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168

第168章 休沐寄怀

沈约

【原文】

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阶墀幸自足,安事远遨游?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凭轩搴木末,垂堂对水周。紫箨开绿繁,白乌映青畴。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爨熟寒蔬剪,宾来春蚁浮。来往既云倦,光景为谁留?

【鉴赏】

这是一首娱情遣意、抒摅怀抱的篇什。“休沐”,就是休息以洗沐,这是继承的汉代的官吏休假制度,一般是五日一休沐。《梁书·沈约传》说,沈约尝“立宅东田,瞩望郊阜”。这诗当是他闲居东田私宅时所作。

也许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内心又有清高的向往;也许是世事多舛带来的经验教训,不可贪得务多,玩物丧志;总而言之,当诗人抽身繁华喧嚣的闹市和尔虞我诈的官场,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时候,他并没有陶醉在青山绿水的赏心悦目之中,而首先是陷入了沉思——一种人生哲理的思索。诗的开头四句,即将诗人的这一特殊心态吐露出来。自然造化,气象万千,千层叠嶂,万重风烟,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音,好景如画,美不胜收。但诗人所求,止在一丘一壑。而漫步石阶,逍遥庭院,自可耳聆山水清音,目接江河秀色,何必再劳心费神、天涯漫游呢?班嗣曾经赞扬庄子:“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见《汉书·叙传》)。这四句诗意,实际上全从班语演绎而来,诗人借此表明了知足常乐、天下不易其志的胸怀。所以一花一鸟,一草一木,都足以逗引浓厚的兴趣,寄托遥深的情怀。

接下来六联,络绎铺写庄前宅后的旖旎风光。诗人心净如水,气清似秋,所以,临小池而神清志爽,燥热之心全消;开兰幌而心旷神怡,烦恼之怀顿释。“临池”,“开幌”,动作感很强,表明诗人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内心自我走向外界自然,因而着一“望”字统领下文。随着诗人推开窗幌,眺望高秋,一幅幅优美的山水图画便络绎迭现,一一映入诗人的眼帘。“园禽”八句写景,时空上跳跃性较大。兰根劲抽,紫箨爆笋,是舂景;艾叶满浦,荷花绕楼,则是夏景;而凭轩搴木,垂堂对水,则又是写眼前之秋景。所以,这八句诗当是诗人“开幌望高秋”时,触目兴想,列述的四时之佳致。时节上,春、夏、秋三景络绎叠现,佳境纷陈;画面上,紫、绿、白、青、蓝、红等各种色彩,浓淡相间,错落有致。写“时变”是其脉络,而壮秋兴抒秋怀才是其中心。至此,诗人自己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不由得流连忘返,澹然忘归。“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眼看着一轮斜阳,徐徐隐没在层台重阁之中,而一弯明月,已冉冉升起,把银白色的清辉,洒满了深闱轻帐。这里,两个动词“送”“引”用得出神。“送”“引”本身都表示时态推移,一“送”一“引”,移时入神,诗人的专注之心和流连之情,便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而且,在“送”斜阳与“引”新月之间,还暗寓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流程,留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空白,任凭读者运用想象去填补,去体会,从而使诗呈现出含蓄蕴藉的风致来。

最后四句,诗从环境之美,写到朋友之乐,写到心性之愉。爨(cuàn),灶。酒面上的浮沫称为“浮蚁”,“春蚁浮”即指美酒芳香馥郁。终于,一位瞩目于佳景、忘怀于秋情的诗人形象粲然出现了。他想到,在这幽雅的环境里,煮上粗茶淡饭,聊备芳香美酒,招待来往的朋友,该是多么惬意啊!“来往既云倦”,岂不白白辜负了这令人心旷神怡的良辰美景!末句反诘,既有独自欣喜、自我陶醉之乐,又有劝勉朋友寄意皋壤之意。明山净水,舒心养性,不可多得,不可再得。言语之间,流露了无限的眷念之情。

应当承认,此诗描写的景色,构图和笔法上都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有些铺写甚至还嫌噜苏。但因诗人是怀着一丘一壑足以自乐的心情来观赏并描写的,所以意味就非同一般。诗人并不在乎环境本身怎么样,只要心性自乐,便“阶墀幸自足”了,平凡的景物也能引起美的愉悦和快感。所以,他才要尽情地去欣赏,不厌其烦地去描写,把所能见到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详细描写出来,并尽量写得更优美些,更令人惬意些,以此反映出诗人高洁的志趣。明乎此,我们就不会那么过分苛求诗人的噜苏了,也不会责怪写景没能出新了;相反,我们却能从诗人笔下寻常的山水丘壑、花鸟日月之中,窥探到诗人澹然自适的心迹,并由此咀嚼到那馥郁着人生哲理的滋味。就像品尝一杯芳香美酒,味之愈久,醇香愈浓,所获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