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2700000075

第75章 刘方平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人,生活在天宝至大历年间。怀才不遇,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不仕,见称于时。与皇甫冉为诗友。工诗,善画山水。《全唐诗》存诗一卷。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2]。

【注释】

[1]更深:夜深。半人家:指斜月照亮了半个庭院。阑干:纵横的样子。古乐府《善哉行》:“月落参横,北斗阑干。”[2]偏知:出乎意料地感知。新:刚,初。

【鉴赏】

诗人撇开春的标志,摄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景象,体物入微,表达了春临人间的宽慰和欣喜。

一、二两句从仰观的角度写月夜的静穆幽丽。夜半更深,月亮斜悬天空,映照着家家户户,一半庭院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另一半则被夜的暗影笼罩着。通过明暗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月夜的静谧和庭院的空寂。接着,诗人由近及远,把视线由“人家”引向无垠的天宇,让读者感到那一望无际的苍天也被夜的静寂笼罩着,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星、南斗星在无言地暗示时光如流水。

三、四两句通过虫声写月夜中透露的春意。此诗最传神的诗句是末句“虫声新透绿窗纱”,而此句之妙全在一“新”字。夜半更深,夜寒袭人、万籁俱静之时,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气中所散发的春的信息,从而清脆地、欢快地鸣叫;而虫声又“新透绿窗纱”,让诗人感觉到春天的来临。诗人被虫儿欢快的鸣叫所感染,不禁联想到春回大地的美好画卷。“偏知”的主语应该是试鸣新声的虫儿。“新”字不仅表达了期盼冬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的新鲜感、欢愉感,同时与“偏知”相呼应。

诗人构思新颖,别具一格,选取很少为人写的月夜来写春天的来临,从虫声中感受春的信息,从寒气袭人中写出春的暖意。诗人具有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一、二两句是静态描写,三、四两句是动态描写,“虫声”打破了万籁俱静,“偏知”、“透”、“绿”让读者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欣喜。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1]。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2]。

【注释】

[1]金屋:华美的宫室。《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做太子时,其姑母承诺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他,他高兴地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藏之。”[2]不开门:因无心观赏那快要消逝的春光,而房门紧掩。

【鉴赏】

这首诗主要抒写宫女触暮春之满地梨花而生失宠后的怨恨之情,也表达诗人对自己所处社会的内心牢骚。

首句点时,写时间之晚。室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变得越来越昏暗。既写“日落”,又写“黄昏”,加重了暮色的昏暗,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

次句点人,同时点“春怨”之题。“金屋”活用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禁锢在宫内的少女。“无人”既可理解为无人宠幸,也可理解为室内无人。“金屋无人”表现了昔日的恩宠和今日的被弃,处境是如何大不相同。“泪痕”即指长期流泪而形成了印痕,说明流泪是常事,孤寂已使宫女内心非常悲苦。第三句写季节已逢暮春。暮春时节,百花凋残,庭院空空如也,宫女此时所处的环境也一片凄凉,照应了次句。宫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注定要以泪洗面。

第四句直承二、三两句,对其补充和引申。梨花遍地却无心欣赏。因“春欲晚”,所以“梨花满地”;因“无人”,所以“寂寞空庭”、“不开门”。“不开门”一定与世隔绝,更加重了孤寂程度。景色衰败则宫女姿容憔悴,无人过问用落花作比,其中暗含着怨情。

这首诗由内写到外,由近写到远:一、二句写屋内,三、四句写庭院;从屋内的黄昏将至写到屋外的晚春落花,从近处的无人写到院空门不开。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赋予“日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等词以宫女命运和凄凉心境的象征意义。全诗以第二句为中心,层层烘托宫女心中的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