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厚黑策略(教你成功丛书15本)
16799100000002

第2章 跟着厚黑学做人(1)

琢磨事,要先琢磨人

天下什么最难琢磨,答案是“人”。天下最复杂的是人,但天下最简单的也是人。无人不爱利,无人没有欲;无人不爱听好话,无人不爱得好处。所以,只要把握住人性去观察、去琢磨,就一定能发现可供抓住的弱点,一定能找到可供利用的弱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说好话,给好处,该“喂”的“喂”,该“捧”的“捧”,该抓住的抓住,该放弃的放弃,只要抓住了核心的问题,便是什么人都在琢磨之中了,自然也就可以在与人交往中游刃有余了。

胃口大的人,就让他吃个饱

厚黑之能人,必能利用一切形式以达到利用对自己有用之人的目的。若欲取之,必先予之。凡是懂得如何利用他人者,必懂得这一点。每个人都是有“胃口”的,若让人为你所用,必先满足人之“胃口”。即便有时这胃口有些大了,甚至难以接受,但也必先将之喂饱,以图大事得成。待其利用价值过了之后,下手必也黑之又黑。

汉初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将韩信是个胃口大的人,不但食量大得惊人,事业方面的野心也是非同一般的大。

韩信向来自负,恃才傲物,他之所以能忍受“胯下之辱”,就是因为他有天大的胃口要去满足,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大事业要去做,不能让这么一点小事耽误了以后的前程。终于老天让他认识了刘邦。而最以知人善任为傲的刘邦看到了韩信的“大胃口”,所以一开始就将籍籍无名的他登坛拜将,对其十分尊重,并令其统领三军,极大地满足了韩信的心理需求,又怎能不令他出力效忠呢?此后,韩信功名日隆,胃口也不断膨胀,而处于战争中的刘邦知道自己必须借助韩信的军事才能,于是他一次次满足韩信的胃口,并显得对韩信愈加尊重。韩信用兵自负,虽然他屡打胜仗,但打仗时几乎从不听刘邦的指挥,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却依然以他为重。在韩信平定齐国后,又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而此时正被困于荥阳,日夜盼他来救的刘邦虽气得破口大骂,但还是依他的要求封他为齐王。刘邦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胃口。在剿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后,韩信的胃口自然又胀大了,当时兵权还握在韩信手里,于是刘邦又封他为“楚王”,再次满足他的胃口。可此时刘邦已经开始了夺取兵权的行动,直到最终将韩信骗杀。

胃口大的人,就让他吃个饱。刘邦喂足了韩信,韩信也终于帮他打下了天下。后来韩信被吕后所杀,很多人认为刘邦背信弃义,负了韩信。可大家又不禁思考,以韩信之功,怎会落得个如此下场?许多人认为是韩信太专横了,仗着自己功劳大,有时候连对刘邦都不太尊重,伤了皇上的自尊心。然而,以刘邦之厚脸皮,又怎会因为这一点而动杀机呢。对于刘邦而言,韩信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胃口又太大了,所以该杀了。韩信死于自己已经“吃”了太多,而胃口还在膨胀。能忍受像韩信之恃才傲物、骄横无理又“胃口”奇大的人,非把厚黑之道运用到巅峰的如刘邦者不能做到。

说话艺术,口才价值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特点就是因物赋形,遇到什么东西就是什么形状。与人交际也是同样的道理,见到什么人,就应当说什么样的话。你与他站在同一立场,自然就容易拉近距离,消除隔阂。所以,厚黑学讲究“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这样自然就容易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上通下达,手眼通天了。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自古至今,无论在商场上还是官场上,如何说话无疑都是最重要的。口才好的人能把别人的说成自己的,让别人心甘情愿地给自己办事,还对你感激涕零、口口称谢;口才不好者给人办了好事还落个处处挨骂,人人喊打的局面。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将“口才、金钱、原子弹”列为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到了60年代,又将“口才、金钱、计算机”看成最具力量的三大武器。口才,即如何说话,一直独占鳌头。

口才研究的鼻祖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纵横家鬼貉子。他的著作《鬼谷子》就是专门教人如何运用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简而言之,就是为达到目的而察言观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神就说神话。鬼谷子的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很多人对此都不屑。但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的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个人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鬼谷子的弟子中有两个最为著名,这两个弟子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更令他们自己在中华史册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便是苏秦和张仪。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军队共同抗秦,何等荣耀,何等显赫。而后,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轻易就拆散六国合纵,使秦国得以逐个击破,为秦国立下不朽的功劳。

当然,大多数人可能一生都不会有苏秦、张仪那样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口才了。任何人的生活中都处处体现着口才的价值,与人交际当然要让人听着你的话舒服,同时又能彰显自己的机智或诚实。

有这样一则故事,印证了口才的作用。古代有个卖锅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锅好,每次卖锅时必定要将锅掷到地上,并且使其完好无损,以证明锅的质量很好。

然而有一天,这个卖锅的人运气很不好,他将锅往地上掷时,锅一触地就破了。但这个卖锅人一点也没有惊慌,他马上对买锅的人说:“看,像这样的锅,我是绝不会卖给你的。”说着又拿起另一个锅使劲摔在地上,锅毫无破损,卖锅的人说:“这样的才是我要卖给你的。”买锅的人当然很高兴地把锅买了去,临走时还夸他诚实,买锅就要买他的。如此一来,这个卖锅人不但成功地应付了“砸锅”的突发事件,摆脱了尴尬局面,而且还表明了他的诚实和机智,并顺利地做成了生意。这便是说话的艺术,口才的价值。

不但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要能将横的说成竖的,坏的说成好的。只要于你有用,只要利于你达成目的,便是你要说的东西。还要让人相信,让人觉得有理。

苏秦合纵,当了六国的丞相;而张仪连横,助秦国统一了天下,凭的都仅仅是一张嘴。因为这张嘴上跳动的是艺术,讲出的是才能,如若掌握了说话这门艺术,自然就能走遍天下而无往不利了。

嗅觉灵敏,见风转舵

在厚黑术的运用过程中,灵敏的嗅觉是必不可少的。若没有灵敏的嗅觉,无论是在官场、商场还是交际场中,无论你的脸皮有多厚,心眼有多黑,都找不准方向。万一一不小心站错了队,那结局肯定是好不了。所以,凡善用厚黑术的人都必有一个灵敏的“鼻子”,嗅觉发达,善于做“墙头草”,哪面有势力,就投靠哪面,哪方有前途,就跟着哪方。今天还称兄道弟,共谋前程,明天一旦你失势,就给你告密,并做得理所当然,问心无愧。

臭名昭著的袁世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败类,但此人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嗅觉灵敏,见风转舵之快无人能及,很有资格在厚黑大庙中位居一席。

袁世凯曾任驻朝鲜通商大臣,1895年起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因为当时中国维新救国运动风行,光绪也表现出励精图治的一面,主张支持维新运动。袁世凯看到了这一点,觉得如果支持维新派肯定能获得不少好处,于是他在1896年加入了康有为等组织的“强学会”,与维新志士们一起慷慨激昂,致力救国,并迷惑了这班书生气十足的维新人士,光绪帝对他也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1897年,袁世凯任直隶按察使。为了寻求支持变法的军事力量,光绪皇帝于9月16日在玉澜堂接见了他。光绪帝先问袁世凯:“新政是不是符合当前的社会潮流?”袁世凯说得天花乱坠,扬言非新政不能救国。

光绪心里高兴,又问他:“要是让你统率军队,你会对朕忠心耿耿吗?”他马上磕头发誓道:“臣当竭力报答皇上厚恩,一息尚存,必思报效。”光绪帝听了非常高兴,决定对他予以重任,第二天就降旨升袁世凯为侍郎后补,专门让他办练兵的事务,试图以此拉拢袁世凯保护变法。

袁世凯也终于达到了他掌握军队的真正目的。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军队无疑是实力的最有力象征。有了军队,袁世凯在政治上的分量又重了很多。

1897年9月18日晚,谭嗣同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到法华寺袁世凯的住处,坦率地告诉袁世凯自己来访的目的,动员他杀掉荣禄,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等人支持维新变法,救国救民于水火。谭嗣同还对袁世凯说,如果袁世凯是背信弃义之徒,就请他到颐和园去告发自己,谋取荣华富贵。袁世凯当场慷慨激昂地表示:“我和你都受到皇上的非常之遇,救护之责,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拍着胸脯吹牛皮:“诛荣禄如杀一狗耳!”9月20日,袁世凯离京请训时,光绪再次召见他,除勉励袁世凯好好训练新兵外,还谆谆嘱咐,要他好好保护新政,并赐密诏一道,才珍重道别。

以光绪、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党,既无政权,又无军权,两手空空,却要对付慈禧这一帮根深蒂固的封建顽固势力。大祸临头之际,只得孤注一掷,寄希望于这个外表拥护新法的袁世凯。哪知道,袁世凯此时早看出了他们势力孤单,不足成事,在获得他想要的军权以后,维新派已无可利用价值,现在他琢磨着怎么投向慈禧,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袁世凯一到天津,便立即奔到荣禄的住处告密。

荣禄听后大惊,连夜赶回京城,直接到颐和园乐寿堂求见慈禧太后。慈禧半夜爬起来听了荣禄的报告,气得七窍生烟,即刻带领大批随从杀回紫禁城。于是,“百日维新”就此夭折。慈禧太后再一次“垂帘听政”。变法六君子被杀,光绪被囚禁于瀛台。袁世凯却因告密有功,受到慈禧的宠爱,官职一升再升,最终成为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首脑人物。

所谓“墙头之草,随风摇摆。为官之道,见风转舵”。

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墙头草”,随风派。袁世凯之所以官运亨通,无疑得益于他灵敏的政治嗅觉,在“强风”

处获得收益,在“弱风”处巧取豪夺。只要手段运用得宜,便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管他哪方风强哪方风弱,只要自己站对了方向就没有问题。

晓之以理,诱之以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而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欲望。所以,自古至今,说服别人无非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将道理说清,利益给足,自然能打动人心,达到目的。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剿灭吴国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而勾践能有这个机会,全在于当年吴王夫差没有将越国彻底消灭。夫差之所以没有下定决心一举灭掉越国,以致留下后患,却与当时他宠信的大臣伯豁的进言大有关系。

吴国打败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向夫差求和,愿举越国全民投降吴国,并带着妻子去服侍夫差。伍子胥劝夫差说,越国与吴国世代都是仇敌,现在既然打败了他们,就应一举吞并越国,不能让越国再存在下去。夫差觉得有理,准备彻底灭了越国。勾践为了保存越国,与群臣商议计策。大夫文种献策说,夫差即位不久,打了这次大胜仗已经巩固了地位,一时应该没有什么打算了,现在坚持灭越,都是伍子胥的注意。而吴国太宰伯嚭这人贪财好色,而且他与伍子胥一直有矛盾,却很得夫差的喜欢,可以从这个人身上想办法。于是,勾践让文种去买通伯嚭,促成和议。

文种带着美女、珠宝和白璧夜访伯嚭,并卑躬屈膝地对他说:“东海贱臣越王勾践派我来禀告太宰,他因年轻无知,得罪了吴王,现在懊悔已经来不及了。他久闻太宰对吴王有显赫的功勋,是吴王的心腹爱臣,所以特意派我送来美女和若干礼品,表达对太宰的万分敬仰之意。勾践想求太宰在吴王跟前促成和议,他甘愿为吴王内臣,伺候吴王,那么我们越国也就名存实亡了,从此对吴国再没有一点威胁,只想保留个名字罢了。一旦太宰促成了合议,此后,贡物将源源不断地供奉给您。”

此时,伯嚭虽对美女、珠宝已经有些动心,但仍不满意地说:“眼看着越国就要打下来了,那时你们全国都归我们吴国了,你这一点东西算什么?”

文种说:“我国虽然打了败仗,但现在还有一支精兵。吴国如果逼人太甚,我们将杀妻杀子,烧毁宝物器皿,与你们背水一战。吴国就算最后胜了我们,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座空城罢了。没有了美女、珠宝,没有了粮食,就算你们灭了越国还有什么用呢?剩下的一点东西,等再分到太宰的名下,恐怕就什么都没有了吧!但要是太宰促成了此事,那么勾践名义上是来服侍吴王,其实就是来服侍太宰您呀。以后,春秋进贡的宝物就会先人太宰府再进宫中。那样的话,可以说是太宰您独揽全越国之利,别人连边都沾不上。希望太宰您好好考虑考虑。”

伯嚭觉得文种说得很有道理,露出了笑容。文种趁热打铁,接着又说:“我随身带来的美女,是从勾践的王宫中专门挑选出来的,将来还会搜寻民间的绝色送来伺候太宰。”伯嚭笑道:“既然越王不找别人而先找我,一定是因为了解我不是一个乘人之危的人,这使我感到很欣慰啊!那好,明天我一定在吴王跟前竭力促成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