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读书笔记还可以启发思想、诱导联想、产生灵感。我国着名作家茅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稿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总之,记好读书笔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必须重视对孩子进行这一基本功的训练。
5.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和秩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成功都要以有秩序地办事来保证。从小培养孩子守纪律、有秩序的习惯,对于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十分重要。
让孩子守纪律、有秩序,应从他们的日常生活抓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规。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各种用品、物件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每次使用后要物归原处;每日的饮食起居要有规律,要按时就寝和起床,按时进餐。
在孩子做游戏时,也可以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规则是顺利进行游戏并达到游戏成功的保证。对孩子来说,游戏规则是对他们行为的必要约束。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家长要督促孩子严格遵守规则,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制力,训练他们的纪律性。例如,下棋时,家长应该让孩子做到“落子无悔”。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认为,儿童游戏中的规则和成人社会的法规条文具有同等效力。孩子小时候遵守游戏规则,可以为他将来成为守法公民打下基础。
对稍大的孩子,要教育他们遵守公共秩序。家长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
排队购物时不乱挤、不加塞;在公共场所(如车厢、影剧院、公园等)不大声喧哗,要谦让,不唯我独尊;要爱护公物、讲卫生,等等。
孩子上小学后,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学习守则》,以及学校的请假制度、清洁值日制度、赔偿制度,课堂规则、阅览规则、考试规则,要做到准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旷课。进入初中后,要注意与小学纪律教育相衔接。要加强集体生活教育,如执行作息制度、做好课前准备、认真上课、课间和午间休息不吵闹、不做危险的游戏活动、注意同学间相处的分寸,在公共场所,还要进行维护公共秩序的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进行宪法、刑法、民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教育。特别是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犯罪,什么是刑罚。另外,要让孩子了解劳动纪律与劳动安全知识,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当然,纪律由于具有强制性,会“束缚”人,使人“不自由”。一部分青少年对此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常有我行我素,“天高任我飞,海阔任我游”的想法。要让他们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人们的思想、言论、行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制约,自己爱怎么办就怎么办、爱怎么讲就怎么讲是绝对不可能的,绝对的自由从来就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可能有。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
对孩子加强纪律教育,提高他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学习也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不少孩子就是因为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旷课,最后导致丧失学习积极性,成为落后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一定不要放松对孩子进行守纪律、有秩序的教育。
二、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有效方法
儿童时期是孩子的可塑期,抓紧在可塑期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1.帮助孩子克服不专心问题
专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做事情的专注和关心。可以说,不论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如果不专心,那是肯定做不好的。从小培养孩子对学习和做事的专心是十分重要的,它将使你的孩子受益终身。
孩子不专心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对学习对象缺乏兴趣,有的是因精力不足,有的是受他人影响,有的则是父母的影响。要克服孩子不专心的习惯必须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孩子必须学习的东西,虽然他没有兴趣,家长也不要放弃,要千方百计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后,他也就自然专心了。
可见,“专心”是一项可训练、学习、培养出来的行为习惯。家长在埋怨孩子不专注的同时,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不当的地方。比如:孩子在全身心投入游戏时,也正是培养他聚精会神的习惯的最佳时刻,家长不可任意打断、干涉、干扰。此外,不要求孩子做没有兴趣,或超过能力的事,免得他不断变换活动来逃避焦虑;也不要同时买太多玩具、图书给孩子,这会使他不知所措,无从培养仔细、耐心、专注的习惯。
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做专心、坚持和耐心的好榜样。当孩子有专心的表现时,更要加以鼓励赞扬。
家长应鼓励孩子从事他有兴趣、动机强、能胜任的工作,养成做完一件事后再做另一件事的好习惯。
只要耐心引导,孩子反复练习,相信“注意力不集中”将不再成为家长和孩子的烦恼。
2.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
一个什么都害怕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也很难坚强地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所以克服胆怯是帮助孩子学会坚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胆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幼小时害怕一个人睡觉,害怕熄灯;大一点害怕单独外出,害怕新的环境,害怕困难,害怕失败。种种害怕,归根到底是缺乏自信。但家长若只是笼统地说“你要自信,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这并不能克服他对许多事物的恐惧心理。家长如果能够帮助他们在具体场合克服害怕心理,他们才会逐步地勇于面对所遇到的问题,慢慢地树立起自信。
不要因为孩子胆小害怕而贬低他们,说他们是“胆小鬼”,或刺激他们说“勇敢的孩子不害怕”,或嘲笑他们说“这都害怕,真没出息”等。这都不能帮助他们真正克服胆怯心理。其实,大人在自己心中没底的时候,也会出现胆怯心理。
孩子因为年龄与经历上的限制,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物害怕,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当父母的首先要弄明白他们为什么害怕,以便帮助他们解除疑虑,同时表示理解,可以说“我小时候也曾对这个东西害怕过”。这样可以使孩子觉得,既然爸妈以前也害怕,自己害怕并不丢人,从而心情放松下来,这有利于解除恐惧心理。同时,既然你现在不害怕了,就给了他一个心理学暗示,即“害怕是可以克服的”,使他相信没有必要害怕,而逐渐真的不再害怕。
例如,有的孩子害怕洗澡,父母常为他们不肯洗澡十分恼火。如果你只是嚷嚷,“奇怪,洗澡有什么可怕的呢?”强行将他放到洗澡盆里,孩子就会哭着、挣扎着逃。后来,经妈妈耐心地询问,才了解到,原来这个孩子不愿洗澡是怕自己会与洗澡水一道从浴盆的排水管中冲走。知道了问题之所在,也就不难迎刃而解了。
至于孩子害怕上学,害怕考试,那大概是他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麻烦,这就需要找出问题所在,帮助他迎头赶上,从易而难,逐步建立自信。这样,害怕心理也就会自行消失。
要彻底克服害怕与胆怯心理,最根本的是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也要信赖别人。
3.怎样克服孩子早上赖床的习惯
在许多家庭中,早晨有如冲锋陷阵的战场。父母一方面忙着自己梳洗上班,预备早餐;另一方面得迅速将孩子弄妥,让他赶及上课时间。这边,大人是开始忙碌的一天;那边,孩子却依然恋在他们的被窝里,对大人的催促爱理不理,起床后也是懒洋洋的,急得父母常处于紧张和沮丧的状态。
其实,父母是做了太多不必要的服务,过度的担忧与关怀只会加重孩子的依赖性。就让他面对自己赖床的结果:来不及吃早餐,上学迟到受老师责罚。让他明白准时起床是他自己的事,应由他,而不是父母来承担自己行为所带来的结果。
父母首先要放宽心情,以冷静而坚决的态度对待孩子懒散的习性。与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早上起床最适合的时间,让他了解生活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时间,就此推算出一个合理的起床时间;如果试验一两天后发觉时间不够用,再讨论订出一个更早的起床钟点。
既然已订出了起床时间,孩子就得按照自己定下的安排照着去做。父母可以给他一个闹钟,教他使用,一旦钟声大作就得起床;如果不喜欢用闹钟,可以告诉他每天早上只叫他一次,违者自误。这时,父母要做的是静观其变,不要再对起床的事啰唆唠叨,让孩子尝尝睡过头的自然结果。
如果孩子因时间紧迫而没吃早餐,父母也不要过虑,偶尔饿一两顿并不会有什么伤害。但孩子会因此获得教训,亲身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并要对自己行为负起责任和付出代价。最初时孩子会哭哭闹闹,父母必须坚守原则,有信心地实施这种方式至少一两个星期,就会发现孩子渐有改进,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了不让孩子养成赖床的坏习惯,父母一定要认识到,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才是好的生活习惯,人体生物钟也较有规律而不紊乱,有利于身心的舒适和健康。又由于各种工作、学习活动都按计划进行,学习、工作的效率也高。孩子不赖床,他才能较好地避免懒散的习气,从而形成积极学习、勤奋向上的良好品性,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孩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要从小着手培养。尽管年龄不同,孩子睡眠时间的长短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晚上要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早上孩子睡醒了则要让他起床去活动,不要让他养成一种赖床的坏习惯,吃饭或喂奶最好定时进行,让孩子从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孩子在慢慢长大过程中会有自己的独立性,他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时候做父母的对孩子就不能老是唠唠叨叨,而应用一种和蔼、民主的语气去与孩子沟通。
——家教忠告
当孩子不能做到按时起床时,也不宜大声地责骂孩子,相反的,应当耐心地说服教育,并且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懂得拥有良好的睡眠习惯对自己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时间一久,他自然而然地就会自觉自愿地按时起床了。
4.孩子不愿吃苦怎么办
现代的孩子大都是在生活条件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根本不知道吃苦。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对任何事情稍有挫折就不肯做了。由于时代不同,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应随着青少年的改变作一些调整,尤其要讲究方法。
例如,美国人教小孩作文,要求一个孩子写一篇文章开始是十分辛苦的事,因此老师教学生用摘录的方式,把一段话写成一句话,四段话写成四句话,再加上连接词,串成一段。
会写一段话,当然就会写第二段话,然后就成一篇文章了。而不是要求小孩子像大人一样去想、去思考、去努力、去用心。
因此在现在不吃苦的儿童时代,家庭、父母要多拿出一些办法来。如教育孩子保持传统美德,就要教小孩学会节俭,生活要简朴,零用钱不能太多,培养正确支配零用钱的习惯,要教诲孩子懂得为什么要节俭,免得从小养成奢侈的习惯。当然做父母的也应以身作则,遇到挫折时教导孩子如何克服。从生理上来说,应多给孩子做些体能方面的活动。因为所谓吃苦耐劳,都是由自己身体的锻炼开始,等他亲身体会了,才知道一切都得来不易,要珍惜所拥有的,才能在生活上要求自己俭约。这些都是大人、包括家长与老师,应该特别重视的事。
5.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负责任是当今许多孩子的通病。孩子为什么会任意而为,不计后果?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也在父母身上。
比如北京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就因为没有得到歌星张信哲的签名,竟跑到三环路上躺下来大叫“张信哲,我爱你!”许多人劝解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司机报警,由警察强行将她带到派出所去了。这一躺一叫,使繁荣如潮水的三环路几百辆车堵塞近15分钟。
这里将孩子不负责任的心理和习惯归咎于父母,可能有的家长很不服气,因为他们自己是很负责的人。其实,孩子的不负责任,不一定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当今的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和纵容。
不少父母却不懂得这一点。一旦孩子被一块石头绊倒,赶快抱起,又拍又哄,“不哭不哭,是石头不好”;孩子到桌子底下捡东西,抬头时碰了桌子边,赶快打桌子,“桌子真坏,干吗碰我们孩子”。他们以为这是疼孩子,实际上这些不经意的行为,会在孩子脑子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跌倒了是石头挡路,头碰痛了是桌子不好,上学迟到了是妈妈没有早叫我,考试没考好是老师没讲清楚。从这些小事开始,有了任何失误,或不如意的事情,总是责怪客观环境及旁人不好,从不想自己有什么过失。久而久之,不负责任,事事任性,进而成为一种品性。
明理而负责的父母,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处理与孩子有关的问题时,要给孩子提供由他自己选择的机会,不要由家长包办代替,同时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例如,上小学的孩子,给他一个闹钟,再向他讲清楚:“你是孩子,上学是你自己的事,不可以迟到。”
这就够了,家长不必早上天天叫,天天喊。如果他起晚了来不及吃早饭,让他尝一次饿肚子的味道,迟到了就让他尝一次在同学的众目睽睽下进教室的难堪,以及老师的批评,等到他有了这些体验,你再告诉他作为一个孩子,上学是自己的事,不迟到是自己的责任。还要让孩子知道,当学生除了不迟到,还有学好功课的责任,还应当与老师同学融洽相处,爱护公物,关心周围的人和事,这些都是自己的责任。
从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入手,再引导他对家庭、学校、社会上只要是自己答应了的一切事情负责到底。这是培养与提高孩子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
——家教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