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4300000042

第42章 宋诗篇(3)

汉武

刘筠

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1]。桑田欲看他年变,匏子先成此日歌[2]。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注释】[1]天台:敬巫祠神的高台。绛河:天河,银河。嵯峨:高峻的样子。[2]匏子:匏子口(今河南濮阳县境内)。

【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诗。一、二句借物作句,说汉武帝时,迷信巫师神仙方士,元鼎三年(前114)大兴土木,起造高楼峻阁,修有高二十丈的柏梁台,香飘十里,用来供长陵女巫神君;后又建高一百米的通天台,还建高一百六十余米的井干台、神明台。诗中“天台”指众多仙台总称,“天”言高,并用“绛河”、“嵯峨”加以衬托“天台”的高意。西昆体诗都爱把古典或成语嵌绣到诗里制造气氛,写华丽的事物、绮艳的情景,使诗词繁富精彩,造成“隔帘听琵琶”的迷蒙之感。此二句是说汉武帝修建高耸入云的仙台,犹如紫气呵护的仙家灵山缥缈传神。三句借仙女麻姑三历人间沧海桑田之变而自己不变老的典故,言说汉武帝修天台的目的是为了敬奉神仙,以求保佑江山稳固、天下苍生安宁、自己成仙登天。

四句急转直下写汉武帝修仙台祈福,不但没保国泰民安、自己成仙,反而黄河的匏子口连连决口二十余载,多次修治无效,汉武帝亲自督塞也未果,只能望决口而作歌:“匏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刘筠取材汉武帝塞决河这一事例,形象指出求仙梦的破灭。此二句转折突兀却流荡妥帖的倒装句,则顿然给人以洪水浩渺之感,成功表达了诗旨。

五、六句写夏禹帝曾作象征天下统一的九只宝鼎,由夏、殷、周传移至秦朝而不见了,汉武帝元鼎元年竟在汾水边现世。于是即东封泰山,复巡蓬莱,冀遇诸神。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遍封三山五岳,求仙不止。始皇也是多次封禅东巡,修桥寻仙,愚举一生。此二句写造镇国之鼎与修跨海寻仙之桥都难保国势人运盛衰兴亡。此联承上联转折之势意讽真宗见祥瑞而乱封禅的不智之举,应以先帝君之愚举为鉴戒。

末二句点睛结尾。写汉武帝侍臣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以讥仙家的虚妄;却因描的过甚,结果“天子大悦,飘飘然有凌云气游天地之间意。”,真是“谏意不切”,其含意更深。刘筠用此典故,承上讽喻意,称自己也只能与相如一样以作诗为讥,但不知真宗见后,是否也象汉武帝一样辜负臣子的一片初衷?此诗收于叹息期盼中。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人。十一岁,大宗召试,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赐进士及第。曾官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预修《太宗实录》,与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人诗词唱和,结集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著作多佚,今有《武夷新集》传世。

南朝

杨亿

五鼓端门漏滴稀,夜签声断翠华飞[1]。繁星晓埭闻鸡度,细雨春场射雉归[2]。步试金莲波溅袜,歌翻玉树涕沾衣。龙盘王气终三百,犹得澄澜对敞扉[3]。

【注释】[1]端门:宫殿正门。[2]埭:这里指南京玄武湖北堤,又叫“鸡鸣埭”。[3]敞扉:这里指南朝宫殿遗址。

【鉴赏】首联揭示齐武帝夜与宫妃宴乐,五更天刚放明时,嫔妃宫女就起床梳妆打扮,齐集宫殿正门,随天子乘坐设有翠华旗的车驾、外出游玩。这段是南朝天子无日无夜行乐的史证。下句“夜签声断”暗说陈文帝因起自布衣,深知创业艰辛,为了励精图治而自强,让宫中报晓之人将告时辰的更签用力投于石阶上,使之发出声响将自己惊醒,以免贪睡误政事。

颔联写南朝君主荒于游猎。据史记载,南齐君王喜游猎,特喜射雉,东昏侯时有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每次出猎,东昏侯与鹰犬队徐令孙等人齐马并行,还不让人们观看,如有犯禁者格杀无论,这就是“细雨春场射雉归”的历史典故。上句中“繁星”、“闻鸡”是说明出游狩猎的时间,天上还有满天的星星,晨鸡刚报晓,游玩何等勤早。“埭”游猎经过的地方玄武湖北堤。

颈联写南朝天子沉迷于酒色。上句“步试金莲”,既凿金为莲铺贴地上让潘妃行走于上,和“步步生莲花”之意。“波溅袜”源于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二语,形容潘妃踩金莲行走、轻柔若仙的娇姿。此句说明南朝东昏侯何等宠幸潘妃,真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下句说陈后主沉浸在诗歌酒色之中。陈后主每天周旋于张贵妃、孔贵嫔与众狎客之中,花天酒地,不理政事。作有艳词《玉树后庭花》,因曲调哀苦,令嫔妃演唱,会催人泪下,“涕沾衣”即形容这种颓靡感伤的亡国之音。

见今忆昔,诗人十分感慨,由于南朝天子荒淫无度:悦美、狩猎、大兴土木追奢华,号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的金陵王气终于被耗尽,历经三百年历史的南朝寿终正寝了。现在只见那滔滔东流的清波作为南朝遗址见证了。末联告诫我们,因南朝君主荒淫无度而亡朝的历史教训,我们要永远牢记。

穆修(979-1032),字伯长,郓州汶阳(今山东汶上)人。后迁居蔡州(今河南汝南)。大中祥符进士。曾官泰州司理参军、颍州及蔡州文学参军。继韩、柳散文传统,有《穆参军集》传世。

鲁从事清晖阁[1]

穆修

庾郎真好事,溪阁斩新开[2]。水石精神出,江山气色来。疏烟分鹭立,远霭见帆回[3]。公退资清兴,闲吟倚槛裁[4]。

【注释】[1]从事:州郡幕僚官。[2]斩新:全新。

[3]霭:云气。[4]裁:修改。

【鉴赏】首联说这个年轻的鲁从事在临水之处刚修好一座叫“清晖阁”的阁楼。上句“庾郎”语说鲁从事还很年轻,“真好事”也很有闲情逸趣,要不然哪会修“清晖阁”呢?“好事”而非多事,实赞爱干实事。下句“溪”表示“清晖阁”临水而建,“斩新”表示刚建好。

额联写在阁中所见景物。登上新建阁楼一望,那隐而不露的水石立现眼前,水气蒸腾,葱郁苍莽,山水相互辉映成趣。未建阁时无人体会此处是佳境,“出”字说一建阁后佳处立有一种特殊的韵味。

颈联写远景。举目远眺,山水雾气中,颈腿修长、羽毛洁白的鹭鸶分行而立,江上朦胧的烟霭中远归的帆船缓缓而行。联中“疏烟”、“远霭”表示水雾气、云气、烟霭氤氲模糊遥远、境界清远空旷,宛如山水彩画,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尾联表露作者的心境。他触景生情,多么羡慕这位鲁从事能在处理完公务之余,造一个使人心旷神怡的好去处,他仿佛看到这位才华出众的“庾郎”倚槛赏景、吟诗改稿,令人神往的境界。“资”:助。“裁”:修改。此联流露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闲淡和高洁心态。

司马池(980或989-1041),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山西)人,司马光之父。进士及第。曾官天章阁侍制、知河中府、杭州、同州、虢州、晋州。

行色

司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1]。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2]。

【注释】[1]陂:水塘。指安徽寿县安丰南的芍陂。远陌:长途。初穷:刚走到。[2]赖:幸好,幸亏。遣:使,令。

【鉴赏】一、二句中“陂水”指安丰芍陂大水塘。“冷”:“陂水”冰凉。“淡于秋”:秋风扫落叶的天气凄惨萧条。你看这东来西往的客人们,因长途跋涉身心疲惫而无半点欢颜,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冷淡、漠视,虽渡口热闹,而彼此间无半点暖意。行人来去匆匆的情景,就像那冰冷的芍陂水、凄惨萧索的秋天天气。这是诗人闲来无事多看行路人悟出的道理。

后两句只是充实前两句的意境。意思说,幸亏画家还没有水平把这种“行色”画出来,如果能画下来供人欣赏,只要看上一眼就会揪心难受,使你一辈子高兴不起来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新政,兴修水利,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工诗文,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最为传诵。范文正少年贫寒,苦读入仕,深知人民疾苦。居官清正,其忧乐情怀,千古为人们景仰。有《范文正公集》。

江上渔者[1]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1]江上渔者:《诗人玉屑》卷九引《翰府名谈》,题为《赠钓者》,诗中“但爱”作“尽爱”,“风波”作“风涛”。[2]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鲜美。

【鉴赏】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他们全为了鲈鱼的鲜美而来,但有谁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有谁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呢?三、四句作者构拟出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真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渔民们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呢?诗人未明说,全诗便戛然而止,而读者已经能够体味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

这首语言质朴、形象生动的小诗,饱含了诗人对那些迫于生计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同时也传出了诗人对“但爱鲈鱼美”的“江上往来人”的规劝之意。通过对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展露了诗人的意旨所在,也体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

野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1]。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2]。

【注释】[1]幂幂:如雾浓密笼罩的样子。[2]山公:晋朝山简,曾镇守襄阳,常外出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鉴赏】首联诗人用否定中带有肯定、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出“野色”不是烟,也非雾,但却浓密地罩着亭台楼阁。

额联颈联继续描写“野色”的存在,白鸟飞起,残阳斜照,朦胧中见到“野色”的开合。“野色”仿佛在春天芳香的绿草上行走,又似乎伴随着帆船由远而来。两联用“点破”、“照开”、“随”、“歇”、“逐”几个动词描写白鸟、夕阳、芳草、帆船等实物,反衬野色伴随你周围,用实物体会“野色”,品尝野味。

前三联通过想象,无限扩充实景来喻示野色的存在。末联则以情语结,流露诗人对野色的迷恋,显示野色的魅力无穷。联中作者借晋朝山简守襄阳时登山酒醉而归时,醒眼迷糊恍惚中见到的野色真是空灵剔透、趣味无穷,来说明野色如云中龙见首不见尾而又美丽迷人。

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吴江令,知永兴军,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赵拧、苏轼等游。曾作慢词语工巧,有《安陆词》传世。

题西溪无相院[1]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2]。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3]。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4]。

【注释】[1]西溪:诗人家乡浙江湖州。别名苕水,苕溪。无相院:无相寺。湖州城西南,吴越氏建。[2]涵虚:宽广清澄。[3]尘:人世间。[4]修芦:长势高的芦苇。

【鉴赏】首联写西溪雨后天水浑融一色,展示无相寺外景的独特风貌。句中“涵虚”、“上下清”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之气势,孟浩然描绘了洞庭湖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西溪雨后涨满水的景况,小环境中组合大环境,十分神似。此联主景是水,雨后西溪与湖泊水位上涨,远近水天相接浑茫澄清一片,水边人家好像浮在水上。

颔联用两组动态画面继续写景。微风吹来,浮萍荡开,露出一片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一叶小舟归来,船体与水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两组画面,一是从视觉上描写,一是加入响声,静动相间,体物入微,真是细微之处见精神情趣。此联还是围绕主景水,又带出了“浮萍”、“山”、“小艇”、“草”,扩大了景区,足见诗人观察仔细,构思缜密奇巧。

颈联仍然写外景。僧人离开静寂清净的无相寺到喧嚣的城市去了;人过桥好像在镜中行走。此联还是以水为背景,一句写人入郭,照应“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之水清澈,回照首句“清”字。并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以虚拟的情语结,把未见到的秋月、待长高的芦苇拓展出来,以增加西溪秋景的无限情趣。此联意:秋雨后的江南西溪景色美丽迷人,真希望芦苇不要长高了,以免遮挡住观看水边秋月进出的视线。这种虚设的巧妙安排,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