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知识大观
16584200000002

第2章 人文地理大观(1)

威尼斯水城

中国人所熟悉的马可·波罗是威尼斯人,他出生在富商的家庭,1271年17岁时随父亲科罗与叔叔马费欧航海旅行到中国,受到蒙古大汗忽必烈的接见,成为了忽必烈派往邻国的大使。经过21年特使生涯后,1292年才回到威尼斯,长年不用母语,他已经不会讲家乡话了。家人把他拒之门外,引来大群人围观,直到他撕开身上鞑靼人长袍,露出黄金家人才让其进了屋。马可波罗带回的钻石珠宝、他乡异国的奇异经历和东方古国的文明让威尼斯人大开眼界,尤其是他对黄金“其数无限,地铺金砖”的描述更让人向往。

而我们对这位不同寻常的旅行家的故乡也有着同样的兴趣与向往。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这个面积不到8平方千米的城市,一度曾握有全欧洲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

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着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1849年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区和意大利才实现统一,从此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地区。

威尼斯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千米,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缀接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

这里建筑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那儿的房子无一不是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才会被氧化而腐朽。

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

平日里大运河真的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样,各式船只往来穿梭其上,最别致的当然还是贡多拉。

威尼斯有毁于火中又重生的凤凰歌剧院,伟大的文艺复兴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广场之一——圣马可广场,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师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这儿拍摄;这儿是文艺复兴的一个重镇,产过历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威尼斯画派;德国音乐大师理查德瓦格纳在这里与世长辞……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它独特的气氛令游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来过的威尼斯游客都恋恋不舍,乐而忘返。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Tower)是世界遗产,建于1174年,塔高约60米,由于地表塌陷每年倾斜1.2毫米,按此速度推算,可能在200~1000年后倒塌。

比萨斜塔所在的奇迹广场上,有不少几乎和斜塔同期修建的大教堂、洗礼教堂等建筑艺术杰作。修建斜塔时,它在整个广场的设计规划中只是教堂的一座由乳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钟楼,确切地说,斜塔只是个“配角”。1174年,人们开始修建钟楼,修建过程中因地基沉陷而发生倾斜,800多年来斜而不倒,以斜劲“喧宾夺主”。

比萨斜塔的塔体由8个层面组成,在直径16米的塔体中心有可以上下的螺旋形台阶约300级。人们通过台阶可以直接登到塔顶。每个层面周围是用大理石雕塑的柱廊,以前人们可以在每层柱廊间绕塔一周,但是现在为了游人的安全,登塔者一律不准走塔体的外圈,从底层到第七层全是走塔体内的台阶。走这段路时,人们几乎看不到外边的景色,因此对塔体的倾斜感受不深。但是,当游人到了第七层与第八层之间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塔体自北向南倾斜5.5毅,第七层与底层相比,已经倾斜了四五米。而且,从第七层往第八层攀登时,空间是开放的,人完全走在外面,虽有护栏保护,但由于塔体斜度加大,站在上面总觉得自己的身体也是斜的,有欲坠之感。有些游人的腿开始发软,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仿佛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尽管站在高处可以观赏比萨城的全景,但由于脚下倾斜,游人已顾不上欣赏了。

比萨斜塔修复工程耗资约合2500万美元,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专家认为,经过修复的比萨斜塔,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300年内不会倒塌。每年5月至8月间,比萨斜塔晚上也向游人开放。届时,游人登上灯火通明的斜塔顶层,可一睹夜幕下的比萨古城和奇迹广场的美景。而斜塔本身也在夜幕和灯火中显出迷人的神秘色彩。

几个世纪以来,钟楼的倾斜问题始终吸引着好奇的游客、艺术家和学者,使得比萨斜塔世界闻名。

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斜?专家们曾为此争论不休。尤其是在14世纪,人们在两种论调中徘徊:比萨斜塔究竟是建造过程中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还是建筑师有意为之。进入20世纪,随着对比萨斜塔越来越精确的测量,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对地基土层进行的深入勘测,以及对历史档案的研究,一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比萨斜塔在最初的设计中本应是垂直的建筑,但是在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位置。

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非常软的黏土相间形成,而在深约一米的地方则是地下水层。这个结论是在对地基土层成分进行观测后得出的。最新的挖掘表明,钟楼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因此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比萨斜塔在几个世纪以来的倾斜是缓慢的,它和它地基下方的土层实际上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在建造的第一阶段第三层结束时,钟塔向北倾斜约0.25毅,在第二阶段由于纠偏过度,1278年第7层完成时,反而向南倾斜约0.6毅,1360年建造顶层钟房时,增加到1.6毅。1817年,两位英国学者Cresy和Taylor用铅垂线测量倾斜,那时的结果是5毅。1550年GiorgioVasari的勘测与1817年Cresy和Taylor的勘测之间相隔267年,倾斜仅增加了5厘米。因此人们也没有对斜塔进行特意的维修。

然而1838年的一次工程导致了比萨斜塔突然加速倾斜,人们不得不采取紧急维护措施。当时建筑师AlessandrodellaGherardesca在原本密封的斜塔地基周围进行了挖掘,以探究地基的形态,揭示圆柱柱础和地基台阶是否与设想的相同。这一行为使得斜塔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地基开始开裂,最严重的是发生了地下水涌入的现象。这次工程后的勘测结果表明,倾斜加剧了20厘米,而此前267年的倾斜总和不过5厘米。

1838年的工程结束以后,比萨斜塔的加速倾斜又持续了几年,然后又趋于平稳,减少到每年倾斜约1毫米。

湖区国家公园

云朵如同刚出炉的棉花糖,甜蜜诱人的一大块白。日光从上空洒下,蓝天于是溶化了,无数天使降临到了这英格兰最美的湖光仙境。

这是英格兰最美妙的国家公园,一切色彩在这里都被极致的浪漫主义覆盖:植被红、农舍灰、草原绿、水汽白,混杂了纯海蓝和极地绿的湖泊,被淡蓝色雾气笼罩的村庄……

这块灵秀之地孕育了无数惊心动魄的神话故事以及浪漫风雅的诗人作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不选择把湖区当做启发自己灵感的创作源地,用诗意的浪漫景色,回赠流传千年的浪漫诗意。

造物主在这里布下了一切自然界可能的美丽风景:湖泊、河谷、山峰、瀑布,种种巧夺天工的自然雕琢。水是湖区的灵气之源。除了广袤的植被和山间农舍,剩下的就是各种各样星罗棋布的湖泊和山涧瀑布。无论是大气的温德米尔湖,还是娇小的葛拉斯米尔湖,一切都如同18世纪的英伦田园诗。躺在天鹅绒般柔软鲜嫩的绿草地上,晒着阳光,捧一本《莎士比亚诗集》,即便不是诗人,在这翠绿温润的景色中,也能拥有几分诗气了。

湖区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让人们陶然忘返。日近黄昏,阳光羞涩地从树枝的缝隙间洒下。德温特湖四面环山,其中一面较缓的山坡被牧羊人当做天然的牧场。夕阳下,那一只只绵羊好像都披上了美丽的霞衣,准备去参加盛大的宴会。

欣赏着如风景画般的山林美景,沉浸于这里独有的悠闲世界,贴近自然,感觉自己仿佛有了翅膀,飞向这美丽、静谧的天堂。

石头教堂

在埃塞俄比亚中心地带的山区,坐落着13世纪“新耶路撒冷”的11座窑洞教堂。这些教堂位于一处由环形住宅组成的传统村落附近,用11块中世纪的整块石料敲凿而成。

拉利贝拉的石头教堂是在形成拉斯塔高原的大片红色火山石灰石上开凿而成的,是12世纪和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繁荣发展的非凡产物。

王国的新首都建于拉斯塔地区一座山的旁边,它现在是坐落在海拔2600米处的一个小镇,是拉利贝拉的隐修中心,是以在那里开凿教堂的扎格国王的名字命名的,意在将它建成一个新“圣城”。

拉利贝拉有11个中世纪的教堂和小教堂,它们在一条大部分干涸的溪流——约旦河两边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几乎没有高出地平面。其中4个是在整块石头上开凿的,其余的则要小些,要么用半块石头凿成,要么开凿在地下,用雕刻在岩石上的立面向信徒标示其位置。每个群体都是一个由某种围墙围绕着的有机整体,游客在里面可沿着在石灰石上开凿的小径和隧道网四处漫游。

独石教堂矗立在7~12米深的井状通道的中央,是在由深沟将高原的其他部分与之分离出来的岩石上直接雕刻出来的。雕刻自顶部(穹顶、天花板、拱门和上层窗户)始,一直延续到底部(地板、门和基石)。为了使夏季影响这一地区的滂沱大雨能通畅地排掉,用这种方法创造的空间平面呈轻度倾斜状。

建筑物的突出部分,如屋顶、檐沟、飞檐、过梁和窗台的突出程度视雨水的主要方向而定。

拉利贝拉的教堂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耶稣基督教堂,它长33米,宽23米,高11米,精雕细刻的飞檐由34根方柱支撑。这是埃塞俄比亚唯一一个有5个中殿的教堂,据16世纪葡萄牙使馆派往所罗门宫廷的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神父说,过去的阿克苏姆大教堂也有5个中殿。

根据基督教的惯例,有3个分别面向东、北和南的门通向教堂内部。这是按长方形廊柱大厅式基督教堂修建的。呈东西向,隔成8间,28根支撑半圆形拱顶的支柱成行排列其间。

圣乔治教堂坐落在一个近乎方形的竖井状通道(22~23米)的底部,与其他教堂相分离,形似希腊十字架。它的地基很高,里面既无绘画,也无雕塑,因为这些东西会转移人们对其和谐而简单的线条的注意力。天花板上,十字架的每个臂都与一个半圆拱相交,而这些半圆拱是在矗立在中央空间的4个角的壁柱上雕刻出来的。虽然这个建筑的低层窗户属阿克苏姆风格,但高层窗户上却有着与各个教堂相类似的带花饰的尖拱。

相邻的圣玛丽亚教堂比耶稣基督教堂的面积小些,高度为9米。墙上的窗户为阿克苏姆风格,里面有3个中殿,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从上到下都覆盖着有代表意义的几何图案(希腊十字、万字饰、星形和圆花饰)和动物图案(鸽子、凤凰、孔雀、瘤牛、大象和骆驼)的装饰性绘画及按福音书描绘耶稣和玛丽亚生活场景的壁画,但大多已损坏。一些专家认为这些绘画可追溯到扎拉·雅各布国王(1434~1465)统治时期。主门之上是一个描绘两个骑手杀死一条龙的浅浮雕,由于埃塞俄比亚的圣所中很少有动画雕刻(实际上,在基督教的中东地区都是这样),所以这幅雕塑属珍品之列。

圣迈克尔、各各他教堂和三位一体教堂组成一个教堂群,其中最大的教堂——圣迈克尔教堂被用十字形支柱和谐地分为3个中殿,供奉耶稣受难像的各各他教堂的最显着特征是在其两个中殿的墙壁上雕刻的7个真人大小的牧师系列像。此外,它的壁龛中还有一个基督墓。

墨丘利教堂和天使长加百列与拉斐尔教堂为地下教堂,起初用于非宗教目的,后被圣化。它们一度可能是王室住宅。往前不远,利巴诺斯教堂既有独石教堂的特点,又有地下教堂的特点。它的四边被一个环绕四周、内部挖空的高高的长廊与山分开,而其顶部却与高处的岩石块连为一体。埃马努埃尔教堂是一个有着3个中殿的长方形教堂,具有阿克苏姆古典风格的所有特点。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

唐初,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1000间,取名布达拉宫以居公主。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