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5100000016

第16章 唐诗篇(15)

【鉴赏】

本诗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赠别诗。李白在桃花潭游玩的日子里,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招待,临走时主人又来送行。于是作者写了这首留别诗。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描述了一幅离别的场面。起句“乘舟”表明是行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站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这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了岸上传来的歌声。一群当地老百姓(在汪伦的带领下)踏着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来了。这似乎出于李白意料之外,所以用“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本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是遥接首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是在桃花潭。“深千尺”非实指而是形容,既描写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局埋下伏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了起来。结句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友情。潭水已深达“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到底有多深呢?耐人寻味。如果直说汪伦之情像千尺深的潭水,这是普通的说法,李白只一转换,妙境全现。妙就妙在“不及”二字。这后两句因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故将无形的“情谊”变为了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诗语言近似大白话,写法亦像白描,然其妙处尽在三、四句之生动用比,使本诗生意盎然。

本首诗深得后人欣赏,“桃花潭水”也因之成为后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常用语,桃花潭一带也因之留下许多美好的传说和供旅游者访问的遗迹,如其东岸便有门额题为“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

梦游天姥吟留别[1]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3]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4]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6]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8]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9]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10]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1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13]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14]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5]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16]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17]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1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0]

【注释】

[1]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一统志》:“天姥峰,在台州天台县西北,与天台山相对。其峰孤峭,下临嵊县,仰望如在天表。”[2]海客:航海者。瀛洲:瀛(yíng),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十洲记》:“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信:确实。[3]越: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亮时暗。[4]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5]天台:

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6]镜湖:在今浙江省绍兴。镜湖《述异记》:“越州(今绍兴)镜湖,世传轩辕铸镜湖边,因得名。”[7]剡溪:在浙江嵊县南。[8]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9]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南史》:“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尝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10]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天中记》:“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11]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12]殷:震动。栗:战栗,恐惧。层巅:层叠的山峰。[13]澹澹(dàn):平静貌。[14]列缺霹雳:扬雄《羽猎赋》:“霹雳列缺,吐火施鞭。”应劭注:“霹雳,雷也。列缺,天隙雷光也。”《通雅》:“列缺,电光也。阳气从云决裂而出,故曰‘列缺’。”洞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訇(hōng):巨大的响声。[15]青冥:冥(míng),天空。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郭璞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16]云之君:云神。此泛指神仙。[17]回:运转,驾驭。如麻:形容多。[18]向来:刚才。[19]君:李白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白鹿:

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20]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鉴赏】

这是作者的名篇诗,题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作者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写。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作者以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开篇,托出天姥山,描述天姥气势,落笔奇特。在作者笔下,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也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因此诗人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真的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从想往梦游而进入真正的梦游。五至十七句为第二层,具体叙写梦游天姥山的情况: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把我送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尚在,碧波荡漾,猿猴清啼。诗人穿上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中就看到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鸣叫。在盘旋弯曲的山路上,诗人正倚石欣赏艳丽的野花,突然天色昏暗,熊咆龙吟,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的样子,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伴随着电光闪烁和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这时,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虽然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但却有日月照耀着金银台。老虎弹琴,鸾凤拉车,身穿用彩虹做衣裳的神仙们,以风为马,纷纷列对从云中下来……诗的最后六句写诗人醒后,顿觉万事皆如梦里烟霞,更加不愿屈事权贵,渴望寻仙学道。

李白在本首诗中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运用夸张等浪漫主义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的奇异梦境,抒发了对名山仙境的热烈向往,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及对现实处境的不满。气势磅礴,笔力千钧,格调高昂。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1]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

[1]吴姬:吴地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用米酿酒,将熟时将酒汁压出。[2]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子弟:年轻人。欲行不行:要走的人(诗人自己)和不走的人(金陵子弟)。尽觞:喝干杯中酒。曹植诗:“别易会难,当各尽觞。”觞(shāng),古代喝酒用的器物。

【鉴赏】

此首诗是一首惜别诗。李白先描绘出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作者将要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喝酒。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在这里李白用“柳花”暗示时当暮春,以“风吹柳花”直入店内的情景将“金陵酒肆”置于杨柳含烟,绿遍十里长堤的芳菲世界之中。一个“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同时又带出第二句:酒店的侍女压出新酒捧来劝客,酒香与随风吹来的百花的芳香融为一体。两句诗写得十分欢畅,意象丰美,展现了金陵之春令人陶醉的场景,为下文抒发惜别之情蓄势。此情此景,作者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金陵的年轻朋友们来为作者送行,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离别;告别者“欲行不行”,无限留恋。李白用“各尽觞”三字,将双方的惜别之情化虚为实,体现于人物行动之中。可是正当风华正茂的李白并没有沉溺于离别的感伤,他触景生情,就地取譬,深情的写道,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呢?李白既像在问送行的友人,又像在询问读者,更像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我表白。此诗收语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之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本首诗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写情饱满酣畅,寓抽象情感于具体意象之中,通过有情与无情的联结、抽象与具体的融合,使情感表达生动可感。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构思也十分巧妙,起伏跌宕,第一二句造势,三四句突转,五六句拍合,把“留别”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送孟浩然之广陵[1]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之:去。

【鉴赏】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居住了十多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诗人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

黄鹤楼在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边,历来是游览胜地。广陵即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扬一蜀二”

(当时的繁华都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之称。诗的开头一二句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流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信手拈来,毫无雕饰。第二句联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烟花三月”用得非常妙。它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也表现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江南三月,风光明媚,孟浩然将去的又是繁花似锦,绣户珠帘的江南名都,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目的地,但透过字面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对作为三吴都会的扬州的无限神往。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

后二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很巧妙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感。楼头话别,孟浩然登船启程了。李白依然伫立江边,目送故人所乘船只远去,渐渐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明丽的天空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本身就具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别情如流水,作者凝望着天际江流,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涛,奔向碧空尽处,仿佛依依不舍去追赶远行的朋友。整幅画面情景交融,给人苍茫空阔的感觉。作者对朋友远行的惜别深情,对于不能同游的惋惜,以及对扬州胜景的无限神往,尽在江边送别的形象之中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4]

【注释】

[1]荆门:即荆门山。[2]江:长江。[3]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4]仍:频频。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从四川至湖北,在荆门送别同舟的人继续东去时所作的作品。李白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意气风发,抒发了自己刚刚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的积极向上的情绪。首联交代远道而来渡过荆门,登临楚地游览。颔联描写渡过荆门山时所看到的奇妙美景:高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诗人逼真地写出了自然景观的特征及其气象阔大,气势飞腾的神韵。颈联描写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莫测,结成了海市蜃楼,很有奇思。它不仅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壮丽多姿,也反映了出了诗人从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开阔胸襟。诗中有昼景,有夜景,可见船在荆门停了一宿以上。尾联是作者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作者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长江流过荆门,两岸再无高险之山的约束,而是浩浩荡荡,奔向无限的原野,使人骤感天地宽广,胸怀也为之豁然开朗。作者以清新飘逸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沿江东下所见的壮阔形势和奇丽景色。全诗意境开阔,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想象瑰丽,充满了积极的生活气息。这里的山和水,都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都在这“万里送行舟”的深情祝福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途的憧憬。尤其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成为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

【注释】

[1]郭:古时的城有内城、外城,内城称为“城”,外城称为“郭”。[2]蓬:蓬草,遇风则被连根吹起。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砂坐飞。”[3]兹:此。萧萧班马鸡:萧萧:马嘶叫声。《左传》:“有班马之声。”杜预注:“班,别也。”言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别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