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十八年泰山刻石文
【作者简介】
文学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历代碑铭》中记载的这些凝聚着深邃而精湛智谋的碑铭,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大片,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历史长卷。成为了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历史绝唱。
文学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历代碑铭》中记载的这些凝聚着深邃而精湛智谋的碑铭,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大片,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历史长卷。成为了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历史绝唱。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年少时为郡小吏,和韩非同时受业于荀子。后入秦,历任长史、客卿、廷尉,官至丞相。秦二世时,为赵高所杀。他是秦代惟一的作家,作品多载《史记》本传和《秦始皇本纪》。代表作有《谏逐客书》,另有《泰山》等刻石文。又著有《仓颉篇》,已佚。近人王国维辑本较详备。
【原文】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译文】
皇帝坐上统治的宝座,制定制度,明确法令,臣下都效法,谨慎执行。秦始皇廿六年,六国灭亡,始皇帝刚刚统一天下,天下无不服从归顺。于是决定亲自巡视远方的老百姓,更登上泰山,遍览东部极点的地方。从臣思考始皇的业绩,推究其事业的根本和来源,敬颂他的功业和道德。治理国家按规律运行,众多产业分配适宜,全都有遵循的标准。大义完美英明,可以施予后世,顺利继承而不需要改变。皇帝亲自倾听,已经平定了天下,仍然治理不懈怠。早起晚睡,考虑的是建立设计长远利益,专门在教育教导上下工夫。训释经义并且告示公布到全国各地,远近都治理到,使老百姓全部能够接受皇帝的意志。这样便贵贱分明,男女都顺应礼的要求,谨慎遵照职事的要求去做。宫廷内外秩序井然,无不相安无事。可赐恩惠于后代继承人。始皇帝的教育感化会达到无穷,所以谨遵奉始皇帝的遗训,此刻石,永远赐给我们以重要的警戒。
【赏析】
《金石略》称这篇碑文为《封泰山碑》。其刻石字形整饬,笔画圆健,乃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字体,即“小篆”。始皇二十八年立碑于泰山。二世元年加刻诏辞。《金石萃编》载:碑石高四尺九寸,横一尺四寸,四面镌刻。北宋大砚间汶阳刘歧至泰山绝顶,见碑四面有宇,遂拓以归,计得字二百二十三。自刘氏访拓后,此石不知何时毁佚。北平许氏搜得残石,置碧霞宫元君祠,存四行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祠遭火,石毁。嘉庆二十年蒋因培访得残石两片于玉女祠,只存十字。宣统二年,作亭护之,又损一字,存九字。《会稽志》引李嗣真评李斯小篆称:“古今妙绝,犹千钧强弩,万古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秦二十八年泰山刻石文》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史料价值。文字虽短,但严整肃穆,浑朴自然,高度地概括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的事迹,歌颂了秦始皇的巨大历史功绩。这就是平定了天下,又“亲巡远方黎民”;明确法度,制定了各行业遵行的标准,施于后世的“大义休明”,治理国家“皆有法式”,而且“夙兴夜寐”,使“远近毕理”,秩序井然。这些都是可以“永承重戒”于后世的。
这虽然是一篇歌功颂德的碑文,但内容符合历史事实。语言雍容肃穆,开创了封禅刻石这一文体形式。
秦芝罘刻石文
【作者简介】
作者李斯(略)
【原文】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芝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强暴,赈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译文】
秦始皇二十九年,当时正是仲春时节,温暖的气候刚刚来临。皇帝向东游览,登上芝罘山巡视,观看海边的景色。随从的臣子赞美景色,追溯感怀美好的功业,追诵事业的根源。皇帝开始治理国家的时候,建立制定了法规制度,使纲纪更加突出。对外则教育诸侯,对他们施予文教和仁爱,使他们明白适宜的道理和规律。六国奸邪,贪婪凶残没有满足的时候,残暴地危害人民没有停止的时候。皇帝怜悯百姓的遭遇,于是就派遣军队进行讨伐,发扬武德。以正义之师昭示诚信的举动,威力到达边远的地方,使他们没有不归顺服从的。消灭强悍残暴的诸侯,赈济拯救百姓(国家),平定天下四极。全面推行明确的法令,治理国家,使这些法令作为永远的准则。伟大啊,普天之下,都接受顺从皇帝的心意。群臣歌颂了这些功业,请求将之刻在石上,作为永远的模范进行表彰流传。
【赏析】
此篇刻文是秦始皇于二十九年巡行至芝罘山,丞相李斯等为其歌功颂德而作的文辞,书体为小篆,二世元年立于芝罘山。原石已不传,文仅见北宋王采摹刻于《汝帖》卷二内。
此文夸古耀今,虎视四极,铺张功德,但并没有说明鉴戒。这是李斯的泰山刻石文的一个特点。这表明,这既是秦王朝自信心强烈的表现,又是国家危机的开始。因为不能深刻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是难以避免前人所犯的错误的。从这一刻石文,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这一点。这也是导致秦代的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东观刻石文
【作者简介】
作者李斯(略)
【原文】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芝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菑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芝罘。
【译文】
秦始皇二十九年的时候,皇帝在春天出外旅行,视察远方的地方。到了海边,于是登上芝罘山,到达这朝阳升起的明亮的地方。看到景色壮阔美丽,随从的臣子无不感怀,追想治国之道是多么英明啊。皇帝的法令刚刚颁布,就对内清理了疆域,对外讨伐了强国。军事的威力畅通无阻,震动了周边最远的地方,擒拿了六国的君主。统一了天下,消灭了灾难祸害,永远停止了战争。建立了合宜的道理,明设了齐全的器具,全都有章程可循。各职位的臣子遵守职分,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彼此之间没有嫌疑。对老百姓进行教育以改变他们,不论远近都遵守相同的制度,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最优异的事情。固定的职分既已确定,后来的子孙只要遵循着这些,就可以长久地继承皇帝开创的太平局面。群臣赞美皇帝的品行,恭敬地述说皇帝的业绩,并请求将它刻在芝罘山上。
【赏析】
秦始皇登芝罘山的东观,在东现刻石,李斯写下了这篇刻石文。
《秦东观刻石文》肯定了秦始皇制定的各项制度法令可以维护国家稳定,使臣民各司其职,使继承者也有各方面的规章可循,表现了一种观东海而雄视天下的气概。
秦为天下法。汉承秦制。其后的各个朝代也都在秦代制定的各项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增益,为加强和巩固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秦的各项制度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发展。也因此,自秦代以后,维护国家统一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极其深刻的观念,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源头。
秦会稽刻石文
【作者简介】
作者李斯(略)
【原文】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齐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泽被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译文】
皇帝建立了美好而优秀的功业,平定统一了天下,这种恩德仁慈美好,会长久地存在下去。秦始皇二十七年,皇帝亲自巡视天下,视察了边远的地方。皇帝于是踏上会稽之地,普遍考察了民间习俗,平民百姓都很庄重。群臣歌颂皇帝的功业,从根本上探究事业的根源,追寻方法措施上的高明之处。秦国的皇帝统治国家的时候,才开始制定刑律,废除明显陈旧的规章。一开始就制定标准,清楚地区别了各个职位的职责,希望它成为长远的标准。六国的统治者加倍独断专行,贪婪乖张,傲慢凶狠,率领自己的民众自以为很强大。他们凶狠残暴,恣意妄为,依仗自己的力量自高自大,数次发动战争。六国暗中派密使互相来往,想达到合纵的目的,从事阴谋诡计。六国对内实行欺诈的谋略,对外进行侵略,于是引起祸殃。讲信义道德而又有威力的秦国,于是诛灭了六国,清除平息了残暴与叛乱,将作乱的人予以消灭。皇帝的恩德广大而又细密,恩惠施及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地方。皇帝统一了天下,同时要处理许多事情,全国无论远近都是一片太平景象。筹划万物,考察检验事情的真实情况,都一一记载它们的名字。尊贵与贫贱的情况,都向皇帝陈述,善良与邪恶都显示在皇帝的眼前,没有一点隐情。整治过失,宣扬廉清公正,有儿子而改嫁的人,即使死几次也不认为她是贞洁的。防止隔断内外的交往,禁止****放纵的事发生,男女都纯洁真诚。丈夫如果是不正当地寄居在女方家里,杀掉他也无罪,男人要坚持住道义的准则。妻子如果逃走嫁给他人,她的儿子不能再认她作母亲,人们都受到了教育,风气一时清明。大力的治理男女同浴的恶俗,天下呈现出美好的风气,百姓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天下的百姓都遵守法度,和睦、安心、厚道,努力工作,没有谁不顺从皇帝的命令。百姓修饰洁净,人人都乐于遵守共同的法则,很好地保住了国家的太平。后代严肃地遵守这些法度,长久地治理下去不要停止,国家就像车或舟一样永远不会倾覆。随从的臣子歌颂着这些功业,请求将它刻在石上,光荣伴着这篇美好的铭文一直流传下去。
【赏析】
《史记》记载,会稽刻石碑高一丈四尺,南北面广一尺,东西面广一尺六寸。孙畅之《述征记》云:“其字四寸,画如小指。”碑石久毁,元至正元年申屠取家藏旧拓重刻于会稽黉舍,并题于后,清康熙间为人磨灭,乾隆五十五年绍兴知府李亨,又以旧拓申屠本嘱金匮钱梅溪再重刻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上会稽察大禹,而立刻石颂秦德。”这篇刻石文写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全国已经安定,可以进行经验总结。这篇刻石文总结了秦始皇取得统一全国胜利的原因,即秦国实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而日益富强,而六国则相反,他们贪戾凶狠,暴虐恣行,施行阴谋诡计,终于导致失败。平定天下之后,秦始皇又在全国推行统一的制度,并认为,只要按照这些规章制度治理下去,就可以永保太平。这篇刻石文表现了秦霸业初定,雄视天下的气概。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秦始皇确实在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统一中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由于实行严刑峻法,暴虐地对待人民,又很快在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中灭亡,其历史教训也是相当深刻的。
封燕然山铭
【作者简介】
班固(32—92),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孟坚,班彪之子。年九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及长,博览群书,继承父业,继续撰写《史记后传》。后以私改国史罪下狱。弟超上书辩解,乃获释。官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时二十余年,写成《汉书》。《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章帝时,任玄武司马。帝会诸儒讨论五经同异,令班固撰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初,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后窦宪获罪,班固受牵连,死于狱中。他是著名的辞赋家,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均甚有名。明人辑有《班兰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