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魏武:魏武帝曹操。庶:平民。清门:寒素之家。玄宗末年,曹霸获罪,贬为庶人。[2]英雄割据:指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与蜀、吴鼎立。文采风流:指曹操的文学事业及影响。[3]卫夫人:卫铄,字茂漪,晋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名书法家,尤长隶书,王羲之曾向她学习书法。王右军:王羲之,书法家,曾官右军将军。[4]丹青:红绿颜料,指绘画。[5]南薰殿:长安城内兴庆宫中之一殿。[6]凌烟:凌烟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二月,曾命阎立本画功臣24人像于凌烟阁,阁在西内三清殿。[7]进贤冠:古代儒生之帽,唐时作文官朝服帽。太羽箭:唐太宗习用的四羽大竿长箭。
[8]褒公鄂公: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敬德。[9]先帝:指唐玄宗。玉花骢:唐玄宗所乘的名马,青白色。
[10]赤墀(chí):宫殿中红色的台阶。阊阖:宫门。
[11]诏谓:唐玄宗诏令曹霸画马。[12]斯须:一作须臾,顷刻之意。九重:宫门九重,指皇宫。真龙:真马。
[13]榻上句:指曹霸画的玉花骢放在御榻上与庭前的真马相对屹立,真假难辨。[14]至尊:皇帝。圉(yǔ)人:养马之人。太仆:掌管皇帝车马的官。[15]韩干:唐名画家,善画马,曾师从曹霸,后独创一派。穷尽相:画尽各种不同形态的马。[16]画肉:指韩干画的马肥大,缺乏神韵英气。骅骝:传说为周穆王的八骏之一,后泛指名马。[17]必逢:偶逢。佳士:优秀人才。写真:肖像画。[18]干戈际:指安史之乱的战争年月。
[19]俗眼白:被庸俗之人所鄙视。[20]坎壈:穷困潦倒,不得志。
【鉴赏】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作者在成都与被贬为庶人的名画家曹霸相识,作这首诗送他。丹青,指代画;引,曲调名。即是说作者通过画家学画、作画的描写,展示了画家或盛或衰的人生遭遇,所以题作《丹青引》。
这首诗40句,分四段。
1-8句(“将军”至“浮云”)为第一段,写曹霸的家世及其学画情况。他身为魏武帝曹操之后,如今被削职为庶民,其先人的英雄伟业虽已过去,但曹操的文采风流至今犹存。言外之意指曹霸能继承其祖先的文化家声。接着写他学书法曾学卫夫人书体,但恨超不过王羲之。于是,他转学丹青。一生沉浸其中,不知老之将至。他情操高尚,视功名富贵如“浮云”。在这里,作者以“学书”反衬他“学画”的专一,充分表现了曹霸勤奋刻苦、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
9-16句(“开元”至“酣战”)为第二段,写曹霸人物画高超的艺术成就。开元年间,他有幸应诏见到皇帝唐玄宗,数次登上南薰殿。当时凌烟阁上的功臣像已年久色褪,他奉命重绘,下笔如神,别开生面,个个栩栩如生。文臣戴朝帽,武将腰插大羽箭。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敬德更是毛发飞动,飒爽英姿,仿佛要奔赴疆场“酣战”一般。可见他人物画技之绝妙。
17-32句(“先帝”至“凋丧”)为第三段,这是全诗的重点,极力铺叙曹霸画马的神妙。先写他画御马玉花骢的过程。当时“如山”(众多)的画工都画不像,一天玉花骢被牵到宫门的赤色台阶前,昂首挺立,耸鬣生风。唐玄宗诏令曹霸当场展绢作画。曹霸经过观察运思,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挥而就。那马神奇雄峻,似乎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万古凡马”都相形失色: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曹霸画马的高超技艺。接着,再用放在御榻上的画马玉花骢与挺立庭前的真马玉花骢相对比,达到了真假难辨的效果了。唐玄宗高兴地催促侍从赐金奖赏,掌管车马的官员和养马人都怅然惊叹!作者犹嫌不足,再以他的画马有名的弟子韩干作比,指出韩干画马多肉,不见骨相,以致使“骅骝”骏马感到“气凋丧”。反复的对比,旨在盛赞曹霸画艺之精湛,无人相比。
33-40句(“将军”至“缠其身”)为第四段,写曹霸被贬流落民间、坎土枭落泊的境况。像这样善画有神的一代宗师,以前只是偶而为“佳士”画像,可是现在战乱动荡,流落漂泊,他不得不靠卖画为生,并常常为过路行人画像。更可恨的是因他困窘穷苦,还遭到世俗的白眼、轻视!“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壕缠其身!”是说自古有才能而负盛名者,往往穷困缠身,郁郁不得志。正是“文章憎命达”呵!这是对曹霸盛名的赞誉,对他生活困顿的同情,也是对自己坎坷潦倒的寄托,对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愤慨!
本诗以跌宕纵横的笔墨,极赞曹霸“写真”的才能和“画马”的绝技,并和眼前流落苍凉的现实相对照,于生动的形象描写中贯穿悲愤的情感抒发,寄托了诗人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愤慨!全诗重对比,在笔酣墨饱之际波澜层迭,先荣后枯之状令人顿生沉郁之感。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1]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2]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3]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4]
【注释】
[1]幕府:古时军旅出征用帐幕宿营,故将军府亦称幕府。此指严武的节度使府。井梧:井边之梧桐树。江城:指成都。[2]永夜:长夜。角声:军中号角之声。中庭:中天。[3]风尘:指战乱。荏苒:时光流逝。[4]伶俜(pīnq):流离孤苦之貌。十年事:杜甫自安史之乱(755)流离奔走,到此时刚为十年。一枝:一个枝条。借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喻在严武幕中作参谋的心境。
【鉴赏】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严武再度镇蜀,六月荐诗人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但在严武幕府中,僚属间的猜忌排挤,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庸俗风气,以及他对严武既感激又“束缚酬知已,蹉跎效小忠”的小心困窘,使他十分苦恼。因此在本诗里,流露出难言的隐忧以及孤苦危愁之感。
首联:“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首句点出时令是“清秋”,地点在节度使“幕府”,环境是孤寂清“寒”;次句写在这样清寒的环境中,诗人“独宿”幕府,夜不能寝,眼看着蜡烛残。因为作者家住城外草堂,离城较远,在幕府工作完毕,不便返家,只好留宿幕府,故有这种孤凄寂寞之感。
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作者在未睡之中听到的是长夜号角之声,似乎在悲诉乱世的凄凉,看到的是中天月色姣好,可有谁欣赏她呢?突出了幕府中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心情。
颈联:“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作者在寂寥之中,思绪万分,想到时光飞速,战乱多年,诸弟音书断绝,生死不知;自己流落到外,关山阻隔,萧条路险,要想回家真是千难万难啊!“想”与“念”自然结合,旅愁更为沉重。
尾联:“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作者满怀沉重心事,说自己自安史之乱以来忍受了十年飘零孤苦的生活,现在被严武相邀勉强来充当幕僚,无非是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鹪鹩鸟一样,暂寻“一枝安”罢了!
这是作者的自嘲与无可奈何心境的表现。实际上,作者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救国济民,而不愿过此种“井梧寒”的困顿生活。
本诗以“独宿”之景抒“独宿”之情,物景凄凉,感情凄凉,在压抑顿挫的音韵中,饱含惆怅凄楚之感。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3]
【注释】
[1]危樯(qiáng):高高的桅杆[2]星垂:群星低垂如挂,指星光灿烂。涌:腾跃。大江:长江。[3]沙鸥:水鸟。
【鉴赏】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作者因与严武意见不一,辞去剑南节度使幕府里的参谋和工部员外郎之职,回到草堂。四月,严武病死。五月,作者携家离开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云阳)暂住下来。本诗作于舟经忠州一带的旅途中。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船行大江之中所见的景色。白天,大江两岸,细草微风;夜间,船桅高耸,孤舟夜泊。细、微、危、独四字,将水陆两方面的景色包容起来。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再从岸上与江面入笔写景。遥望天际(陆地),星垂如挂,星光灿烂,原野广阔,一望无际;俯视大江(江面),水流不息,波光荡漾,明月好像出没于大江之中。承接上联,将秋天雄浑壮阔的大江景色展现了出来,为下面的秋思“书怀”埋下伏笔。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说自己知名于世难道是因为文章好吗?诗人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由于受压抑长期不能施展,而名声竟因文而著,这是诗人迫不得已之事。做官,因年老多病,便应该退休。这是反话,诗人的休官不是“老”、“病”,而是受排挤。这一联饱含愤慨之意!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说自己这种漂泊无依的生活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漂泊无定的水鸟。即景自况,以抒漂泊江流的感慨!
这首诗前四句紧扣“旅”和“夜”,后四句紧扣“书怀”,情由景生,景由情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抒发了他因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孤凄潦倒之感。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1]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2]
【注释】
[1]八阵图:诸葛亮创造的一种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的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的阵势。
[2]石不转:言八阵图的石头水冲不散。遗恨:遗留下来的遗憾。
【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者第一次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吊古怀人、咏叹诸葛亮功绩之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第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创建蜀国,形成蜀、魏、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其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政治才能,功盖一时,在三国之中无人能与之相比。第二句写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又据苏轼《东坡志林》:“诸葛亮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见凹凸处,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因创制八阵图,诸葛亮名声更为显赫。如成都武侯祠一副对联云:“躬耕南阳名成八阵,应召西蜀计压群雄。”(佚名)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第一句写八阵图的神奇特征。据《荆州图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又据刘禹锡《嘉话录》:“三蜀雪消之际,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迄今不动。”八阵图的坚定不移正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坚定,如磐石般不可动摇之象征。第二句写诸葛亮的“遗恨”,就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数十万大军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根本战略,以致统一大业夭折,成了千古遗恨!
要首诗叙议结合,全诗四句三转,从“功盖三国”一转“八阵图”;二转“石不转”,暗喻时间流逝而诸葛亮功勋长存;三转“遗恨”,步步深入,跌宕有致。怀古述怀,议论抒情,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咏怀古迹五首
之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1]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2]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3]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4]
【注释】
[1]支离:破碎,指流离之苦。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叠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五溪:古代少数民族五溪蛮所在地,今湖南湘西及重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3]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4]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庾信未入北周时也住江陵,其住宅相传是宋玉的故居。
【鉴赏】
《咏怀古迹》共五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者流落夔州时所写。作者在夔州期间,身居巫峡,心连广宇,伤乱感时,忧患黎元,怀君忆亲,时在他心中。因此,他选取夔州及三峡延伸带的五位古人往事,即江陵的庾信故居,归州(秭归)的宋玉宅、明妃村,夔州的永安宫(先主庙)、武侯(诸葛亮)祠,以古迹咏怀,发思古之幽情,抒高才不遇、报国无门、漂泊无定的慨叹。
第一首咏庾信故居。庾信(513-581),南朝萧梁时人,遭侯景之乱,从南京逃回江陵,居宋玉故宅。梁元帝时,出使西魏,值西魏破梁,被强留长安。北周灭魏后,仍强留不遣。前期诗文绮艳轻靡,后期长年受禁,诗文表现出对乡国的怀念和身世的感伤,清峻苍凉沉郁。作者遭安史之乱,长期漂泊,与庾信身世有相同之处,故借之以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