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2700000055

第55章 刘长卿(3)

【注释】

[1]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2]长沙傅:指贾谊。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鉴赏】

此诗是作者被贬为南巴尉时所作。刘长卿于唐肃宗时,曾被人诬陷,贬潘州南巴县尉。贬谪天涯,又逢新岁,怀乡之心,自然更悲切。但更使他伤感,也是本诗诗眼的,却是在第二联:“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情苦句巧,使人为之掩卷叹息。第三联写岭外生活,一片凄寂,也是佳句。结语以贾谊自比,悲愤之情,溢于言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里诗人自然特别思念家乡、思念家人。但他却被贬到了遥远的天边之地,千里迢迢,欲归不能,只好独自潸然泪下。加上诗人年事已高却官职卑微,居人之下,就更黯然神伤了。人不能归家,而春风却已经归家了,诗人情不自禁地羡慕起春风来了。诗人悲叹自己在异地他乡,只能和岭猿朝夕相处,和江边的柳树同赏风烟,像这样的类似贾谊贬谪长沙的日子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了结呢?

凡是写景抒情的诗,用字遣词总是十分讲究。或是一句写景,一句说情,或在一句中既写景又抒情,或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此诗伤感的成分较多,因此抒情语句较多。前两句是情,三句是景,四句有景有情,五、六两句是即景生情,七、八句又是抒情。其中“新岁”是景,“几年”是情。无限离愁展现在眼前。

这首诗题为《新年作》,但并不仅仅是表达新年怀乡的。诗人以贾谊自比,表达了对身受的遭遇的愤慨。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1]

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3]。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

[1]江州:唐江南道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薛六柳八:二人生平不详。员外:官名,员外郎的省称,正额以外的官员。因曾有《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故这首说重别。[2]生涯:生业、生计。这里指宦途事业。承优诏:蒙受优渥的诏命。空知:徒知。[3]胡雁:犹云北雁。雁在秋天由北而南,胡地在北,故名。淮南句:战国时淮南皆属楚地,故说楚山;木叶落则山更明显,故言多。

【鉴赏】

刘长卿曾被诬陷,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今属广东)尉。旋即移睦州司马。此诗当是刘长卿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柳两位朋友时所作。潘州虽近海,当时究竟还是蛮荒之地,不是寄身之处。睦州也近沧海,却是东南鱼米之乡,此次得以谪移,使他喜得可以暂且寄身。故从诗中流露出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首联:“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写长期飘零,世事早已参破,预想不到的好事,无非是虚幻的宦海沉浮。诗人只想浪迹天涯,只想醉酒当歌。颔联:“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写在九江所见的江上升起的明月,飞掠夜空的鸿雁和淮南瑟瑟的秋风,树木的凋落。这两句写九江秋天夜景,境界凄清,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颈联:“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写诗人寄身在这遥远的地方,感到自由、欣喜,纵然白发丛生也不能让自己徒然悲愁,表现了诗人得到聊堪寄身之处的喜悦。然而,接着便感到已经老去的惆怅。尾联:“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写诗人已经衰老,已经步态龙钟,可薛六、柳八两位朋友还叮嘱他,谨慎人间的风波。这声声叮嘱,让诗人惭愧、感动。结语备见薛、柳两位朋友对他的真情。他的反应,用一“愧”字,非常传神。

此诗一开始就用反语表现了诗人的愤激之情:本来就多年沦落,如今竟得到天子的厚赐!诗人遭贬谪之日,正是大雁从胡地返回、淮南木叶凋落之时,此时此景更使贬谪之人伤感。颈联两句,清楚地见出了诗人对贬谪到边远之地的怨恨。而诗的最后两句,则写了诗人对两位朋友叮嘱之情的感谢。此诗写景凄美,抒发了诗人因遭贬抑郁非常之情。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1]

刘长卿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2]。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3]。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4]。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5]!

【注释】

[1]夏口:地名,今湖北武昌。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中丞:官名。[2]汀洲:即鹦鹉洲。楚客:

诗人自指。[3]汉口:今武汉汉口。[4]孤城:指汉阳城。戍:哨所。[5]古今怜:古今为贾谊的遭遇而叹息。

【鉴赏】

此诗也作于刘长卿被贬途中。诗人借怀人和写景,抒写自己旅途的孤单寂寞之感。诗人贬谪后得迁移到另一处稍好之地,心境是平和愉悦的,虽然从此将闲适自保,对沧州而“醉歌”,不再去冒什么风险了。但岁月蹉跎,老亦将至。诗歌写出了作者这种无可奈何的内心世界。

首联:“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写静静的汀洲,没有风浪,没有烟霭,只有诗人漂泊的影子,思念着旧交元中丞。颔联:“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写在汉口的夕阳中,不时可见渡江的鸟雀,洞庭湖的秋水与远天连成一片。这两句写景气势雄阔,但透着凄凉。颈联:“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写所闻所见。山背后的孤城响彻号角,诗人增添一种寒意;临江的哨所旁,泊着诗人的船只。尾联:“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写贾谊上书,是赤子忧国忧民;无论古人或是今人,都为他的远谪而辛酸。

此诗和前一首作于同一时期。前六句,写的都是景物,层次井然。作者从夏口坐船出发,首先见到汀洲,此时是在白天。到汉口,将近黄昏,到鹦鹉洲时,已是晚上。一路写来,有所见近景,有远望远景。景中又寄寓着对元中丞的怀念,楚客相思,洞庭秋水,都是这种感情的表现。孤城吹角、独戍泊船,则寄寓着他被贬的凄苦情绪。结语忽说贾谊,实是自喻,是在向元中丞申述自己的冤抑之情。

全诗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沿途所见所闻,都融入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及遭贬谪的忧愤之情。

送上人[1]

刘长卿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2]。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3]。

【注释】

[1]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用为对僧人的尊称。[2]将:与、共。[3]沃洲山:在浙江新昌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

【鉴赏】

此诗以天上“野鹤”比喻人间的“上人”,恰合身份。出家人闲云野鹤,去来无踪,不以人间俗事为累。因此,诗人此次既然是送别僧人,用“野鹤”来形容僧人行踪乃至心态,自然十分合适。“岂向人间住”一句强调了出家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品格。但诗人言犹未尽。诗人劝僧人,既然已为僧人,索性就清净到极致,不要住到像沃洲山那样有名的地方,因为知道它的人已经很多了。

要住,就住到冷僻无人知的地方,做一个真正的高僧。诗中从野鹤凌云飞去,比喻僧人归居山中,不恋俗世。后两句推进一步,意谓真要脱离红尘,就不要到那些时人所熟悉的名山福地去,因为在那里还是要和俗客来往的。唐代有些僧人,常和达官贵人来往,借以提高身价,并不真要出世离俗。作者可能是针对这种情况,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可见,这虽是一首送别诗,其中却有调侃之意。既然沃洲山已为时人所知,就不再为佛家清净之地了。一个真正的高僧,就不该选择这样的地方修行。诗人此诗中对僧人的劝告,是非常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