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小事斤斤计较,大事不甚了了
许多人的烦恼和麻烦,细究起来并不是由多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来自对身边一些琐事的过分在意、计较和较劲。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个人的心态还不够持重。
两千多年前,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曾经给人类说过一句忠言:
“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一些小事了!”这句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值得品味和借鉴。
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无不是“小事糊涂,大事计较”的人。可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那些计较小事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大事糊涂”的。
说句老实话,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活就是由无数的小事所组合而成的,甚至对那些大人物来说也是如此。每个人的生活中,小事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如果你过多地拘泥、计较小事,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了,触目所及的必然都是矛盾和冲突。
想一想,你挤公共汽车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或者你去买菜时,有人无意间弄脏了你的裙子;有时走在路上,说不定从道旁楼上落下一个纸团,打在你头上……此时此刻,如果你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口出污言秽语,大发雷霆之怒,说不定会闹出什么祸事来。
20世纪80年代末,在辽宁某地曾经发生过一幕悲剧: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看电影时,被后面的男观众无意间碰了一下脚,尽管男观众当面道歉,但那名女子仍然不依不饶。她硬说对方是要耍流氓,竟然回家叫来丈夫将那个人用刀砍伤解气。结果,因触犯刑律,夫妻俩双双锒铛入狱。
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是心态狭隘的表现,它又常常成为损害人际关系的一大诱因。这种悲剧不仅在平常人中屡见不鲜,就是在一些卓有成就的名人中也时有发生。
鲁迅和林语堂是中国的两位知名文学家,他们原本是意气相投的老朋友,曾经同住在上海四川北路横滨桥附近的一个住所。有一天晚上,二人挥扇清谈,颇得情趣。正在高谈阔论之时,鲁迅先生不慎把吸剩的烟头随手一扔,烟头不偏不歪,正好落在林语堂先生的蚊帐之上,竟把蚊帐烧去不小的一个角。
鲁迅本来是无心之失,但林语堂却因此而十分不悦,立即当面责备起来。鲁迅感到对方火气太大,未免小题大做,有伤交友之道。于是,两人便争吵起来。一气之下,鲁迅便顶撞林语堂说:“完全烧了便怎样,一共也不过5块钱罢了!”
这两位名人,一个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一个是举世公认的“文坛巨匠”,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大伤和气,自此分居绝交,无疑是令人深感遗憾的。
从医学的观点看,事事计较、精于算计的人,不但容易损害人际关系,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极其有害。《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虽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丽容貌,可总是患得患失,别人一句无意的话都会让她辗转反侧,难于入眠,抑郁不已,再加上爱情的打击,终于落得个“红颜薄命”的悲惨结局。
还有一个实际的例子,就是唐代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贺。他思路敏捷,才华过人,被人称为“奇才”,写出的诗连当时的大文豪韩愈也赞不绝口。只可惜他心胸狭窄,常为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而抑郁寡欢,愁肠百结。最后,他只活了短暂的27岁,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桩憾事。
古语云:“让一让,三尺巷。”人生之事,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事,得过且过又何妨?人活在世上,理应开朗、豁达,活得超脱一些:凡事斤斤计较,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很明显,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对小事计较得过多,那么对大事的注意力和处理能力必然淡化,甚至根本无暇顾及了。
通常,喜欢计较小事的人往往私心都是比较重的,他们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得失,如面子、利益、地位等,而这些东西又最容易使人动感情。
因此,小事过于认真的人往往容易冲动,一旦感情代替理智,就会不顾后果和影响,不考虑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此一来,就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上失去他人的理解和同情。这样的心态是急需调整的。
平和的心态,本是生活中一个人所具有的正常心态,但由于外力和环境的影响,平和的心态,已变成了一种不凡的境界,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人生错位,正是源于这种心态错位。
8.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事无成难逍遥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自我的准确定位,因而使人这山望着那山高,随波逐流、盲目行动,急功近利,他们只喜好吹糠见米的东西,做什么都要立马见功,而不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什么、体悟什么,扎扎实实地做点什么。
一项对全国22766名员工的调查显示,17%的人在过去一年有过跳槽经历,80%的人正在酝酿跳槽,只有16%的人安于目前的工作状态,明确表示不想跳槽。
浮躁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根源,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竞争激烈和天灾人祸等等,都是浮躁的诱因。
“人比人,急死人”,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荡涤的躁动化的社会心态驱使下,不少人更多的只有一个目标:为金钱而奋斗。但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这种浮躁心态在职场表现尤甚,有些青年人往往在本领域内还没彻底钻研明白,就这山望着那山高了,他们嫌自己的工作成功太慢,有太多的人力无法解决的因素阻碍自己成功,于是四处张望、寻找“跳槽”机会。等他们到了新的工作中,板凳还没坐热,又在丰富的想像力和外界的诱惑下,想去尝试更“适合”自己的机会,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把浮躁心态传递给同事。正因为人人都爱跟周围人比较,于是走捷径获得眼前利益的人,往往成为人们眼红与效仿的对象。这便是浮躁容易传染的根本原因。
中年人的浮躁有自己的特色,不少人发现,人到中年理想没有完成几个,不免急躁外加懊恼。工作与生活初步稳定,但忙于应酬,身心俱疲,又只能坚守。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变化的渴望,显出“不合时宜”的浮躁。
战胜浮躁的关键是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减少浮躁情绪可能是个长期过程,首先需要我们放平心态,正本清源,无论身居何位,都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惟利是图。其次,要有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或心理复原能力,通常可以通过阅读一些饱含智慧的书籍、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对浮躁的免疫力。浮躁的产生大多数都是由于压力太大、头绪太多,或选择太多,节奏太快。因此,要暂时告别压力太大的社会情境,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徒步旅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另外,培养一种闲情逸致,一种为之神往的业余爱好,也是很好的解决浮躁的方法。
9.愤怒一把火,烧完别人烧自我
心态浮躁的一个重要而明显的特征就是易于愤怒,通过愤怒将自己对人对事的不满宣泄出来,像猛兽大闹森林,像洪水冲垮田园。愤怒是一把双刃剑,伤了别人的同时,也伤了自己。
沧桑的岁月总掩饰不住历史的红尘,无情的江水总不停地流淌着深深的喟叹。昔日力拔山兮,功盖五岳的霸王,不也把愤怒燃烧在阿房的大火上,“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及至逼迫乌江,不也一怒之下,拔剑自刎,留下他那“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愤恨与遗憾。项羽非英雄,遂使竖子刘邦成名,这也只是后人的一番感慨罢了。
千古英雄,能在惊涛骇浪中游刃有余,能在泰山压顶时举重若轻,能挽狂澜于倾覆,扶大厦于既倒,却多因一气一怒而马失前蹄,玉石俱焚,岂不让人扼腕叹息?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英烈!然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怒言怨气,竟成了他生命的丧钟。
所有的这些都已尘封在如烟的记忆里,青松翠竹绿了五千年历史,柴扉小扣里,也曾走出了英雄好汉,意气、名利、浮躁、贪欲,在那一瞬间,都化作了冲天的怒火,恣肆千里,没烧着别人,却毁灭了自己。
《圣经》中说:“不轻易发怒的人,才有真正的智慧。”
列夫·托尔斯泰则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人一旦处于愤怒的状态,便会失去理智,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做错事、蠢事的几率便大大增加。
很多有智慧、有成就的大人物,都曾反复告诫人们:千万别受愤怒包围,被愤怒左右。例如,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毕达哥拉斯则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怒火中烧,结果就会伤人伤己,不可能与别人融洽地相处和友好地交往。所以孟子说:“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之谓大丈夫。”
愤怒不是药石,却可以攻心;愤怒不是武器,却能伤人。每一次愤怒,都不要认为不痛不痒;每一次愤怒,都不要看作无关紧要。愤怒是你的权利,它的爆发与疏导完全掌握在你的手里,你可以让它燃烧七月的骄阳,你也可以让它温暖腊月的冰霜。愤怒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正如大海深处的可燃冰和锰矿,更多地需要我们去珍惜,去抚慰,而不是乱取滥用。
面对愤怒的事情,我们不需作太多的计较。既然是不期而遇,那么就坦然地接受,把它作为一种偶然的人生经历。我们无法对此视而不见,但我们可以让它成为逝去的记忆;我们无法预测暴风雨的来临,但我们可以在它来临时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太多的愤怒,只会搅乱我们的思绪,弄坏我们的心情,使我们变得浮躁、琐碎、浅薄、愚蠢而又庸俗。理智地控制愤怒,才是我们高明与进步的表现。学会有效制怒不仅是一种很高的人生修养,而且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