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2700000074

第74章 景云

景云僧人,与岑参同时人。《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1]?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注释】

[1]一似:多么像。记得无:记得吗?

【鉴赏】

这是一首写意诗。跟写意画一样,诗的创作与鉴赏也是形象思维。不同点在于创作是由真到“画”,鉴赏是由“画”到真。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惟妙惟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觉,其意境有一种摄魂夺魄的艺术感召力,似乎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首句即给人以新鲜、强烈的第一印象。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这棵画松多么像一棵真松!由“画”见真,该是何等的妙品!“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的赞赏,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次句令观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联想和玩味并去把握那个画境。他陷入凝思沉想之中,全神贯注地去回忆它像自己见过的哪一株具有特色的松树。“且待寻思”说明欣赏和回忆的那个渐进过程和反复思索,才能偶然相见。

三、四句则又是一种惊喜: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这是石桥南侧的第三棵!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认为自己把握了画的精神与意蕴时,观者得到了欣赏的最大乐趣。

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出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曾去过“天台访石桥”的读者,毕竟不知道某松到底是否像画松,似乎又很虚。虽然如此,读诗者也会同观画者一道认可此松与彼松之精神相通。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绮丽而险奇;石桥是登山必经之路,两端青松林立。其南边第三株显现出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中了,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于“虚处传神”了。将画松之逼真具体到“桥南第三株”,又似过于指实,其实不然。“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使用,故此处亦未必是实写。更确切点说,这是实事虚用而已,是观画者从其心理感受、生活体验中品味出的画意,是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景云此诗之妙,在于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出了画家的艺术造诣。它在同类诗中,可谓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