱和同伴相处、攻击性或毁坏性的行为、白天睡觉做梦、抽动症、不满时有憋气现象等等。偶尔出现上述一、二个症状,或仅有少量出现并易改正,不能认为是偏离。但如果同时出现多个症状,且表现明显,持续时间长,又造成孩子本身身心障碍和家庭或社会的困扰,才能被认定是孩子“心理偏离”。

造成孩子心理偏离的原因较为复杂。这其中有先天的原因,如母亲在孕期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以及出生时窒息、严重缺氧、难产或产伤等,均会影响孩子的精神及神经发育而导致心理偏离。其次,就是家庭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原因。如父母之间不和睦或离异,会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孩子情绪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同时也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如父母对孩子过于粗暴、简单,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恐惧心理,也易使其形成说谎、粗暴、无理的性格。

孩子心理偏离会妨碍他们正常地接受教育和与社会接触,影响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容易导致多种不良心理卫生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较大负面作用,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偏离症状,必须予以重视和予以纠正。

孩子心理偏离的心理干预和预防方法如下:

1.由于心理偏离,大多与环境因素或教育不当有关,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父母应先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心理发育偏离。

2.对孩子的教育应以正面诱导为主,多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做游戏、讲故事等,及时表扬鼓励其进步和改进,切忌责骂体罚。

3.及时发现和治疗孩子的各类身心疾病,特别是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精神性和神经性疾病。

4.注意改变心理偏离孩子的不良生活环境,消除有碍孩子心理发育的环境因素。

轻度的心理偏离,只要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抚育孩子,就可很快奏效。而对严重的心理偏离现象,如说谎、任性和攻击行为,决不能迁就,要及时抓住问题,耐心进行教育和纠正,或让孩子心理专科医生给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