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科学保健指南
16769900000013

第13章 糖尿病的日常保健(2)

(4)小心“未察觉的低血糖”。老年人因为神经反应比较迟缓,更易发生“未察觉的低血糖”,即当血糖下降到一般人有交感神经反应,如心悸、冷汗、头晕等症状时,老年人可能仍无感觉。一直到血糖降到出现大脑皮层反应时,老年患者才直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嗜睡、昏迷等。这种情况就很危险,抢救不及时易危及生命。因此,这些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和曾发生过“未察觉的低血糖症状”的老人)血糖控制不宜过严,一般空腹血糖在7.0毫摩尔/升,餐后血糖在10.0毫摩尔/升左右即可。

(5)注意药物的配伍。老年人往往易同患多种疾病,因而需服用很多药物,此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别嘌呤醇、环磷酰胺、水杨酸等具有增强降血糖作用的某种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反应;当具有减弱降血糖作用的皮质类固醇、高血糖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甲状腺素、利福平等药物合用时,可能引起血糖升高。

(6)留心服药时间。降糖药种类繁多,其作用机理各不相同,故其服用时间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由于磺脲类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服药时间宜在餐前半小时左右;一糖苷酶抑制剂用法是嚼碎后与第一口饭同服,若在餐前或餐后服用则疗效会大打折扣。

(7)注意药物对肝肾的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前应先查肝肾功能,在肝功能异常时,不宜用某些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否则有可能产生肝功能衰竭。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如果肾功能不良,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因此肾功能不良时,许多从肾排出的磺脲类降糖药及双胍类不能用。

一般来说,同类降糖药不宜合用,用一种降糖药如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用药,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可扬长避短,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问题,如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整血脂紊乱等。总之,口服降糖药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衰老而显著增加,所以对老年糖尿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特别重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何治疗

据健康报报道:李某确诊Ⅱ型糖尿病有4年了,可他一直觉得糖尿病没什么,不痛不痒,生活不受影响。虽然每次检查身体,医生都很郑重地告诫他血糖水平已经很高,不可以再忽视了,但他顶多坚持吃一个月药,然后又置之不理。

一周前,来了紧急任务,李某连续加班加点干了两三天,饿了就抓点东西乱吃,搞得拉肚子,忙起来来不及上厕所,他就决定不喝水。当最终按时交了活儿的时候,李某病倒了,头晕恶心、四肢发凉。同事将他送进医院时,他已经昏迷了。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症,病友经常会从医生口中听到这个词,但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起病快,危及生命。归纳起来,关于糖尿病酮症,病友需要了解的大概有如下几个问题。

(1)酮体是什么?酮体是脂肪代谢时产生的半成品,是一类酸性物质,大量酮体的产生,会引起酮症酸中毒。因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正常情况下,由于机体有足量的胰岛素支持葡萄糖代谢,从而获得能量,不需要动用脂肪。在胰岛素严重缺乏、糖代谢异常或碳水化合物摄入太少时,机体不得不通过分解脂肪的方式获取能量,此时有可能出现酮体。

(2)哪些因素诱发酮症?了解酮症的诱发因素是预防酮症出现的重要前提。各种感染、治疗不当引起血糖严重升高、饮酒、心肌梗死、胰腺炎和其他腹部疾病及过度饥饿等都是常见的酮症诱因。

(3)如何预防糖尿病酮症?保持血糖水平正常,是防止糖尿病酮症发生的基本措施。

遇到身体出现其他问题(例如感染)时,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糖不升高,必要时需改用胰岛素治疗(感染消除后还可恢复口服降糖药)是防止酮症发展的必要措施。发生感染时,糖尿病患者仅依靠抗生素很难控制病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定时检查血糖、尿糖和尿酮体(尤其是使用双胍类药物的患者)。在高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基础上,抗生素才能发挥好作用。

糖尿病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胰腺炎等疾病时不可忽略糖尿病治疗,并应该及时检查尿酮体,严格禁酒,这些都是预防酮症的必要措施。

(4)出现酮症怎样治疗?糖尿病酮症是胰岛素分泌障碍,葡萄糖代谢受阻引起的,因此当务之急是补充足量的胰岛素,恢复正常的葡萄糖代谢。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时,胰岛功能往往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口服降糖药只会“督促”胰岛加倍工作,而受损的胰岛已经难以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因此,发生糖尿病酮症时无论轻重,都应停用一切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有时,吃的食物不够多,会造成虽然出现酮体但血糖并不高的现象,称作饥饿性酮症。非糖尿病者出现饥饿性酮症,只要吃点东西,多喝些水,酮体就可以消失。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即使是饥饿性酮症,严重时同样对胰岛有损害,所以纠正饥饿状态和临时的胰岛素治疗也是必要的。

(5)酮体是什么成分?酮体有三种组成:β—羟丁酸、****乙酸和****。

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的酮体测定方法,所显示的是****乙酸和****与试剂的阳性反应,而当肌体组织缺氧时,首先生成的是β—羟丁酸。因为β—羟丁酸不与酮体试剂反应,这时尿酮体检查可呈阴性或弱阳性,而随着胰岛素治疗,酮症酸中毒改善,组织缺氧减轻,****乙酸和****相对增多,尿酮体反而出现阳性反应,给人以病情加重的错觉。但患者只要坚持胰岛素治疗,酮症很快就会消除的。

酮症时是否应该住院治疗?酮症酸中毒同时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丢失,所以治疗时还应大量补液和补充电解质。而且胰岛素治疗酮症是糖尿病专科医生进行的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酮症控制后还需要密切观察并制定个体化的降糖方案,否则酮体还会“回来”。如果同时存在感染,抗感染治疗的难度也是较大的。为了使治疗更快速有效,患者应该住院治疗。如果无住院治疗条件,患者应在门诊做连续治疗和监测,直到酮体彻底清除,水电解质紊乱纠正,血糖稳定正常,连续2~3天复查尿酮体均为阴性方可改变为常规的治疗。

妊娠糖尿病如何防治

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其发病率约为孕妇的2%~3%,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孕前已有糖尿病的孕妇不包括在内,确定妊娠后若有各种程度的葡萄糖耐量受损,无论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或仅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妊娠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诊断标准

按照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标准:妊娠期间进行75克葡萄糖耐量(葡萄糖粉含一个水分子,故实际的重量应为815克)实验,若空腹血糖在6.1毫摩尔/升以上,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毫摩尔/升以上,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因为妊娠糖尿病往往没有任何不适,所以需要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确诊。一般在妊娠28周以后服75克葡萄糖做检查比较合适。

妊娠终止后6周或更长的时间需进行复查,按照糖尿病诊断标准重新分类。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多数可以恢复正常,但数年至数十年后,半数甚至更多的患者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易患人群:

(1)肥胖妇女怀孕;

(2)高龄孕妇;

(3)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

(4)既往有巨大儿分娩史,或宫内死胎、不明原因新生儿死亡的妇女怀孕时;

(5)羊水过多或妊娠中毒症的孕妇;

(6)多产妇。

妊娠糖尿病的防治

(1)多学习、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

(2)要学会自行检验。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及心慌时,要区别是低血糖还是高血糖,是吃糖还是不吃糖,此时进行血糖监测,便可对症治疗。

(3)妊娠期糖尿病应勤查血糖,及时增减胰岛素用量。

(4)特别注意清洁卫生。患者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最好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预防各种感染。

(5)生活要有规律。

大部分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在孕期仅需饮食治疗就可以控制症状,少数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妊娠过程中血糖控制要求严格。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低于6.7毫摩尔/升。妊娠糖尿病患者应该以血糖为指标监测病情,因为妊娠妇女肾糖阈降低,且在妊娠过程中肾糖阈本身就有一定波动,1/3的孕妇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容易让人以为血糖很高而采取不必要的措施,因而不能完全靠尿糖判断病情,而应以血糖为准,必要时1天检测3—4次,特别在怀孕7~9个月时更需注意。因这期间肾糖阈最低,病友可用血糖测定仪在家自己检查血糖。同时还需严密监测酮体的变化,避免酮症产生,以确保母婴健康。当饮食、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满意时,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未经治疗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巨大胎儿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增高,围产期,胎儿及婴儿死亡率也显著高于正常妊娠者。

一般来说,妊娠结束后,糖尿病会迅速消失,葡萄糖耐量试验恢复正常,但需要在分娩6周后复查葡萄糖耐量试验。随访研究证明,大约30%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在5~10年转变为真性糖尿病,最终发生糖尿病者竟高达60%。所以,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

模拟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胰岛素是人体正常分泌的降糖激素。1921年,人们发现了胰岛素并用于治疗糖尿病,让一度被认为是绝症的糖尿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现在胰岛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正常人体的胰岛素分泌的是有规律的。空腹状态下,人体内保持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基础分泌量),维持身体的能量代谢。空腹时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不高,相应的,胰岛素释放的量也较少,适当的胰岛素基础水平使血糖得到充分地利用,而不会使其过分降低。进餐后,经过肠胃消化吸收,葡萄糖大量进入血液,这时胰岛必须迅速大量地释放胰岛素,以配合进餐后的血糖水平,使入血的葡萄糖得以迅速转化利用,保持血糖水平不会过分升高。正是人体内的这种胰岛素分泌方式,使血糖浓度能在全天都保持正常。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就在于患者的胰岛不能有效地配合血糖的变化,及时分泌释放胰岛素,以稳定血糖水平。Ⅰ型糖尿病的问题是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Ⅱ型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胰岛素分泌的峰值不能及时跟上血糖高峰的出现,胰岛素该高的时候高不上去,而胰岛拼命地工作,努力释放出多一些的胰岛素,于是出现分泌峰延迟,在不适当(血糖高峰过后)的时候出现分泌高峰,不但消耗了自身胰岛素资源,而且可能在不适当(下一餐前)的时候再出现低血糖、饥饿感等。胰岛疲于应付,却总也跟不上血糖的变化。

胰岛素治疗的目的就在于:模拟人体胰岛素的正常释放方式,给予必要的胰岛素。胰岛素不足将无法控制高血糖的出现,给予过多将造成低血糖理想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就是最大限度地模拟人体生理状态的胰岛素分泌,包括持续的胰岛素基础量分泌和餐后胰岛素的快速释放。达到这一治疗要求,需要系统的血糖监测,积极的医患配合,并不断调整、摸索给药方案和剂量,才能做到精确有效的治疗达标。

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现在的治疗能做到越来越接近于理想地模拟生理状态胰岛素分泌。这一点胰岛素泵能较好地做到,但因为其费用昂贵,目前难以普及。那么有没有较经济又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随着新胰岛素类似物的出现,简单注射也能获得较平稳的基础胰岛素水平,可以较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应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Laltus)配合餐前注射超短效胰岛素的方案,血糖控制效果好、安全。其治疗效果可与胰岛素泵治疗相媲美。长效与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结合使用,能够更加接近理想的胰岛素水平。

只要合理使用胰岛素,在正确的时间,使用准确的剂量,补充患者之所需,就会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不会给人体带来危害。胰岛素治疗目前存在的不足仍是必须通过注射给药,这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也因此造成一些患者的抵触。但应认识到,为了获得最有效的治疗,充分提高生活质量,在适应证符合的情况下合理地使用胰岛素治疗,其优越性是口服降糖药无法达到的。Ⅰ型糖尿病只有使用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妊娠糖尿病时为了母子安全,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Ⅱ型糖尿病在使用口服药控制不利时仍能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另外在许多特殊情况(如感染、手术)时,都必须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胰岛素没有毒性,不损伤肝肾器官。长期以来人们对胰岛素存在误解。糖尿病患者常有这样的顾虑:一旦用上胰岛素,Ⅱ型糖尿病也会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从此再也离不开胰岛素;有的甚至将胰岛素与鸦片相提并论。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临床资料表明,使用胰岛素绝不会使Ⅱ型糖尿病变成依赖胰岛素的Ⅰ型糖尿病;是否离得开胰岛素只与病情程度有关,与使用胰岛素的早晚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