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科学保健指南
16771100000008

第8章 乙肝秋季科学保健(1)

急性黄疸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甲、乙、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缺乏、恶心、肝大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肝炎病毒型别不同,预后各异。人类感染甲—戊型肝炎病毒后均可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潜伏期:甲肝平均30天(15~45天),乙肝平均70天(38~180天),丙肝平均50天(15~150天),丁肝可能与乙肝相似,戊肝平均40天(10~70天)。各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临床上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总病程2~4个月。

①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有不同程度发热伴全身不适,1~2天热退,但乏力、食欲缺乏等症状加重,血清ALT 明显增高,本期持续1~21天。

②黄疸期:乏力、食欲缺乏等消化道症状加重,伴尿黄,巩膜、皮肤黄染,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血清ALT 明显增高,肝脏轻度肿大,质软。本期持续2~6周。

③恢复期:起病4~6周后黄疸消退,症状好转或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本期持续1~4个月。肝功能检查:

①血清GPT 明显升高,黄疸前期即明显升高。

②血清蛋白检测。急性黄疸型肝炎血清蛋白正常,部分患者可因肝损害合成白蛋白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清白蛋白下降,恢复期多正常。

③尿二胆检查。急性肝炎早期,尿中尿胆原增加,黄疸期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增加。

④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

乙型肝炎(HB):单纯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不能确诊为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尚须排除HBsAg 携带者或轻型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或与其他类型急性肝炎重叠感染。下列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①本次发病前曾做乙肝三系检查阴性,本次发病后HBsAg 阳性,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

②本次发病后HBsAg 阳性,抗HBe-IgM 阳性且滴度较高,抗HBc-IgG 阴性亦提示急性乙型肝炎。如抗-HBc-IgM 阴性或低滴度而抗HBc-IgG 明显阳性者,则提示慢性乙肝感染的急性发作或重叠感染其他类型肝炎。

丹参赤芍虎杖汤

【功用】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丹参10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虎权6克,泽兰6克,大黄3克。

【加减用药】若湿重者,加茵陈、泽泻、黄柏;呕恶者,加法半夏、竹茹;纳呆者,加砂仁、白术;腹胀者,加木香、陈皮。

【用法】每日1剂,浓煎取汁250毫升,早晚分服。个别患儿呕吐症状严重的可结合输液支持疗法,呕吐改善即停。1个月为1个疗程。

茵楂丹参二苓汤

【功用】清热祛湿,健脾活血。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20克,山楂2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煮沸20分钟滤出取液,分早、中、晚3次服,7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对于不能进食,频繁呕吐、脱水症状明显者,可以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出处】李胜明,茵楂丹参二苓汤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08例,四川中医,2000,18(11):40。

利肝汤

【功用】利湿、泻热、化淤。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21~30克,萆薜6~15克,虎杖6~15克,赤芍6~15克,柴胡6~10克,泽泻6~10克,法半夏6~10克。

【加减用药】纳呆者,加麦芽、鸡内金:肝肿大者,加丹参。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5剂为1个疗程。

【出处】岳在文,利肝汤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60例,新中医,1995,(1):48。

急肝汤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淤消滞,疏肝利胆益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10~30克,丹参10~30克,麦芽30克,山楂30克,板蓝根20~40克,蒲公英20~40克,白豆蔻3~12克,甘草6克。

【加减用药】胃痞满者,加厚朴、白术、佛手;湿偏重者,加薏苡仁、茯苓;热偏重者,选加栀子、黄柏、龙胆草;淤血者,加穿山甲、郁金,重用赤芍;阴虚者,加南沙参、玉竹、石斛,去白豆蔻;体虚者,加太子参;便秘者,加大黄;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余黄不退者,加秦艽;呕吐者,选加藿香、竹茹;合并胃炎者,加小陷胸汤;蛔虫性腹痛者,加乌梅丸;感冒者,加荆芥、防风。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注意事项】适当休息,忌食酒、辛辣等助热之品。

【出处】薛乐斌,急肝汤治疗黄疸型肝炎138例,陕西中医,1994,15(7):30。

利胆汤

【功用】清肝利胆,化湿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20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厚朴20克,板蓝根20克,柴胡15克,栀子15克,龙胆草5克,大黄5克。

【加减用药】湿重者,增加茵陈、泽泻、茯苓、厚朴、龙胆草的剂量;热重者,增加板蓝根、柴胡、栀子的剂量;便干者,大黄可增至10克;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山楂等。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出处】翟辉,郑洪武,翟杰,利胆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1例,中医药学报,2001,29(1):10。

加味茵陈蒿汤

【功用】清热利湿,疏泄肝胆,凉血散淤。

【主治】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60克,焦栀子15克,大黄15克,炒黄芩15克,黄毛耳草50克,柴胡15克,郁金15克,茜草15克,炒牡丹皮15克,炒白术15克,炒枳壳15克,谷芽15克,大腹皮10克。

【加减用药】右胁胀痛者,加延胡索10克;纳呆,脘痞甚者,加焦神曲20克;口腻苔厚者,加青蒿、佩兰各10克;小便混浊者,加泽泻20克。

【用法】上药用适量温水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煮至将沸,改用大火煮约8分钟,取液等温热服,并随药液吞服进口犀黄(代)末、羚羊角(代)末各0.3克。配合外敷:采用新鲜毛茛全草1株,加白酒少量捣烂,取5克压敷右手内关穴,上覆直径为4厘米的圆形软盖,用纱布轻松固定。12小时后将药取下,可出现1个水疱,用75%乙醇消毒后,在水疱边侧刺1小洞,任其淌尽黄水,尔后重新纱布包敷,待水疱再充盈时,再刺1小洞。

创面勿用紫药水。此法只能用1次。取梅根30克,美人蕉根50克,分别煮汁各1500毫升左右,昼夜代茶饮服。

连服1个月。

【出处】倪吾峰,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12例,浙江中医杂志,2000,(8):326。

解毒利湿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淤退黄。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6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龙胆草10克,败酱草20克,虎杖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板蓝根25克,泽泻15克,白茅根30克,丹参12克,大黄9克,甘草6克。

【加减用药】若黄疸重者,重用茵陈;发热者,加黄芩、连翘、蒲公英;肝区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腹胀者,加砂仁、陈皮、炒莱菔子;恶心者加竹茹、藿香;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三棱、莪术;转氨酶高而持续不降者,加五味子;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谷芽、神曲。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煎液400毫升,分2次服。小儿用药量酌减。

【出处】陈宝林,郭志玲,解毒利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5例,陕西中医,2000,21(1):12。

茵蓝苓术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健脾。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50克,板蓝根20~30克,茯苓15~20克,白术15~20克,甘草5克。

【加减用药】热毒炽盛者,加焦栀子、蒲公英;湿盛者,加泽泻、猪苓、苍术;腹胀嗳气者,加枳壳、厚朴、大腹皮;消化不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肝区痛甚者,加延胡索、青皮;大便溏泄者,加白扁豆、山药;头痛甚者,加柴胡;若有出血倾向(如鼻衄)者,加三七、牡丹皮,白茅根;黄疸指数高甚者,加重茵陈;谷丙转氨酶高甚者,加丹参、五味子;小便赤者,加郁金;郁滞日久或其他原因而致正气损伤者,加黄芪、党参;治疗期间,若有感冒者,加荆芥、防风等。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

【注意事项】适当休息,忌饮酒。

【出处】张平,茵蓝苓术汤治疗黄疸型肝炎82例,陕西中医,1997,18(5):220。

肝炎解毒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疏肝利胆、活血化淤。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组成】茵陈30克,虎杖3克,金钱草30克,大黄10克,龙胆草10克,制香附10克,郁金10克,车前草25克,白芍20克。

【加减用药】呕恶者,加法半夏、竹茹;纳呆者,加砂仁、谷芽、麦芽;腹胀者,加大腹皮;体弱者,加党参、黄芪;黄疸消退后去龙胆草,加茯苓、白术。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煎液500毫升,早晚分服,4周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