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5100000017

第17章 唐诗篇(16)

【鉴赏】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述了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首联写送别的环境: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日光照耀下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颔联点明中心:我们即要在这里分开,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喻友为飘蓬,已见惜友之情:前加一“孤”字,顾念之情深矣。对友人漂泊生涯的关切,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孤寂旅途生活的顾念。颈联用“浮云”、“落日”为喻,生动地表达分开时彼此的心情: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也像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尾联诗人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以马的悲鸣,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气氛:我们挥手告别,从此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以如此手法表达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人言作者豪放洒脱,而本诗写得意致缠绵,表现了作者深情婉约的一面。这首送别诗,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比喻贴切形象。清人仇兆鳌评说:“太白诗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杜诗详注》)。对仗工整也是本诗的一大特点。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全诗语言自然流畅,不事夸饰,但新颖别致,色彩鲜艳,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另有一番风味。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3]

【注释】

[1]谢脁楼:南齐诗人谢脁作宣城太守时建,又称谢公楼、北楼,唐末改名叠嶂楼。校书叔云:李云曾为秘书省校书郎,唐人同姓者常相互攀连亲戚,李云当较李白长一辈,但不一定是近亲。[2]蓬莱:汉时称中央政府的著述藏书处东观为道家蓬莱山,唐人用以代指秘书省。建安骨:汉献帝建安时代的诗文慷慨多气,史称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脁,与其先辈谢灵运分称大、小谢。

[3]散发弄扁舟:指避世隐居。《后汉书·袁闳传》:“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散发,束发并以簪贯连于冠,散发就是发不整束,解冠归隐。扁舟:小船。越亡吴后,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后世就以弄扁舟喻避世隐遁。

【鉴赏】

本诗于玄宗天宝末年作于宣城(今属安徽)。作者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诗思天马行空,豪放不羁,想象奇异,却能以此启彼,一气呵成,脉理不乱,气概凌云。此诗正是最见他这种特征的名篇。

本诗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因饯别友人,他秋日登上高楼,望长风飞雁,俯仰身世,感慨万端,于是对酒唱歌。在这里,作者的烦忧不是惜别,而是怀才不遇。接下来“蓬莱”二句,从谢脁楼联想到汉魏六朝的著名诗人,用以暗喻叔云和自己以及在座诸人的才学和抱负。他称赞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又说自己则如建此楼的谢脁,诗文清新秀发,两人都有壮志逸兴,可共上青天揽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这逸兴来去皆匆匆,愁思又猛然袭来,诗人以:“抽刀断水水更流”起兴,抒写自己“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叹。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起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由此作者便自自然然地有了解冠泛舟,欲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归隐江湖的幻想。

本首诗一唱三叹,跌宕起伏,前后对照,抑扬协调,在大起大落中展示其豪放气质。这首诗还值得一提的是,写愁思却不晦黯,情绪低抑却不哀婉,诗中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酣高楼”,“青天”,“明月”等,始终涤荡着一股清越之气,令诗歌清秀神奇。在这慷慨苍凉的歌声中,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对庸俗社会的抗议,而不是消极颓废的哀吟。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1]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3]绿竹人幽径,青萝拂行衣。[4]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5]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6]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7]

【注释】

[1]终南山:在陕西省,东至蓝田县,西至鄙县,绵延八百余里,主峰在长安之南。斛斯山人:姓斛斯(复姓)的隐士。[2]所来径:下山的小路。[3]荆扉:柴门。[4]青萝:即女萝,又名松萝,地衣类植物,寄生在树木上,常自树梢悬垂,体如丝状,呈淡绿色或灰白色。[5]挥:这里是饮酒之意。[6]松风:琴曲名。《风俗通》:“河问杂歌二十一章,内有《风入松》曲。”[7]机:世俗的心机。

【鉴赏】

这首诗作于作者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月夜到唐代有名的士人隐居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与他一起欣赏自然风景,畅饮美酒,放声高歌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忘却了人间的名利,心地淡泊,享受到了真正的安静。

本诗以作者的活动为目的,田家饮酒为题材,属于田园诗。诗人写道:傍晚从终南山上走回来,多情的月儿与我同行。回头望望刚才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苍茫茫笼罩在一片青翠之中。与斛斯隐士携手来到他的田舍,孩童出来开了柴门。走在绿竹掩映的幽静小路上,青萝的枝叶时时拂着我的衣裳。我们欢言笑谈,心灵得到了真正的放松。面对良宵美景,宾主频频举杯,畅饮着美酒。饮至兴头上,大家兴奋得放声高歌,用古琴弹奏松风曲,歌罢曲终已是月淡星稀的深夜。我醉得糊涂,主人也乐得癫狂,大家尽情欢乐陶醉,把世俗的奸诈心机一一都给忘掉了!

本诗选材方面很受陶渊明的影响。但表达方式上却与陶渊明迥异。陶渊明的诗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大都写得平和冲淡。而李白这首诗却浓墨重彩,刻意渲染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隐士的田家庭院的恬静,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写景则色彩鲜明,融情则神情飞扬,使人如见其景其情。“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两句描写酒酣欢歌之状,笔墨凝练,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李白遇知己时畅怀豪饮的欢乐和喜悦。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2]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3]

【注释】

[1]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2]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衣冠:指王公贵族。[3]三山: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汇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4]浮云: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鉴赏】

这是一首作者第一次来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时所作的。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所以天宝六载(747)作者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时,用崔颢诗的韵写下了这首诗。此诗虽不及崔颢的黄鹤楼诗那么著名,但其颔联、颈联亦为千古名句。

金陵为六朝古都。李白写登台所见,赞美长江两岸的壮美风光,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和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历史兴衰之叹,引出对浮云遮蔽日月,国事日非的忧虑。全诗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首联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写意,点明题目。“凤去台空”象征六朝繁华已成过眼烟云,一去不复返了,而今只有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作者着意突出人事之“变”,与自然界的永恒形成鲜明的对比。颔联便是人事巨变的具体化。诗人借事抒情:昔日吴国巍峨的宫殿,葱郁的园圃,已是一片荒芜;东晋声势显赫、炙手可热的世家贵族也已进入坟墓,成了一抔黄土。言外之意是说沉湎于豪奢生活的帝王,热衷于权势利禄的豪门,得意一时,不过是历史上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过客。颈联承“江自流”而来,由凭吊历史遗迹而转向欣赏自然,借景抒情写意:三山矗立,被云遮雾挡,时隐时现,仅见似乎失落在天际的山尖;白鹭洲清晰可见,卧于长江之中,将江水分为两道。这两句写景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亘古长存的自然景色,观照着历史的兴衰、人事的更迭。由此作者想到现实,感叹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使人不能见到长安,因而内心沉痛忧郁。尾联运用象征手法抒情,以浮云蔽日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所包围,贤能之士报国无门,表达对时事的忧虑。以不见长安表示远离京城,不得进见之意,抒发壮志难酬的感叹。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峰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川:平地。

【鉴赏】

这首诗气势磅礴。诗人将庐山一个最典型的风景点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大手笔,描绘得有形有神,奔放空灵。

本诗首句描写大景: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上,冉冉升起了一团团的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变成了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很美,而且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次句写小景:远远地看见那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遥看瀑布”四字点题,“遥看”即是望;“挂前川”三字是诗人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这里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大的白练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凡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这个“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称赞。

而第三句承次句描述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三千尺”形容其高;一个“飞”字则把瀑布喷涌奔泻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二字既描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阻挡之状如在眼前。

结句承第三句。诗人犹嫌未足,补上自己的想象:可能是银河水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吧!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二字值得细品。作者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读者也明明知道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更为逼真。其奥妙就在于作者前面的描述已经孕育了这一状况。你看,巍巍香庐峰藏在云霞烟雾之中,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泻、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却必然,诗人并不是凭空想象而到的,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虽是夸张,但很自然,瀑布的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虽是新奇,但很真切,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有人说,七言诗句中第五字最重要,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着力处也。这种说法于本诗最具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比之别诗往往化静为动,可算别出心裁;一个“落”字也很精彩,鲜活地勾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想象,换掉这三个字,本诗将会变成什么诗句。

本诗不着一“望”,但前三句都写“望”,扣题描宏大之景;后一句是写“想”,驰骋想象并发出感叹。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望天门山[1]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3]

【注释】

[1]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2]楚江:湖南、湖北、安徽为古楚国之地,流经这一段的长江人们称之为楚江。回:回旋、转变。[3]孤帆:孤舟。这里的帆指代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