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4700000058

第58章 春秋(2)

[9]楚武王:即熊逋,前741-前690年在位。在他领导下,楚国始强。随:国名,都城在今湖北省随县南,亡于战国时。[10]蘧章:楚大夫,封于莴(wěi),又名莴章。楚武王时,出使随、黄等国。求成:求和。[11]瑕:地名,属随,为楚随交通要地。[12]少师:疑是官名。董成:主持和谈。[13]斗伯比:楚大夫,令尹子文之父。楚子:楚武王。[14]得志:开疆拓土之志得逞。汉东:即汉阳,汉水东岸之地。[15]张:张大、扩大。被:具。

[16]协:协和联合。[17]间:离间。[18]侈:自高自大。[19]赢师:故作军容衰疲之状。张之:使少师益加自大。[20]熊率且比:楚国大夫。[21]季梁:随国大夫。[22]后图:日后之谋。[23]信:诚信。[24]祝史:管理祭祀祈祷的官员。正辞:言辞真实而不欺诳。

[25]馁:饥饿。逞欲:力图满足欲望。[26]矫举:举虚假之辞。[27]牲栓肥腯:牺牲色纯体肥。[28]粢盛:盛在祭器中用于祭祀的谷物。[29]博硕:大。[30]不疾瘯蠡:不病瘦弱。[31]絮:同“洁”。[32]三时不害:春夏秋三季,统治者不妨碍民众务农。下面的“务其三时”,是说春夏秋三季要专心尽力从事农业活动。[33]醴:甜酒。嘉栗:嘉粮。旨酒:美酒。[34]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35]九族:说法不一。一般以外祖父、外祖母、从母子、妻父、妻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并己之同族为九族。[36]禋(yīn)祀:祭祀天神。[37]庶:庶几。[38]北戎:即山戎。[39]大良、少良:或云官名、或云人名、或云酋豪之称。[40]甲首:披甲将兵的头。[41]馈之饩:赠送生食给人。[42]班:先后次序。[43]郎之师:鲁桓公十年(前702年),齐僖公、卫宣公、郑庄公联合进攻鲁国的郎(在今山东曲阜城郊)。[44]昏:通“婚”,指鲁桓公娶齐女文姜为妻。[45]耦:同“偶”,配偶。[46]齐侯又请妻之:此时文姜归鲁已四年,盖以他女妻之。[47]辞诸郑伯:告其事于郑伯而辞婚。[48]阅:检阅军队。[49]简:检阅。[50]接:父亲接见初生之子,多在初生三日之内。大牢:太牢,以牛、羊、猪三牲并用。[51]负:抱负。[52]食:哺乳。[53]宗妇:宗人之妻。命之:为大子取名。[54]申繻:鲁国大夫。[55]名有五:取名字的原则有五种。

[56]以名生:以所生的体形特征和当时环境状况为名字。

[57]以德命:以吉祥美德之字为名字。[58]以类命:以体形类似之物取名字。[59]取于物:假借他物之名为名字。[60]取于父:取自父亲的某一方面为名字。[61]以讳事神:对于已故父祖的名字要避讳。[62]晋以僖侯废司徒:晋因僖侯名司徒,改司徒官名为中军。[63]宋以武公废司空:宋因武公名司空,改司空官名为司城。

[64]先君献、武废二山:鲁因献公名具,改具山(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北十五里)之名;因武公名敖,改敖山(在今蒙阴县西北三十五里)之名。[65]是以:所以。大物:指上面所说的国家、官职、山川、隐疾、牲畜、器币等方面的名。命:取名字。[66]同物:同一个月日。[67]请王命:拜托鲁侯转向周王请求命令。

[鉴赏]

桓公六年,传文中“楚武王侵随”、“郑大子忽帅师救齐”、“鲁桓公命子为同”三条,叙事甚详,由此可窥见当时思想意识。“楚武王侵随”条,则说明了:随之所以能以小邦敌大国楚,在于修政利民,“民和而神降之福”。“郑大子忽帅师救齐”条,在论说郑军救齐过程之中,突出了郑忽的个人品质。“鲁桓公命子为同”条,记载乐桓公根据“取于父为类”的原则,给儿子取名为“同”。

春秋时期,大国时常役使、甚至兼并小国。在小国讲究以小事大之道的时候,随国大夫季梁提出了“小之能敌大”理论,尤为值得加以注意。季梁认为: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小国不能与大国相抗。但如果在“小道大淫”的情况下,便会发生“小之能敌大”的态势。他的理论基础是将道从天道转为人道,也就是国君“忠于民而信于神”。在他看来,天与神都为民众所左右:“夫民,神之主也。”但是当“民各有其心”之时,群体内部意见不和,神之所行也就会“乏主”。这种民神关系论,是对周初“天命靡常”、“惟德是授”的继承与发扬。这种发展将决定天意的主体,由圣王转向了民众。因为民乃是神之主,也就是要求统治者要“忠于民”,探索怎样“忠于民”。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十年春,齐师伐我[1]。公将战,曹刿[2]请见。其乡人[3]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4]焉?”刿曰:“肉食者鄙[5],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7]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8],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9]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0],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对曰:“忠之属也[1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13]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14]。”齐师败绩[15]。公将驰之[16]。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7],登轼[18]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19],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0],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一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1],故逐之。”

[注释]

[1]我:指鲁国。作者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2]曹刿:鲁国大夫。[3]乡:春秋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其乡人:指曹刿的同乡人。

[4]肉食者:即食肉者,指做大官的人。谋之:谋划它。之,指战争。间:参与。[5]鄙:鄙陋,指见识狭隘,目光短浅。[6]何以战:凭什么条件去作战呢?[7]专:专有,独占。[8]小惠:小恩小惠。未遍:没有普遍。此言小恩小惠未能普及民众。[9]牺牲:祭礼时用的牲畜,如牛、羊、猪。加:夸大,虚报。古代祭祀物都声常数,庄公说他在祝辞中,不敢以小报大,以恶报美,总是对鬼神讲信用。[10]未孚:未被信任,即还不足以取得鬼神的信任。[11]必以情: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12]忠:尽心为民办事,即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这是尽心为良办事的一类事情。[13]鼓:击豉进军。[14]可矣:可以了,到了击鼓进军的时机。[15]败绩:大败,即溃阵败退。[16]驰之:驱车追击敌人。[17]辙:车轮经过留下的印迹。[18]轼:车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又是车上较高之处,故登它可以远望。[19]克:战胜,胜利。[20]作气:鼓足勇气。[21]靡:倒下。

[鉴赏]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因此固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但是,对于特定的一场战争应该作具体的分析,如“齐鲁长勺之战”便是大国欺凌弱小国家。齐国的侵犯给鲁国带来了一场灾难,因此对其必须加以反击,这篇文章就记述了鲁国人民怎样同仇敌忾,打赢这场正义战争的。

此文非常简短,却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叙述曹刿向鲁庄公了解君民关系的这一过程,由此可见,作者对这个问题极为重视。在听到鲁庄公的一系列回答之后,曹刿才对其加以认可,认为鲁庄公是忠于职守的,人民必定会拥护他,愿为他打仗。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一个十分可贵的思想:人民不能无条件地去为统治者打仗,对于那些罔顾人民死活的君主,人民是没有任何责任为他们卖命的。作者着重表达了一个理念: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乃是民心的向背。与齐国相比,鲁国是个小国、弱国,更需要人民的支持。所以,曹刿便首要了解了鲁国的君民关系。

从布局谋篇来看,此文的长处之一便是剪裁得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记述他那非同凡响的言论以及在战争中的突出表现,与“论战”主题无关的人物则一字不提。本文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曹刿这么一个忧国忧民、足智多谋的将才形象。总之,此文不仅是记述经典战例的名篇,而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僖公四年:召陵之盟

四年[1]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2]。蔡溃,遂伐楚,次于陉[3]。夏,许男新臣卒。楚屈完来盟于师[4],盟于召陵[5]。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6]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7]也,不虞君之涉[8]吾地也,何故?”管仲[9]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10]曰:’五侯九伯[11],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12]: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13],北至于无棣[14]。尔贡包茅[15]不入,王祭不共[16],无以缩酒[17],寡人是徵[18];昭王南征而不复[19],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20]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毂是为[21],先君之好是继[22]。与不毂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3],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24]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25]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

[1]四年:鲁僖公四年,即周惠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656年。[2]公:鲁僖公,又作鲁釐公,即姬申,鲁国国君,前660-前627年在位。齐侯:齐桓公,即姜小白,齐国国君,前685-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对内改革政治,富国强兵,建立霸业,为春秋五霸之首。宋公:宋桓公,即子御说,宋国国君,前682-前651年在位。陈侯:陈宣公,即娲杵臼,陈国国君,前693-前648年在位。卫侯:卫文公,即姬煅,卫国国君,前660-前635年在位。文公之立,当卫在齐桓公帮助下复国之初,司马迁说他“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牧卫民”。郑伯:郑文公,即姬踺,郑国国君,前673-前628年在位。许男:即姜新臣,许国国君。曹伯:曹昭公,曹国国君,姓姬,前667-前653年在位。蔡:古国名。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春秋时,为楚所迫,多次迁移,后止于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下蔡。前447年,亡于楚。[3]陉(xíng):山名,在楚国北境。[4]师:齐桓公率领的八国征楚联军。[5]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三十五早。[6]使:派遣使者。[7]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楚疆域不相连。[8]虞:料想。涉:徒步通过水域。[9]管仲:名夷吾,以字行。春秋齐国颍上(今属安徽)人。辅助桓公,改革齐政,尊王攘夷,开启大国争霸的政治局面。[10]召(shào)康公:召公,即姬爽,西周大臣,助周武王灭商。武王死,辅成王,官太保,与周公分疆而治,负责西部。封于燕,由其长子赴国治理。成王死,又辅助康王。大公:即太公,太公望,又名姜尚、姜子牙。西周大臣,辅助武王灭商,受封于齐,为齐国始祖。[11]五侯九伯:泛指天下诸侯。[12]履:鞋,引申为践履之地,指得以征伐的范围。[13]穆陵:今湖北麻城北一百里,与河南之光山、新二县接界之穆陵关(一作木陵关)。[14]无棣(dì):今河北卢龙一带。

[15]包茅:古人拔取带有毛刺的菁茅,使之成束。[16]共:同“供”。[17]缩酒:用所束的菁茅滤酒去滓。[18]徵:问罪。[19]昭王:即姬瑕,西周天子,前995-977年在位,多次率军征楚。南征而不复:征楚回国,渡汉水时,遭袭击落水而死。[20]乘:乘马车。[21]不毂(gǔ):诸侯自谦用语。是为:要做的事。[22]好:友好。继:继承。[23]徼(jiǎo)福:求福。社稷:土地神庙和谷神庙,古代立国必建社稷,乃用以指代国家。[24]绥:

安抚。[25]方城:楚国所筑长城。其地域长度,各家所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