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2700000054

第54章 刘长卿(2)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这是吊古人,怜自己。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十分高妙。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也写得很含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时光。楚国的屈原哪会想到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凭吊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这两句,真切地刻画了诗人有苦不得诉的心境。

尾联的出句,勾画了一幅荒村日暮图。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吹过,黄叶纷纷飘落。这正是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对句的弦外之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诗人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进行的强烈控诉。

诗人有感而发,既悲怜古人,又悲怜自己。此诗情感深沉而悲凉,用语含蓄蕴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不平,使人潸然泪下。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1]

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2]。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3]。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4]!

【注释】

[1]吴公台:故址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北,原为南朝刘宋时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时所筑弩台,原名为鸡台。后吴明澈围北齐于江都,重加修筑,以射城内,因称吴公台。[2]摇落:指秋天草木凋零。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入:一作“秋日”。[3]寒磬:寒空中传来的磬声。[4]惆怅:失意,心情不舒畅。

【鉴赏】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作者旅居扬州时于秋日登吴公台而作。诗中以摇落飘零的秋景,衬托游子思乡的感情。在夕阳西下、寒磬声声中,作者看到南朝征战的残垒,面对滚滚逝去的长江水,不禁吊古伤今。

首联“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写在一个秋风摇落树叶和百草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宋刘时沈庆之攻竞陵王刘诞所筑的弩台上的寺庙,顿生思乡的情感。颔联“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接着写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峰,都在云雾缭绕之中。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写夕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落下,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弥漫。因时至秋日,秋风瑟瑟,这钟磬之声也似乎带有一股寒意。尾联“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写南朝古迹尚存,人却早已不在,惟有浩浩荡荡的长江,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这首诗写诗人登临眺览,中间四句描绘四周景物,深深地涂上了一层客游漂泊,思乡吊古的情感色彩。“寒磬满空林”句尤为传神。诗人利用静与响、空与满的辩证关系,以响显静,以满形空,在全诗空茫思远境界的构成中是点睛之笔。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成一体,对古代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诗意含蓄温和。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1]

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2]。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3]!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4]。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5]?

【注释】

[1]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御使中丞的简称。唐时边将往往加御使中丞、御使大夫一类的官衔。汉阳:唐鄂州汉阳,在今武汉境内。别业:别墅。[2]驱:驱使,指挥。[3]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4]三边:汉以幽、并、凉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轻生:指出生入死,建立功勋。[5]江汉:江汉对举时,指长江和汉水。欲何之:打算向何方去呢?

【鉴赏】

这诗是送给老年失意、回归故乡的将领李中丞的。诗中对他过去守卫边疆的勋绩推崇备至,对他被遗弃的遭遇,则流露出情感上的共鸣。全诗以昔日之忠勇与今日的落寞交叉来写,语言非常凝练。

诗人送别的这位李中丞曾经是功业赫赫的征南将军,当年他率十万雄师挥戈南下。罢官而归时,原籍并无田园庐舍,可见李中丞为官的清廉。年纪渐大时,仍眷念政治清明的时代。当年李中丞在边塞,边塞即不起烽火。他为国抗敌不怕牺牲,只有身上的佩剑知道。如今李中丞要归居汉阳别业,诗人在茫茫江边为他送别,不知李中丞的前途如何。

首联“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写四处流落的征南将军,曾经统帅十万大军。颔联“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写罢职归来产业全无,到老还留念政治清明的时代。颈联“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十字警策,将李中丞置生死于度外,威武镇三边的形象勾勒出来。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写面对茫茫的江水,日落后将军又将去哪里呢?

这首诗以李中丞的流落无依开始,以流落无依结束,中间写李中丞的赫赫战功,写得悲凉苍茫,从中表现出对李中丞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悲愤,于意气慷慨中透出不平之感。

寻南溪常道士[1]

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2]。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3]。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4]。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5]。

【注释】

[1]常道士:生平不详。[2]经行:走过。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3]渚:水中小洲。[4]过雨:即雨过之后。随山:沿着山势的自然径路。[5]禅意:佛教指思想上静虑澄心的境界。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鉴赏】

此诗写诗人到南溪山寻访常道士。通过一路上所见到的幽静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常道士闲淡的生活情调和诗人对这种情调的偏爱。

诗一开头:“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写诗人寻道士,一路走去,看见莓苔中有足迹。既然路上莓苔遍布,可见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处。三、四句:“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写白云浮进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紧闭的屋门。这里,既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悠悠白云缭绕着静谧的小洲,是远景;道士居住地方的门静静地闭着,门外芳草萋萋,是近景。远景近景,都突出了一个“静”字。五、六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写诗人观看了雨后的苍松翠柏,又沿着山路来到了水的源头。诗人在寻找道士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地观看松林的雨后颜色。而雨后的森林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诗人并没有道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雨后,溪水潺潺,顺着山势,诗人自能找到溪水的源头。七、八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写溪边的花草似乎也通禅意,面对人们,不再需要任何语言。诗人最后写找到了道士,按常理,二人晤面有很多话说。但诗人与道士,相对无言,这是本诗的意趣。

从全诗来看,寻找道士只是一个因,诗人鉴赏道士的隐居环境才是目的。所以,此诗清新如画,意境清幽,语调自然,显示出诗人在写景方面的独具特色。

新年作

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1]。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