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之中最大的遗憾无过于对自己能力的漠视和抑制,因为这种漠视和抑制不是来自外力,而是来自本身,源于自身的消极心态。具有消极心态的人不愿主动地去了解和融入社会,他们自己为自己虚拟了一个孤立、静止、僵死的世界,他们甘愿默默无闻地追随别人,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他们总是低着头走路,因此他们看不见阳光,他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畏缩、颓丧和失败是他们的人生三部曲。
1.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
有人说机遇是难于控制的,这话只适用于那些性格优柔寡断、犹犹豫豫的人。现实中有些人患得患失严重,做事总是前怕虎后怕狼的。明明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机会,然而他“再三权衡”、“一拖再拖”,总怕失去什么似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决断,等他“想明白”了,时间也就错过了。机遇需要人的果敢,需要人的当机立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就是因为缺乏冒险精神而最终一事无成。
一天,有人问一个农夫他是不是种了麦子。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个人又问:“那你种棉花了吗?”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于是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有种。我要确保安全。”
一个不冒任何风险的人,只一事无成,就像农夫一样,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他们回避困难,同时他们也失去了收获成功的机会。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是那些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
战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更需要大胆和冒险,如果在战机出现时不敢冒险,可能就丧失了赢得战斗的良机,这便是西点教给学员的战斗理念。通过一次次的冒险训练,学员们逐渐都变成了善于把握机遇的“冒险专家”,多次智慧的大胆行动都赢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有希望,就一定有失望的危险,冒险就有失败的可能。但是在困难面前,你不敢冒险只求稳妥,因此变得犹豫不决,白白错失良机。
一个人愈是畏畏缩缩,就会变得愈来愈脆弱;愈是战战兢兢,意志也就变得愈来愈薄弱!最终会让人愈来愈看不起你!
在战争中不敢冒险,就意味着失败。今日之商战,更是变化莫测,风险无处不在,公司如果不敢冒险,也只能接受失败的命运;员工如果胆小怕事,就不可能获得成功。风险中肯定有困难,但困难中蕴藏着巨大机会的种子。
对一个真正的西点军人来说,冒险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优秀的员工也一定要有冒险精神,一马平川的发展可能会比较顺利,但绝不会有所作为,只有敢于冒险才能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
比尔·盖茨说:“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可惜在微软神话下,许多人要做的,仅仅是去重复微软的一切。这些不敢创新、不敢冒险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丧失竞争力,又哪来成功的机会呢?”
微软只青睐具有冒险精神的员工。他们宁愿冒失败的危险选用曾经失败过的员工,也不愿意录用一个处处谨慎却毫无建树的员工。在微软,大家的共识是:最好是去尝试机会,即使失败,也比不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
敢于冒险,不仅是西点军人的特征,也是成功人士和职场员工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只有敢于冒险,你才有成功的可能。假如你连股市都不敢进,你当然不会有赚钱的机会;你敢进了,你就有了50%的机会,另外50%是失败的机会。
在西点,每一个人,包括学员和军官在内,大家都知道,不冒风险,哪来出人头地的机会呢?很多时候,成功的机会是同风险叠合在一起的。要想抓住成功的机会,就得冒一点风险,否则,就会丧失许多可能是人生重大转折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一生平淡无奇,毫无建树。
世界的改变、生意的成功,常常属于那些敢于抓住时机,敢于冒险的人。生命运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次探险,如果不是主动地迎接风险的挑战,便是被动地等待风险的降临,冒险总比墨守成规让你更有机会出头。
吉姆·伯克晋升为约翰森公司新产品部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发研制一种儿童所使用的胸部按摩器。然而,这种新产品的试制失败了,伯克心想这下可要被老板炒鱿鱼了。
伯克被召去见公司的总裁,然而,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接待。
“你就是那位让我们公司赔了大钱的人吗?”罗伯特·伍德·约翰森总裁问道,“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贺。你能犯错误,说明你勇于冒险。我们公司就需要你这种有冒险精神的人,这样公司才有发展的机会。”
数年之后,伯克本人成了约翰森公司的总经理,他仍然牢记着前总裁的这句话。
美国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说得好:“冒险精神具备与否,实际上是一个员工思考能力和人格魅力的表现。”作为一个员工,只有你把冒险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你的老板才会感觉到你的努力。
工作中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在追求的道路上,总会有那些不可预料的险滩沼泽,无处不在的风险,随时都会出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在今天开放的全球化世界中,随机性和偶然性更大,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在如此不确定的环境里,冒险精神就成了最宝贵的资源。
人的天性是脆弱的,而世俗的力量又是巨大的。杰克·伦敦说得好:“一个人只能拥有一次生命,何不全力以赴?”是的,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我们要直抒胸臆,向天而歌,唱出自己的天籁之音!
2.自暴自弃,谁来拯救你
自暴自弃,是对自己生命的轻视,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挫折和不幸,而是自己践踏自己。其表现为肆意地破坏自己,诸如抽烟、酗酒、赌博、自残,严重点就跳江、服毒、割腕,这类报道在媒体上层出不穷。这种自己瞧不起自己比被别人打败最容易让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只会使自己在消沉的泥坑中越陷越深。正如马克思所说:“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令人自暴自弃的原因很多,有人因为财务破产而成了穷光蛋,有人因为感情和家庭问题而坠入了恨海情渊,有人因为学业、工作及学习能力问题而未达到理想目标而轻生厌世,有人因为身体痼疾而痛不欲生者……呜呼,如果人人都因失意、失败而自暴自弃,那么这个世界无疑会天塌地陷。
自暴自弃的人的思想和生活里充满了失意和空虚,没有一丝阳光和半点绿意。生活带给他们的不是美好的享受,而是可悲的痛苦。他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在抱怨的同时,他们对生活失去了激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去混工作,去混生活,去游戏人生。在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中,他们不知不觉失去了再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被提升的机会,失去了挣钱的机会,失去了被别人赏识的机会,最终也就失去了在社会上自立自强、实现理想的机会。
孟子曾教训弟子们说:“自暴的人,没有办法跟他谈论道理;自弃的人,没有办法跟他一起做事。什么样的人叫作自暴自弃呢?自暴的人讲出来的话总是不合礼义,这是在自己害自己;自弃的人不能抱持仁心,做事也不照义理行事,这是自己放弃自己。仁这个字,是使人心安的美好宅第;义这个字,是人该遵行的光明正道。那些有好宅第却空着不住,有光明正道却不走的人,真是令人可哀啊!”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自己最残忍的事莫过于“自暴自弃”。
其实,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他有意志力,能够理智地把握自己。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自己一息尚存,跌倒了重新爬起来嘛,人生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大不可如此对自己不负责任。当你面对失意的时候,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你,你也不要自己放弃自己。激励自己重新振作起来,洗刷耻辱,唤回被伤害了的自尊心,以行动重新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然不适于在这方面进取,可以沉下心去想一想或找一找,找到一个其他的适合于你自己的发展方向。
完全不必自暴自弃,更不要理会别人的观念。要学会在困难性或灾难性的考验中,自觉地选择自己该走的人生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你将因为自己的灵魂未因那段困难的日子或苦难的历程而“堕落”,反而变得更加纯粹和坚强。能拯救自暴自弃的最终还是你自己。
那么该如何培养出克服障碍、脱离自我放弃的能力呢?
有人研究发现,从自暴自弃走向自强自立的共同点是:第一,“终于”接受“失去一些什么”的事实,并且,往前走,不再花一分一秒的时间在责怪别人,埋怨上帝、父母或自我控告上。第二,让自己身上仅存的优点变成优势,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些人为了修正缺点、改变坏习惯,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时间、金钱,仍徒劳无功;有些人明知自己有先天的缺陷和后天的缺点,却宁愿在优点上全心全力以赴,直至优点变成优势,并且帮助更多的人。海伦·凯勒以触觉听音,也聆听别人喉结中的音乐,真令人拍案叫绝,赞叹造物主的奇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他们在“改变”以后,都极虔诚地热爱生命、了解生命的本质,换言之,是生命的光热和上帝的恩典帮助他们走出自暴自弃的阴影,克服障碍,跨越世俗的成功。
试一试吧!不自暴自弃,就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度过人生最黯淡的时刻;就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人性的光辉。于是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变成美好而值得的回忆!
3.认为不可能,就真的不可能
有个故事,说有一只大象能把一吨多重的东西卷起来,但却被主人拴在一只小小的木桩上,哪里也动不了。为什么?原因是那只大象从小就被拴着,从来没有挣断过绳索、铁索,也从来没有拉出过束缚着它的铁桩、木柱。这种现象就是思维定势,是一种突不破已有经验、体验的思维框架。
人的思维也是有定势的,有很多突破不了的思维框架。常听到口头语中有三个字“不可能”。其不知,这“不可能”三个字,就是思维定势的代意词。
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寓言中,有一个“拔苗助长”的故事。说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慢,就动手把禾苗一株一株地往上拔。结果,禾苗全部枯萎了。于是,后人一代一代地笑话这个拔苗助长的人。原因是,自古至今,人们有个思维定势:植物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生它养它的土地。植物离开土地,生长就“不可能”。其不知,现代生物技术,早已打破了这个“不可能”的禁区,无土栽培就是例证。植物离开了土地,不但能生长,并且生长的速度还很快。因此,现在看来,至于拔苗的那个古人,除去批判他违背规律蛮干之外,是不是也应该给他点肯定的东西,肯定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他提出了一个“人帮助植物长高”的大胆命题。也应该相信,这个古人有了这次“拔苗助长”的教训之后,不会再有第二次的“拔苗助长”。
前些年,媒体上出现过一篇假新闻,说是有位刘姓青年发明了一种“新型汽油”,把少量的膨化剂倒入水中,水便成了类似于汽油的燃料,用于汽车,每小时可跑80公里,号称一次能源革命。从新闻角度讲,写假新闻有失于新闻职业道德,应该批判。可是换个角度,发起这件事的人,就有其突破思维定势的一面。他知道人们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水是不燃烧的,水是用来灭火的。水能燃烧“不可能”。可是,水的分子结构是H2O1。水是由两个氢一个氧组成的,氢和氧都是可燃的,水又为什么不可以变成燃料呢?现在看来不可能,将来就永远不可能吗?
什么是思维定势?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套稳定的思维框架,在遇到问题时这个框架就会自动地描绘出某种判断和结论,这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人脑习惯使用的一系列已被固化的概念、规则、理论和逻辑的抽象形式。思维主体在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时,这些概念、规则、理论和逻辑就会自动地发生作用。思维定式的形成与环境、经历、个性、需求、价值取向、知识储备等诸多因素有关,具有很强的惯性,一旦定型就极难改变。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潮水般的信息,人们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某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思考。这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如:经验定势、从众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等等。在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的时候,思维定势能够让人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由于思维定势中被固化的概念不一定都正确、被固化的规则不一定都适用、被固化的理论可能有偏差、被固化的逻辑可能不严密等等,因而当遇到不一样的问题时,思维定式就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将人们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