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大探秘
16593000000021

第21章 扑朔迷离——海洋之谜(3)

红海之谜在20世纪60年代才有了端倪。海洋地质学家解释说,红海海底有着一系列“热洞”。在对全世界海洋洋底经过详细测量之后,科学家发现大洋底像陆上一样有高山深谷,起伏不平。从大洋洋底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条长75000多千米,宽960千米以上的巨大山系纵贯全球大洋,科学家把这条海底山系称作“大洋中脊”。狭长的红海正被大洋中脊穿过。沿着大洋中脊的顶部,还分布着一条纵向的断裂带,裂谷宽达13~48千米,窄的也有900~1200米。科学家通过水温测量还发现,在裂谷中部附近的海水温度特别高,好像底下有座锅炉在不断地烧,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热洞”。科学家认为,正是热洞中不断涌出的地幔物质加热了海水,生成了矿藏,推挤着洋底不断向两边扩张。

1974年,法美开始联合执行大洋中部水下研究计划。考察计划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类似红海海底的亚速尔群岛西南的124千米的大西洋中脊裂谷带去考察。

经过考察,科学家把海底扩张形象地比作两端拉长的一块软糖,那个被越拉越薄的地方,成了中间低洼区,最后破裂,而岩浆就从这里喷出,并把海底向两边推开。海底就这样慢慢地扩张着。根据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测量,我们已经知道了红海的扩张速度是每年2厘米。

海洋科学家们的海底考察不仅解决了红海扩张之谜,而且在海底裂谷附近意外地发现了一幅使人眼花缭乱的生物群落图影:热泉喷口周围长满了红嘴虫,盲目的短颚蟹在附近爬动,海底栖息着大得异乎寻常的褐色蛤和贻贝,海葵像花一样开放,奇异的蒲公英似的管孔虫用丝把自己系留在喷泉附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耸立的白塑料似的管子,管子有2~3米长,从中伸出血红色的蠕虫。

科学家们对与众不同的蠕虫做了研究。这些蠕虫没有眼睛,没有肠子,也没有肛门。解剖发现,这些蠕虫有性繁殖的,很可能是将卵和精子散在水中授精的。它们依靠30多万条触须来吸收水中的氧气和微小的食物颗粒。

科学家们对于喷泉口的生物氧化作用和生长速度特别感兴趣。放化试验表明,喷口附近的蛤每年长大4厘米,生长速度比能活百年的深海小蛤快500倍。

这些蠕虫和蛤肉的颜色红得使人吃惊。它们的红颜色是由血红蛋白造成的,它们的血红蛋白对氧有非凡的亲和力,这可能是对深海缺氧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生物学家们认为,造成深海绿洲这一奇迹的是海底裂谷的热泉。热泉使得附近的水温提高到7~12益,在海底高压和温热下,喷泉中的硫酸盐便会变成硫化氢。这种恶臭的化合物能成为某些细菌新陈代谢的能源。细菌在喷泉口迅速繁殖,多达1立方厘米100万个。大量繁殖的细菌又成了较大生物如蠕虫甚至蛤得以维护生命的营养,在喷泉口的悬浮食物要比食饵丰饶的水表还多4倍。

这样,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维持了一个特殊的生物链。科学家称这一程序为“化学合成”。

科学家们在加拉帕戈斯水下裂谷附近2500米深处的海底一共发现了5个这样的绿洲。全世界海洋中的裂谷长达75000多千米,其中有许多热泉喷出口。

那么总共会有多少绿洲呢?还会有更多的生物群落出现吗?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还涉及生命起源这一基础理论课题的研究。

初步考察的成功激起了人们更强烈的好奇心。人们不禁要问,大洋深处还有什么新的、更大的秘密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呢?

死亡之地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是指从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岛到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的迈阿密,从迈阿密到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然后回到百慕大所连成的三角形,整个区域有100万平方千米。几十年来,有许多船只、飞机在这里神秘失踪,而且从来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这片海域内,无人驾驶的鬼船飘来飘去,奇光异雾时隐时现……百慕大三角被人们称为“死亡三角”“魔鬼三角”“魔海”……1945年12月5日,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海军航空基地正在进行飞行训练。下午2时10分,第19飞行中队的5架“复仇者”飞机在中队长查尔斯·泰勒上尉率领下,前往巴哈马群岛作导航和鱼雷攻击训练。

此次飞行训练的航线似乎算不上复杂,从基地起飞后,向东飞行260千米,过巴哈马群岛,接着向北飞行60千米,然后折向西南返回基地。当时天气很好,参加训练的14名飞行员也都是有经验的老手。

下午3时45分,劳德代尔堡基地突然收到泰勒上尉的呼救:“紧急情况!

我们越出了航线!我们看不见陆地!”“你们的方位是多少?”基地询问道。“我们的仪表都失灵了,我们不知道究竟在哪里,我们迷航了。”基地建议他们马上朝西飞行,但泰勒却回答:“我们不知道西在哪里,一切都不正常,我们看不出任何方向!”随后,无线电联络受到干扰,双方的联系中断了。按此报告,基地人员感到困惑不解,泰勒机群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到了下午6时,仍然不见5架飞机的影子。晚7时30分,基地派出2架“水手”式水上飞机进行营救。令人惊诧的是,其中的一架在与基地保持一段联系后也失踪了,该机载有13名乘员。另一架则无功而返。

当天夜间,美国军方派出大量飞机、舰船,在迈阿密东北450千米范围内进行搜寻,但毫无结果。12月10日,美国海军宣布放弃营救。5架“复仇者”鱼雷轰炸机和1架“水手”式海上搜索机失踪后,美国海军对飞机失事的原因作了多种假设,但最终都未予以确定。

有人分析了那5架倒霉的“复仇者”

飞机所发回的最后一次通话,似乎证明当时确实发生过一些古怪的事情。飞行员为何在大好的天气情况下迷航?奇怪的海洋和“白色水域”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几架飞机和机组人员会不会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们是否遭到外星人的绑架?人们对此作了广泛的推测,各种新奇的说法开始出笼了。

很多“热心人”在关注“复仇者”机群命运的同时,又在考虑另一个问题:在这一海域内,其他船只和飞机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是否还发生过类似的失踪事件?有些人带着好奇心开始研究这些事情,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即所有的失踪都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发生的。1972年,美国自由作家文森特·加迪斯发表《致命的百慕大三角》一文,最先把这一海域叫做百慕大三角。第2年,这篇文章被稍做修改和补充,变作《看不见的地平线》一书中的一章。此后,有关百慕大三角的各种传奇故事传扬到世界各地。

除了“复仇者”失踪事件外,热衷此事的人还把目光投向更久远的年代。

经过这些人近似“贪婪”的搜集,列入百慕大三角失踪名单的船只、飞机越来越多。其中既有1502年的老式帆船,又有20世纪的核潜艇和喷气式飞机。后有一些作者采用各种写作技巧,制造百慕大三角的神秘故事,如伊丽莎白·尼柯尔斯所着《魔海》一书封面上这样告诉读者:“触目惊心的调查报告。在这神秘莫测的水域里,轮船、飞机、乘客、乘员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今天毫无下落!”斯宾塞在其所着的《失踪之地》里谈及1945年美国海军搜索飞机失踪之后说:“看来在这失踪之地的确有某种窥视人类的怪物对这场戏剧进行了小小的导演。”理查德·怀纳所着的《魔三角》封面上印着这样醒目的话:“不止1000人……超过100艘船和飞机……都无影无踪地被吞没在这一海域!”几十年来,为了解开“百慕大三角”之谜,许多人绞尽脑汁,提出了多种假设。有不少人把百慕大三角区发生的灾难与外星人和飞碟联系起来进行推断,认为在百慕大三角海域有一个外星人的海底基地,那些失踪的飞机和船只是被外星人掠走的,失踪者被外星人关进了他们的“宇宙动物园”。

加拿大的让·帕拉尚等人则宣称,失踪的飞机和船只已经被阿特兰蒂斯发射的激光击毁。阿特兰蒂斯又称大西国或大西洲,是传说中的大西洋的一个岛屿,最先由柏拉图提及,臆断在直布罗陀以西。

据说该岛在几万年前已达到高度文明,后来沉沦洋底,大西国人随之转入洋底生活,并在那里建立了永久的基地。

针对百慕大三角的机船失踪事件,美国的韦勒提出了“黑洞理论”。认为太空中有一些质量很大的天体,由于内部存在强大的引力,天长日久就变成一种新的、体积很小但密度极大的天体。任何物质,包括光线,只要在它旁边都会被吸进去。它不向外释放任何物质,人们无法发现它。百慕大三角海区有一颗1500年前坠落的陨星,犹如“黑洞”,船和飞机受其影响,未及报告就撞入海中。

前苏联舒列伊金提出“海上次声波振动理论”称,由于地震活动和海水的漩涡运动,百慕大海区存在着危害人身安全的次声波。失踪的飞行员和船员都是次声波的牺牲品。

还有一种解释是“高压油气说”,它是加拿大的唐纳德·戴维森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百慕大三角海区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水下天然气大量释放出来,使空气中含氧量大为减少,飞机的发动机因缺氧而熄灭。从机尾排气管排出的灼热废气,引燃了四周不断喷涌出来的天然气,随即将坠落中的飞机焚烧得一干二净。

除了上述解释之外,还有诸如“平行宇宙”“第二重力”“四维空间”“时空收缩论”等许多说法。不管如何解释,只是一些散见的说法,一直无权威论断。

探秘西太平洋黑潮

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域,有一股强劲的海流犹如一条巨大的江河,从南向北,滚滚向前,昼夜不息地流淌着。它就是黑潮。

黑潮从我国台湾东侧流入东海,继续北上,过吐噶喇海峡,沿日本列岛南面海区流向东北;大约在北纬35°、东经141°附近海域,离开日本海岸蜿蜒东去;最后在东经165°左右的海域里向东逐渐散开。黑潮流到了这里,人们就叫它北太平洋流了。黑潮从它的源头,从太平洋的低纬度海域流向高纬度,南北跨约16个纬度(北纬20°~36°),东西跨约115个经度(50°~165°)流经东海和日本南面海区,行程4000多千米,如果加上黑潮续流,全程约6000千米。

黑潮的流幅和厚度并不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海区里有不同的变化。通常它的宽度为150千米,在日本列岛南面海域,黑潮的最大宽度可达200~300千米。它的厚度达1000米以上。

黑潮的流速比一般海流要强劲得多。它的流速为每小时3~10千米,由此可以计算出黑潮在我国东海的流量为每秒钟约3000万立方米。这个流量相当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量的1000倍,可见黑潮之流量极为可观。

其实,黑潮的水并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清澈透明。这是因为黑潮水质极少有杂质,能见度达30~40米深。不过,当太阳的散射光照射到黑潮海面时,水分子偏重于散射蓝色光波,其他光波如红、黄等色为长波,被水分子吸收。所以,当人们从上往下看海水时,海水成了蓝黑色。这样,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黑潮,以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海水。

传送热能的海流

黑潮是由北赤道流转变而来的。由于北赤道流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因而,黑潮海流具有高水温、高盐度的特点。据调查,黑潮的表层水温都比较高。夏季在27~30益,即使在冬季,表层水温也不低于20益,它比邻近海水高5~6益,因此人们又把黑潮称之为“黑潮暖流”。因为黑潮暖流自身拥有大量的热能,黑潮的部分暖水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陆架海区的环流。例如,流过东海的黑潮暖流,在重返太平洋之前,于日本九州南部海面分出一个小分支北上,形成对马海流。对马海流在流经济州岛西南海域时,又一分为二:一支折向东北,穿过朝鲜海峡,径直奔向日本海;另一支折向西北,沿黄海东侧北上,再转入北黄海,进而穿过渤海海峡向渤海流去,人们称它为黄海暖流。尽管冬季渤海、黄海一带水温显着降低,黄海暖流仍然显出其高温的特性,给沿途带来温暖。地处渤海湾内的秦皇岛沿岸,因受黑潮暖流的影响,通常能使海水温度保持在冰点以上,不致结冻。

黄海暖流的流速非常低,每秒只有10厘米左右,因此,它常被强大的潮流所掩盖,不易辨认。但根据温度、盐度等各种资料的分析,可以证明它确实存在,尤其是近几年根据浮游生物的调查结果,发现在黄海和渤海,有热带大洋性浮游生物的种属,为它的存在进一步提供了证明。

奇妙的蛇形大弯曲

海洋气象学家的研究告诉人们,通过对冬季黑潮水温的变化,可以预测来年的气候。例如当进入秋末冬初时,只要测出吐噶喇海峡的水温比往年平均水温高时,我国北部平原地区的来年春季降雨量会比常年多。由此可见,海洋方面的这类研究对气象预报的重要。然而,对我国与日本等国气候影响最大的,是黑潮的“蛇形大弯曲”。所谓“蛇形大弯曲”。也叫“蛇动”,是指黑潮主干流有时会形如蛇爬那样弯弯曲曲。人们发现,如果“蛇形大弯曲”远离日本海岸,结果是沿岸的气温下降,寒冷干燥;相反,则使日本沿岸气温升高,空气温暖湿润。

当然,黑潮对它所经过的沿岸各国的影响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它对渔业生产也有重大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海洋锋面”的形成和它对渔场的形成上。两支海流,特别是寒流和暖流相会,将使平静的海面受到扰动,引起海水上下翻腾,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渔场也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了。

我国享有“天然鱼仓”之称的舟山渔场,就处在暖流和沿岸流之间的“海洋锋面”。日本东部海区处在黑潮暖流和亲潮寒流之间的“海洋锋面”上,因而也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当然,黑潮强暖流,也为暖水性鱼类的产卵和幼鱼的搬迁创造了条件。

黑潮设置的谜

黑潮流经范围广,影响大,要想了解整个黑潮的变化,揭开黑潮之谜,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近些年来,为了揭示黑潮的形成机制,弄清黑潮“蛇形大弯曲”的变化规律,以及黑潮暖流和大气间的热交换关系等问题,国际间已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

在千变万化的黑潮迷宫中,有不少疑难问题和无法解释的现象等待人们去探索。我国的海洋、气象工作者今天正在努力探讨哪些问题呢?

(1)黑潮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大体流经方向和路线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但是,黑潮中尺度、长周期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对于我国来说,渤海以及东海、黄海均受黑潮影响较大,它们之间互为影响的机理,以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方式等,都需要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