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大探秘
16593000000005

第5章 浩瀚无穷——海洋认知(4)

夏天这里没有夜晚,太阳一天24小时总在地平线上转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极昼。到了冬季,这里又没有白天了,一连几个月都是漫长的黑夜,我们叫它极夜。各地纬度不同,极昼、极夜的长短也不同。在北冰洋的边缘,北纬70°的地带,每年有64天极昼、61天极夜;到了北冰洋的腹地,北纬80°的地带,极昼长133天,极夜长127天;北极的极昼、极夜就更长了,极昼长186天,极夜长179天,也就是说,在北极,一年365天中有半年是极昼,有半年是极夜。这种奇怪的现象只有在南、北极圈以内才会出现。

当极夜来临的时候,也并不完全是一幅可怕的寒冷和漆黑的景象,美丽的极光能给暗淡的天空增加绚丽的色彩。极光的色彩和图像,变幻无穷,有时候像闪电划过长空,有时候又像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经久不灭。

北冰洋也有它生机勃勃的“春天”。每当夏季来临的时候,沿岸的洋面开始融化,陆地上到处长满了地毯一样的苔藓和地衣,有时还可以看到许多色彩鲜艳的花朵。海鸥、野鸭等鸟儿吵吵嚷嚷地来到这里度夏,北极熊在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这时的北冰洋地区就变成了一个喧闹的有生气的世界。几周以后,短暂的极地夏天过去了,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晶莹的冰雪慢慢封住了洋面,又是一片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了。

北冰洋的周围有着亚、欧、北美陆地延伸到北冰洋的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的面积占全部洋面的1/3以上,最宽的地方有1300多千米。北冰洋大陆架上有丰富的资源等待人们去开发。

里海之谜

如果你站在伊朗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上向北望去,眼前会出现一片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广阔水面,这就是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的里海。其实,它是一个不通海洋的大湖。它的南面和西南面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高加索山脉,其他三面是平原和低地。

里海南北延伸,有点像个“S”,南北长约1200千米,东西平均宽约320千米。湖岸线长约7000千米,面积为371000平方千米,差不多相当于日本全国的面积,是世界第一大湖。

它的东西北三岸属前苏联,南岸在伊朗境内。里海的东部有一个卡腊-博加兹-哥耳湾,通过一条狭窄的海峡与里海相通。

里海是一个内陆湖泊,水源主要来自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河流。大体上可以分成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8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达1025米。平均深度约180米,北浅南深。冬天北部封冻而南部不结冰。

里海的水面低于海平面28米,每年由河流和地下水流入里海的进水量,加上湖面上的降水量合计约338立方千米,但是因为所处地区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湖面蒸发量大致与进水量相等,有时还会超过进水量,出现入不敷出的“赤字”。

进的少、出的多,水面就会下降。1930年湖面积是42.4万平方千米,1970年就缩到37.1万平方千米。因为水分大量蒸发,盐分逐年积累,湖水也越来越咸。由于里海的水源主要来自北部的河流,所以里海北部湖水含盐度低,为0.2%,而南部可高达13%。

里海明明是个湖泊,为什么叫它“海”呢?这是因为黑海水面辽阔,经常出现狂风恶浪,犹如大海波涛;其次,因为里海的水是咸的,有许多水生动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如大叶藻类、海豹、鲟鱼、鲑鱼等;并且在地质历史时期,里海曾与黑海、地中海相通,后来由于地壳变动,与大海分开,才形成湖泊(地理上把这种湖泊称为海迹湖)。因此,人们就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叫做“里海”了。

里海地区是着名的石油产地。里海西岸的巴库和东北岸乌拉尔河流域都是前苏联重要的产油区之一。里海南岸的厄尔布尔士山麓地带是伊朗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蕴藏区之一。里海海底也有丰富的油藏,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千米的里海海底。里海也是一个重要的产鱼区,并且盛产芒硝和食盐。里海还是前苏联与伊朗之间重要的国际运输航道。

探秘红海之谜

红海是印度洋的一个边缘海。它像印度洋的一条巨大的臂膀深深地插入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成为亚洲和非洲的天然分界线。

红海形状狭长,从东南向西北延伸,全长1932千米,而最宽处只有306千米,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490米,中部最深的地方达2600米以上。红海北部分岔为两个海湾,东南的叫亚喀巴湾,西面的叫苏伊士湾。红海南部以狭长的曼德海峡同阿拉伯海的亚丁湾相连,北部通过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相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红海的海水颜色很怪,不是蔚蓝色而是红褐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红海处于干燥炎热的亚热带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周围多是干旱的荒漠,没有什么大河流入,海水主要靠从曼德海峡流进的印度洋补给。因此,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很高,表层海水的最高温度可达32益,表层海水平均含盐度一般为38.8译,许多海区高达40译以上,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内海之一。

有趣的是,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红海东西两岸几乎平行,而且如果按海岸线剪下来,两岸可以完好地拼接起来。另外,红海的海底有一条很深的海槽,并且有一种被称为“热洞”的特殊区域,水温比其他地区高,盐度比其他地区大。

为什么红海会有这些有趣的特殊现象呢?据科学家研究,在4000多万年以前,地球上并没有这个红海,那个时候的非洲与阿拉伯半岛还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现在红海所在的地区发生了大断裂。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断裂的谷地不断展宽,才逐步形成今天的红海。大海槽就是断裂谷地的底部,“热洞”地区是有熔岩从地下流出造成的。

目前,红海还在继续扩张,大约每年向两侧展宽2厘米。有的科学家预言,红海还会变成一个新的大洋呢!

死海名称的由来

据说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的一个统帅包围了耶路撒冷以后,要处决几个俘虏。他让人把这些俘虏带上脚镣手铐投入一个湖里,想淹死他们。

可是这些俘虏不仅没有沉入湖底,反而又被波浪漂送到岸边来了。一连投了几次都漂了回来。这位统帅以为俘虏有神灵保佑,只好把他们赦免了。

这个湖泊在哪儿?为什么淹不死人呢?

原来这个湖就是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边界上的死海。

死海南北狭长,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湖面低于地中海海平面392米,是世界陆地上最低的地方。湖水平均有146米深,最深的地方有395米,所以湖底最深的地方,已经在海平面以下780多米了。

死海的北面有约旦河流入,南面有哈萨河流入,但是,却没有水道和海洋通连,湖里的水只进不出。由于死海所在的地区炎热干燥,气温高,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后盐分却留了下来。年深日久,湖中积累的盐分就越来越多了,使死海变成世界上最咸的湖泊,含盐量高达30译~250译。就是说5千克湖水中含有1千克盐,是一般海水含盐量的7倍。由于含盐量高,湖水的比重为1.172到1.227,超过了人体的比重,所以在死海中游泳的人平躺在水面上也不会下沉,甚至还可以躺在水面上静静地看书呢!

因为死海中含盐量太大了,所以湖水里除了某些细菌以外,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稀少,湖泊周围死气沉沉。大家也就把它叫做“死海”。

地中海——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在亚、非、欧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水域,深陷在陆地之中,东西长约3800千米,南北最宽约18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地中海北倚南欧,南临北非,东靠西亚,西面经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通向大西洋,东北有土耳其海峡连接黑海,东南经苏伊士运河入红海到达印度洋。在国际航运和战略地位上,地中海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地中海北部的海岸十分曲折,南欧三大半岛突入海中,并且分布着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马耳他岛等众多岛屿。

地中海平均水深1500米,最深的地方有5092米。一般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非洲突尼斯一线为界,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西部地中海在科西嘉岛和撒丁岛以西,水深3000米左右,最深的地方有3332米;科西嘉岛和撒丁岛以东的第勒尼安海,一般深度超过3000米,最深处为3730米。

东部地中海也被半岛和岛屿分成若干海域,亚平宁半岛与巴尔干半岛之间的亚得里亚海,海水较浅,一般只有几十米到几百米。由亚得里亚海过奥特朗托海峡往南是爱奥尼亚海,水深超过2000米,最深处为4594米。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半岛之间是爱琴海,海中岛屿星罗棋布,海岸十分曲折。由于海底地形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有的地方,一条航行着的船只,船头与船尾之隔,水深竟相差四五百米之多。

来自海洋的呼吸

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海水每天都有两次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做“潮”;晚上海水上涨,叫做“汐”。海水为什么会时涨时落呢?这个问题从古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直到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揭穿潮汐的秘密才有了科学依据。

现在人们弄清了,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的“引潮力”引起的。这个引潮力是月球对地面的引力和地球、月球转动时的惯性离心力所形成的合力。

月亮像个巨大的磁盘,吸引着地球上的海水,把海水引向自己。同时,由于地球也在不停地做圆周运动,海水又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一天之内,地球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次对着月球,一次背着月球。对着月球地方的海水就鼓起来,形成涨潮。与此同时,地球的某个另一点上的惯性离心力也最大,海水也要上涨。所以,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总有两次涨潮和落潮,这种潮称为“半日潮”。而有一些地方,由于地区性原因,在一天内只有一次潮起潮落,这种潮称为“全日潮”。

不光月亮对地球产生引潮力,太阳也具有引潮力,只不过比月球的要小得多,只有月球引潮力的5/11。但当它和月球引力迭加在一起的时候,就能推波助澜,使潮水涨得更高。

每月农历初一时,月亮和太阳转到同一个方向,两个星球在同一个方向吸引海水;而每月十五,月亮和太阳转到相反的方向,月亮的明亮部分对着地球,一轮明月高空挂,这时,两个星球在两头吸引海水,海潮涨落也比平时大。我国人民把初一叫做“朔”,把十五叫“望”,因此这两天产生的潮汐就叫做“朔望大潮”。

潮汐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对人民的生活也有更深远的影响。最显而易见的,是它能赐予人们丰富的海产品。每当潮水一落,海滨的人们就赶到海滩上去拣鱼虾、螃蟹和贝壳等有用的海洋生物。潮汐的最大用处是,它能为人类提供能源。

据估算,全世界海洋的潮汐能量大约有10亿多千瓦,每年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1千瓦时=1度)。我国利用潮汐发电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海岸线漫长,潮汐蕴藏量丰富,沿海潮汐能量约有1.9亿千瓦,每年可发电2750亿千瓦时。潮汐能优于煤、石油等燃料,在供人类利用时,不会排出大量的废气和废物,污染极少。所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它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从1958年开始,陆续在沿海地带建立了一些小型潮汐电站,为建立大电站,更好地利用潮汐积累了经验。潮汐发电,过程很简单:在岸边设闸门,闸门两侧放置水轮机和发电机。涨潮时,闸门外的水面开始上升,满潮后,打开闸门,潮流涌进来,冲动水轮机,水轮机便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了。

落潮时,先关掉闸门,闸门外的水面开始下降。最后,打开闸门,潮流涌入大海,同样可以带动水轮机,再带动发电机工作。这样,潮流一来一去都没有“走瞎道”,而是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这法子想得多妙啊!

波涛汹涌的海浪

坐过海轮和到过海边的人都会发现,辽阔的海洋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大海也是微波涟漪,不会真正地静下来。至于惊涛骇浪,那种躁动的力量,则不得不令人叹服。

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哥伦比亚河入海口附近,有一座高高的灯塔,旁边的小屋里住着一个灯塔看守人。1894年12月的一天,一个黑色怪物突然击穿屋顶迅猛地撞了下来。吓坏了的看守人,哆哆嗦嗦地走近黑色怪物一看,原来是一块重达64千克的大石头。

经过勘察和专家的细心研究,发现这块石头是被巨大的海浪卷到40米的高空后,又不偏不倚地砸到了看守人居住的小屋上,演出了飞石穿顶的惊险一幕。

海浪能有那么大的力气吗?海洋学家的回答是:有。据测定,海浪拍岸时给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可达20~40吨。大的甚至可达50~60吨。巨浪冲击海岸时,能激起60~70米高的浪花。在英国苏格兰的威克港,一次大风暴中,巨浪曾将1370吨重的混凝土块移动了10多米;斯里兰卡海岸上的一座高60米的灯塔,也曾经被印度洋袭来的海浪打坏;有人看到过一个巨大的海浪甚至把13吨重的巨石抛到10米高的空中。

1952年12月16日,一艘美国轮船正航行在地中海意大利西部附近的海面上。此时正值狂风大作,突然船上爆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整个船体在瞬间被折成两半。一半被抛上了海岸,重重地落在沙滩上;另一半连同14名船员一起被卷入大海,葬身鱼腹。

这次海难事故发生后,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排除了人为破坏的种种可能,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罪魁祸首,原来就是海浪。说到这里,你想必该明白了,那块落入灯塔看守人小屋里的石头,对于力大无穷的海浪来说,难道不是一个任其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小小玩物吗?

无风也起浪

居住在西印度群岛中的列斯群岛上的居民,经常在风和日丽的时候,看见海岸边上出现很高的波浪,有时浪高竟达6米以上,而且可以持续两天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他们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经过科学家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些波浪并不是当地“土生土长”出来的,而是从大西洋遥远的中纬海区“邮递”过来的。

原来,风浪在形成过程中获得大量的能量,风停以后,波浪仍可继续向前传播,有时甚至能传到很远的无风区去,这就是在风和日丽的条件下也能涌起巨浪的缘故。所谓“无风三尺浪”

“风停浪不停,无风浪也行”,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在风停止、减弱或转向以后所残存的波浪,以及从远处传到无风海区的波浪,就叫做涌浪,也称为长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