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眼界决定境界
16560000000010

第10章 眼光越前瞻,目标越远大(1)

只有比别人的眼光更超前,更前瞻,才有条件确立更远大的目标,并使这一目标更真切、更清晰、更明确。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许多同时步入社会、同时进入职场或商场的人,经过多年的打拼之后,最终却站到了不同的人生坐标点上:在职场上,有的人迄今依然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业务员,有的人则成了部门主要领导或高级主管;在商场上,有的人几经折腾,铩羽而归,有的人则已然成了某大公司的总经理,个中滋味,难以述说。那些只看眼前利益、目光短浅的人尽管让自己的生活也算进入了小康,但受惯常的理念束缚已很难谋求更大的发展了;而那些最初便把眼光盯在未来高远目标上的人,常常有更加迷人的风景在其人生的前方徐徐展开。

前瞻性是一种战略眼光

毫无疑问,真正的领导者应该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判断可能发生的危机,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并据此果断做出决策。前瞻性是一种战略眼光。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谈到给他很深印象的一位企业家: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2007年年底,他和马云一同参加了一个主题为“繁荣时期的领导力”的活动,当时的全球经济一片大好,而阿里巴巴也刚刚上市,并创下116亿港元的融资奇迹。但马云演讲时所谈的,却是阿里巴巴准备过冬的问题。当时可能有很多人不太理解,但今天,我们不得不佩服马云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也是具备这种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若不是因为汶川大地震赈灾时的“10块言论”引来很多非议,2008年王石的表现堪称完美。2009年年初,万科带头降价,遭到很多同行和消费者的不理解和攻击,看看那些资金链就快断掉的开发商,我们就知道,万科快速回笼资金的决策是多么英明。

此外,还要有长久的战略。经济总会复苏的,而且往往在经济恢复的时候,市场都会有一个加速成长,怎样使自己准备好,在经济复苏后能够抓住机遇。

没有前瞻性的战略,没有长久的战略,那么在危机到来时刻,就可能仓促应战,败局难免。有人打过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说风暴来临时,猪都可以飞上天。用来形容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企业不用愁没生意做,抓紧机会挣钱,而不必顾及其他。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公司副总经理李骏对《经理人》坦言:企业过去几年发展实在太快了,主要精力全都用在占领市场上,但现在却突然发现,粗放的管理开始拖企业发展的后腿。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让企业放慢了脚步,也给中国企业家一个冷静反思的机会,反思过去忽略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不久之前,《经理人》杂志记者走访了江浙一带的很多知名的制造企业,他们销售额都在几十亿、上百亿,但利润率却小得可怜,只有2%~3%。记者也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在应对外部危机时,那种力不从心的痛苦。

对于一个创业者,一个企业家来说,前瞻性的眼光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说它基本是因为只有拥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才能成为握有真理的少数人,才能成为发掘趋势性行业的先驱。

前瞻性的眼光其实是一种违背正常进化规律的过程和能力,因为你要在比别人早10年或者20年时先想到某个问题,或者预测到某个趋势,靠的不是一点点的推测,还有正确的判断;很显然那表示你的状态和意识必须在脱离现实的情况下,提前进入未来。

深谋远虑来自先见之明

现实中,眼界影响人的行为的典型的例子不胜枚举。

兵法上说:“欲攻敌,必先谋。”而计谋与决策,又是根据正确的预测制定的。而预测必须由自己所看到的现实为基础。历史上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就有这种深远的眼光,在辅佐刘邦攻下咸阳以后,他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是到丞相府中,将秦朝有关国家户口、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收藏起来。这些档案,对西汉政权的日后巩固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萧何辅佐刘邦在沛县起义以来,一连攻下几座城池,刘邦一时声威大震,已与项羽齐名。这天正在攻占胡陵。夺下两个城池,方待乘胜向外发展的时候,忽得母亲病故的凶信。刘邦痛不欲生,便请萧何、曹参主持军务,令樊哙守胡陵,夏侯婴守方与,自己急忙回家奔丧。

刘邦为母奔丧,一去时日很久。萧何等人见刘邦一去不回,惟恐军事无人主持,人心一散,大势即去,不免焦急万分。于是,萧何再三致书刘邦,劝其火速归队,共图大事。刘邦接书之后,见军务紧急,便立即赶回沛县军中。萧何见刘邦归来,首先便说:“将军在家守制,原属孝思。但是事有轻重缓急,我们内部之事,已是蛇无头不走。外面呢,项氏大军,声势非常浩大,现在英雄四起,谁不想继秦而占有天下。此刻正是千钧一发之际,稍纵即逝。一旦真的被捷足者先登,我们岂不白费心思!”

萧何见刘邦点头称是,便接着说:“我们跟随将军举事,无非是希望将军能得天下,大家博个分茅裂土。现在有消息说项梁将攻打此地,将军如何是好呢?”刘邦听到此处,忙问萧何,项家叔侄有多少兵力,现驻扎在什么地方?

萧何见刘邦心已收回,趁机进言说:“项氏叔侄自会稽举义以来,已有一二十万人马,如今进至薛城。我们的兵力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何不去投奔他们,共图大事?”

此时张良刚刚投奔刘邦,刘邦将萧何的建议来征求他的意见,张良也表示赞同。于是,刘邦率人马往薛城而去。从此,反秦的义军力量大增,在许多战场上大败秦军。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西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不久,顺利进至关中,驻军在距咸阳不远的霸上。刘邦写信给秦丞相赵高,叫他投降。赵高杀死二世胡亥,另立子婴为帝,设缓兵之计,再作图谋。怎奈刘邦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秦王子婴设计杀了赵高,仅做了四十六天皇帝,便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了。至此,由秦始皇建起的强大秦帝国,仅统治15年,便在农民起义浪涛冲击下宣告灭亡了。

刘邦进入咸阳,将士们乘乱抢掠金银财物,沛公禁止不住,也趁着闲暇,入宫探视。他看见华丽的宫室,古怪的摆设,金银珠宝,猎狗骏马,珍奇玩物,成千上万,不觉眼花缭乱。这时,又见一群秦皇的宫女,粉嫩雪白,娇滴滴拜倒其脚下,刘邦更觉神魂颠倒,好似入了云端,飘飘然起来。他拥着美人走进胡亥的寝宫,往龙床上一躺,进入了温柔乡。

突然樊哙闯了进来,说:“沛公想取天下,还是想当个富翁?这些奢华之物,正是秦亡的祸根。请速还军霸上,切勿迷恋于此!”同时,张良等人也来陈述厉害,刘邦才翻然自悟。

无论是用兵作战,还是现代的商业竞争,都必须深思熟虑,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滚滚浪潮向前发展的今天,知识与科技、文化与信念才是长远利益追逐者所向往的,也只有在放眼于世界的目光中才能真正找到。

把职业当成事业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人性弱点,比如贪图享受、容易满足、回避困难、自轻自贱、盲目乐观、懒散傲慢等。如果没有把本职的工作当作事业来看待,那这些弱点将可能会变得难以控制。

一位企业的老板曾感叹说:“我的员工中最让我感到可悲也是最可怜的一种人,就是那些只想获得薪水,而其他一无所知的人。”同一件事,对于工作等于事业者来说,意味着执著追求力求完美。而对于工作只是职业者来说,则意味着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那如何改变自己,将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自己追求的事业呢?我们认为,必须要能够通过现在的职业看到更高的追求目标,也就是要看到、要清楚自己通过现在从事的职业所要实现的最终理想是什么。这样,你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自己对待职业的态度。

麦当劳创始人在给学生做演讲的时候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谁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没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不是做快餐的。麦当劳就是卖快餐的嘛。可是麦当劳创始人给出的答案却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麦当劳是做地产生意的,我的职业是做快餐,可是我的事业是做地产生意。我的最大的资产不是快餐给我带来的利润,而是地产带来的保值增值!”这就是智者的眼光和远见卓识,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透过它看到了更伟大的未来,看到了事业的前景。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一点,那就是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睿智的思考来对待自己目前正在从事的职业,用事业的态度来做好职业工作,在做好职业工作的同时再开拓自己的事业。这里职业是基础,事业是发展。也只有用做事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才会在职业的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超越自我,达成自己的事业规划。

身处职场的人可能会因为前途堪忧、竞争激烈、待遇不公、工作不顺等现象而生出诸多的怨言和愤怒,也正是这些怨言和愤怒使得我们的职业生涯出现了许多的障碍,遭遇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使得我们一次次从头再来,一次次又失败而去,总是在低层次徘徊,长时间得不到突破和晋级。究其原因,是对待职业的态度造成的。

如果我们能够从事业的眼光出发,来看待职业工作的话,我们就会少了一些怨言和愤怒,多了一些积极和努力,多了一些合作和忍耐,在一次次的超越过程中,我们不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更能从中领悟了一些道理,多了一些本领和技能。再求职或者走出组织建立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学识浅薄、技能单一而害怕和退却,而是会坚定地一往无前,拥有战无不胜的勇气和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冷静。

职业做好了,事业才有了成功的基础,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经验与体验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的事业上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在从事自己的职业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确立明确的事业目标,别忘了自己所有的职业努力都是为了以后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能够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事业!

有一句话说得好:“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把工作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以事业的眼光和态度做好职业,职业的发展和进步帮助自己取得事业的成功,这似乎成为了一个互相关联的链条,首先打造好了链条的前段——职业的生涯,才会更加牢固后面的链条——事业或者梦想。

所以,别忘了你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在组织里从事职业并完善职业生涯的,以事业的眼光和态度对待职业,关注自己的事业!

“推陈”才能“出新”

过去的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决策者不能去为历史去做决策。

决策者学会集中精力的第一条办法就是善于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卓有成效的决策者将会定期地对自己及同事们的计划进行回顾和核查,将会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假如我们尚未做这件事情的话,现在我们该不该再来做这件事情?”除非答案是绝对“肯定的”,要不,他们就会放弃这件事情,或者会将它搁置起来,至少不会再将资源投入到已不再产生价值的“过去”中去。正在被用于“昨天”任务的那些一流资源,特别是非常匮乏的人力资源,都必须立刻抽调回来,必须投入到寻找未来机会的战斗中去。

不管他们是否愿意,管理者免不了要为过去的事情收拾残局,这是不可避免的。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是昨天的行动和决策的一个结果。不管某人的头衔和级别有多高,他总是没法完整地预见将来。一些行动和决策,尽管当时看上去十分明智和勇敢,但有可能成为今天的问题和危机,也有可能被证明是愚蠢的行动。不管是在政府部门、企业界还是在其他机构,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这就是说,每位管理者都必须不停地花费时间、精力、智慧来为已经过去的一些行动和决策做好修补工作,不管这些决策和行动是他们自己采取的,还是他们的前任采取的。实际上,管理者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往往都在处理诸如此类的事情。

所以,对那些过去遗留下来的、对现在已不再有什么积极意义的活动和任务,我们至少可以不必再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只有有计划、不间断地删除老的工作任务,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创新的局面。很多机构并不缺少新的想法,“创造性”根本不成问题。可是,几乎没有任何机构愿意在这些好想法上下功夫,因为每个人都在为“昨天”的任务忙得晕头转向。如果真能定期地对计划和各种活动进行审查,把那些不再有效益的部分加以删除,那么即使最顽固不化的官僚机构,也会在激发创造性上作出巨大的成绩来。

在经营管理方面,杜邦公司一向比世界上其他化学公司做得要好。

一旦某种产品的销售或某个生产流程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杜邦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公司决不会将其紧缺的人才、资金等资源投入到保卫昨天的那一套陈旧东西中去。然而,大多数其他企业的经营原则与杜邦的完全不同。他们会这样说:“只要将我们的车用天线厂经营好,市场总会有的。”“我们的公司就是靠此产品起家的,因此我们现在有责任让这一产品能在市场上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