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说介绍学习方法,因为方法因人而异,无所谓优劣,而好的学习习惯却总是会给人很大帮助的。而且,习惯是不经意的,不必刻意去做,往往效果却是最好。
——李磊
习惯是在生活、学习等各种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的习惯将使你的孩子终身受益,而不良的习惯会使孩子受害无穷。
因此,每一位父母都不应忽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抓起,既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既要引导、督促,又要以身作则。
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是要付出代价和精力的,但是,这种付出又是非常值得的。因为,父母一旦听之任之,孩子就会在许多方面形成不良习惯,而当你发现再去纠正时,那很可能要比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多花费数倍之功,而结果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
一、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良好习惯的形成,要靠父母与孩子双方配合、共同努力来形成。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1.让孩子养成学习时精力集中的习惯
有些孩子很聪明,可由于上课不注意听讲,在家里写作业时注意力又不集中,影响了学习成绩。
其实,孩子的注意力是可以在培养中形成的。如,孩子坐下来刚学习时,父母可以先让他们学习最感兴趣或较容易的东西,待精神集中后,再学习其他东西,这样效果会好些。
美国有个教育研究所,曾把一些学习好的儿童与学习差的儿童混编在一起,然后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验。结果发现学习好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注意力能否集中,即学习好的孩子能够长时间地精神集中在学习任务上,而学习差的孩子在学习时总是心猿意马,不能专注。
要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注意力,父母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专注的学习习惯
不少父母对儿童的知识学习十分重视,但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却认识不深。实际上在入学前,家长不要只着力于抓孩子的识字、写字、背诗、数数等,更要帮他们养成仔细、耐心、专注的学习习惯,教育他们在做一件事时,不管这件事是有趣还是无趣,是易做还是难做,都必须有始有终,专心致志,而不能分心旁顾。
(2)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
家长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一般不宜太长。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5—7岁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为15分钟,7—10岁的儿童为20分钟,10—12岁的为25分钟左右。
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该让孩子放松活动或休息一下。
孩子疲劳了就让他们动一动,喝点水,吃点东西,切忌一天到晚都强迫孩子坐着一动不动,越是这样,孩子就越不能专心。
(3)保持孩子学习环境的清静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地方忙这忙那,或出出进进,更不要从事一些对孩子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如看电视、聊天、打扑克等。否则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养成东张西望,心神不定的不良习惯。所以在孩子学习时,家长最好也能坐下看点书读点报,或做一些不惹孩子注意的事情。
(4)游戏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
在家庭活动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比如玩拼图、搭积木等,使儿童在浓厚的兴趣中,养成专注的习惯。此外,孩子在玩游戏时常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其聚精会神的时候,家长切不可随意打扰、干涉,因为此时不断地干扰孩子,会弄得他们一阵急、一阵恼,不利于他养成做事专心致志的习惯。
2.让孩子养成敢于提问的好习惯
哲学家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没有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指导孩子在预习、上课、复习、考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对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提问习惯呢?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孩子克服提问前的畏难情绪
“提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这是养成提问习惯所必须具备的正确认识。
提出问题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提高、日臻完善的过程。初学者总是和无知联系在一起,一开始提出天真幼稚的的问题,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浅显、简单的问题就不会引出深奥、复杂的问题。真正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一定产生在天真幼稚问题之后,而绝不是在它的前头。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简单受到同学的嘲讽而感到难为情,更不能因此而退缩。
学生能够思索,能够提出问题,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好事,老师是十分欢迎的。即使有少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甚至有冷漠表现,那也是暂时现象。孩子提问的畏难情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美国的小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而发问,教师也绝不会因此而不满。相反,如果哪个学生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或指出教师讲课的错误,那么教师会对他高看一眼;如果提的问题教师一时回答不上来,他也不会生气,反而会很高兴,会邀请学生下课后一道去讨论。这种不怕露怯的精神,正是科学态度之所在。
(2)要让孩子克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比家长具有更大的权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老师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到塑造。教师的思想道德风貌、知识水平乃至行为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话毫不怀疑地加以接受,年龄越小,对教师的这种依赖性越强。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但老师并不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他们有时也会出现差错,所掌握的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仅中小学教师如此,就是大学教授也完全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懂的事情要比懂的事情多得多。因此,学生一味地依赖教师,就会妨碍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提问习惯的培养,还不利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应让孩子及时提问,先思后问
学习中积累的问题越多,越容易产生积重难返的感觉。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早解决,才能给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还必须正确处理思考与提问的关系。提问应该产生在思考之后,不思就问或问后不思,就会滋长思维的惰性,对学习没有好处;反之,思后再问,不但会从问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并会对问题的探求更深入一步。
3.指导孩子科学地使用大脑
懂得一点用脑科学,对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开发、利用脑力资源,能使学习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每个爱学习的孩子都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高的学习效率而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这就需要家长根据脑的活动特点,指导孩子科学用脑。
有的孩子学习一会儿,就感到头昏脑涨,便错误地以为用脑过度了,实际所调动的脑细胞还不足10%,头疼的原因是不会科学用脑。
脑的分工是比较明确的。脑干主管心血管及呼吸功能活动,小脑负责维持身体平衡及运动协调,大脑是神经系统高级功能活动部位。大脑又可分为左右半球,各半球不同部位管理着不同的功能活动。在学习或工作时,大脑皮层上与其对应的部位处于工作状态,其他部位处于休息状态,形成了工作区与休息区镶嵌式功能活动的特点。学习时采用多种方式(如朗读、默读、记忆、书写、听讲等),学习内容不断更换,可使大脑皮层工作结合区与休息区互相轮换,保持较高的学习工作效率。动静结合是延缓或消除脑力疲劳的最好方式。在脑力劳动时,由于多取坐的姿势,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但大脑消耗氧的能量很大,氧的供应往往跟不上需要,容易产生大脑疲劳。脑力工作持续一段时间后,适当的运动能使脑细胞活动状态有所转换,管理运动的脑细胞处在工作状态,使管理学习思考的细胞群得到休息;运动还能使大脑中供应能量的物质再合成过程加强,并促进血液循环及呼吸功能,使脑细胞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代谢加速,大脑工作能力提高。
脑的工作能力受其生物钟的调节,在一昼夜中有一定的波动规律。一般以凌晨2~4点为最低,以后逐渐上升;上午9~10点达到最高峰;午后约在14~15点下降到一天中工作能力的平均线(零);19~20点上升,形成第二高峰;22点下降到平均线下;凌晨2~4点又下降到最低点。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休息以及充足的睡眠是很重要的。如果学习长时间地继续下去,大脑的功能损耗不断增加;当损耗超过功能恢复时,大脑工作能力逐渐下降,出现疲劳以至打瞌睡直至睡眠的现象。这时,大脑进入生理性保护机能状态,以防进一步功能损耗,有利于工作能力重新恢复。有时由于脑力和情绪过度紧张,工作能力持续升高,虽然熬了一夜掌握了很多知识,但损失也很惨重,几天没有精神,头昏脑涨,学习效率很低。所以,应有张有弛,科学合理地用脑。
学习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半小时能做许多题目,效率极高;有时却不能集中精力,眼睛盯着题目半天了,也没有弄明白题的含义,连一道题也做不出来了。这时脑袋好像有些发木,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暂时放下它们,等一会儿再回头来做,会发现思路大开,题目很容易就做出来了。这充分说明大脑的活动并非始终保持在很高的兴奋水平上,总是呈波浪形起伏变化的。
适当调换学习内容,可以有效地减弱大脑的疲劳程度。现代研究发现,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左右半球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它们各有专长。当学习数、理、化时,使用的主要是左半球,因为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掌握逻辑的、分析的、抽象的思维;而学习语文、绘画、音乐时主要使用的是右半球,因为它主要掌握综合的、形象的、直觉的思维,而且即使同样使用右脑,学习各门功课对右脑各部位的“运用”情况也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脑区的疲劳,并不意味着其他脑区也疲劳了。所以,可以通过变换不同学习内容的方法,使自己的头脑较长时间地保持一定的兴奋水平。
在学习期间,适当地留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不行的。在学习的间隙,跑跑步、打打球,使自己紧张抑制的神经得到放松,以便更有效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是十分必要的。
不少学生担心学习量过大,会把自己的脑子累坏,于是,在学习中稍微遇点困难就主动放弃努力。其实,这并不利于大脑的健全发展。生物学上有一个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用进废退”规律。这一规律的要点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的功能,只有在不断的使用中才能增长、进化和发展;反之,则萎缩、退化和停顿。大脑的功能同样遵循这一规律。谚语“刀不磨不快,脑不用不灵”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方法很多,背诵课文,记忆单词,写作文,做习题,观察事物,做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多思考问题,敢于质疑、解疑等,都能有效地开发大脑的功能。在学习困难面前低头,遇到难题绕着走,美其名曰“保护大脑”,只能使大脑过早老化、迟钝,就像一个怕累坏身体而不去锻炼的人,只会使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
阿拉伯谚语说,如果你过分珍惜你的翅膀,你就再也不能飞翔。毫无疑问,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大脑充满活力,那就不要再迟疑,不要让它成为被宠坏的“婴孩”。为此,应告诉孩子,只有一种选择:在学习中不断地强化思考。
4.帮助孩子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做读书笔记是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深入书籍、加深理解的好办法。对书籍内容、观点和表现形式作出评价,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果不深入读书是写不出来的。然而,不少孩子拿过一本书或一本杂志,随意翻翻,看过就算,虽然“开卷有益”,但降低了看书的价值,到头来还是感到腹中空空,只能图个“读书很多”的虚名。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勾、划、批、记,写心得,写体会。
写读书心得,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当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往往受到触发,产生精彩的想法,这是独立思考所得,是自己的东西,也是读书笔记中最有价值的。
——家教忠告
做读书笔记,也是练笔的好机会。不管孩子以后学文史,还是搞理工,七十二行都需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基本功。
电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一个只上过两年小学的卖报童,当他看到《旁观者报》上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就下决心模仿它。他的办法是:训练自己将散文和诗互相改写,同时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首先,他把认为好的文章做一个摘要式笔记,过几天之后,再试着用自己的词汇,根据摘要笔记的内容重新写成文章,然后再和原文对照,不对的地方立即改正,发现词汇缺乏时,就在学习词汇上下功夫。富兰克林利用读书笔记增加练笔的机会,在写作方面进步很快,使他不但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成了着名的传记作家。
这个例子给我们做家长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让孩子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