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7400000083

第83章 明(10)

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与袁崇焕商议,派遣将官分别占据了锦州、松山(今辽宁锦县南18里)、杏山(今锦县西南)、大凌河(今锦县东40里)、右屯(今辽宁锦县东70里)、小凌河(锦县东40里),修缮城廓进驻。从此宁远又变成了内地,收复了200里疆土。十月,孙承宗被罢了官,高第接任,他说关外一定守不住,命令把锦州、右屯各城的守备全部撤除,把那里的将士移到关内。袁宗焕极力争辩,认为不能这样做。但高第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且想一同撤掉宁远、前屯两个城。袁崇焕说:“我是宁前道,在这里做官,应当死守这里,我一定不撤走。”高第没有办法责难他,于是撤去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和松山、杏山的工事,把屯兵全部迁入关内,丢弃了米、粟十多万石。而民兵沿途死去、逃跑的很多。哭声震动了旷野,民众怨恨而士气更加不振。袁崇焕便请求回家守制,不准。十二月,他被晋升为按察使,照旧管理公事。

清军知道明政府更换了经略,锦州一带防卫已经撤除,努尔哈赤认为攻明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率大军,西渡辽河,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到达了宁远。袁崇焕得讯,马上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召集将士,发誓死守宁远。

正月二十五,努尔哈赤调整部署,组织全部人马,兵分四路,重新对宁远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拿下宁远城。袁崇焕命令设置在城墙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战斗。哪里敌军多,就向哪里开炮。炮手们都是袁崇焕从福建挑选来的,炮打得又快又准。在明军猛烈的炮火下,清兵损失惨重,四员大将当场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打成重伤。他见大势已去,被迫下令解围退兵。袁崇焕立即率领一部将士从城中杀出,乘胜追击三十余里。此役明军大获全胜,歼敌一万余人。

朝廷下诏提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发玺书奖励,满桂等大将也分别得到提升。高第、杨麒都被削去官职,而任命王之臣代替高第,赵率教代替杨麒。后来评议功劳,袁崇焕被加授兵部右侍郎,赐给银币,世袭荫职锦衣千户。

三、奸佞当道屡受排挤

袁崇焕在解了宁远之围以后,也渐渐骄傲起来,和满桂不和,提出要把他调往别处,于是朝廷召满桂回去。袁崇焕因为王之臣奏请挽留满桂,又和他不协调。朝廷害怕他们意气误事,命令王之臣专负责指挥关内,关外交给袁崇焕,两个人划关分守。后来又召回了王之臣,关内关外全交给了袁崇焕。

是年冬天,袁崇焕和刘应坤、纪用、赵率教巡视锦州、大凌河、小凌河;提出大兴屯田,逐渐收复高第所放弃的旧地。魏忠贤和刘应坤等都因此得到荫锦衣,袁崇焕的荫职升为指挥佥事。

努尔哈赤在宁远败回沈阳后,伤、病并发而死。袁崇焕派使者前去吊唁,借机观察对方的情况。太宗文皇帝(清皇太极)遣使者回报,袁崇焕想议和,写信托使者带回。袁崇焕立志要恢复国土,便派将官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座城,并再派使者带信去议和。

当时赵率教驻守锦州,五月十一日,清兵直抵锦州,四面包围起来。袁崇焕认为宁远的兵不能动用,选派了四千精锐的骑兵,令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绕到清军的背后决战。另派水师向东出发,相互牵制。尤世禄等将要出发,清军已经在二十八日分兵向宁远。袁崇焕和中官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促将士登上女墙守卫、在濠沟内扎营,用炮反击。而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在城外大战,兵士很多战死,满桂身中数箭。清大军不久亦撤去,增兵攻锦州。由于天气潮湿闷热,不能攻克,士兵损伤较多,六月五日亦撤退,只毁了大、小凌河两座城。当时称这次是宁锦大捷,满桂、赵率教的功劳最多。魏忠贤于是指使他的党羽抨击袁崇焕不救援锦州是斗气,袁崇焕请求辞官。七月,便准许他辞官回家,而用王之臣代任督师兼辽东巡抚,驻于宁远。及至评功,文武官员升级赐予荫职的有几百人,而袁崇焕只增加了一级俸禄。

不久,熹宗驾崩。崇祯帝即位,魏忠贤伏法,革除了那些冒功的人。廷臣争相请求召用袁崇焕。这年十一月,提升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负责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1628)四月,命令他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指挥蓟、辽的部队,兼负责登州、莱州、天津的军务。

四、整饬边务严肃军纪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入京师,首先上奏陈述军务。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了他,亲切地慰劳,向他咨询用兵的策略。袁崇焕回答说:“方针策略已经写在奏疏里面。预计五年,金辽地都可以得到收复。”皇帝说:“收复了辽地,朕不会吝惜封侯的赏赐。”袁崇焕叩首谢恩。皇帝退下稍事休息,给事中许誉卿问他五年能收复辽地的策略。袁崇焕说:“皇上焦急劳累,姑且用这话安慰他罢了。”许誉卿说:“皇上英明,怎么可以随意应对。他日按期责问成效时,怎么办?”袁崇焕自觉失言。一会儿,皇上出来,袁崇焕马上奏说:“辽东的事本来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给了我,我怎敢因为困难而推辞。但五年之内,户部转解军饷,工部发给器械,吏部人事任用,兵部调兵选将,需要朝廷内外事事加以支持,才能收到成效。”皇帝因此饬令四部大臣,听从袁崇焕的意见。

崇祯二年(1629)四月,评议两防的功劳,加封袁崇焕太子太保,赐给蟒衣、银币,荫职锦衣千户。

袁崇焕开始接受任命时,便想杀了毛文龙。毛文龙镇守皮岛,从形势上看虽然足以牵制敌人,但他没有谋略,每次出兵又打败仗,而每年浪费军饷无数。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渡海到双岛,毛文龙来会见。袁崇焕向毛文龙宣布了他的12项罪名,便取出尚方宝剑,在帐前杀了毛文龙。这才出去晓谕他的将士说:“只杀毛文龙,其余的人没有罪。”接着将毛文龙的28000名士兵分为四协,任命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兴祚率领。收缴了毛文龙的官印、尚方宝剑,命令陈继盛代为掌管。犒赏兵士,行文安抚各个岛,把毛文龙的****全部废除。袁崇焕回到宁远,把这些情况上报,最后说:“毛文龙是大将,不是臣我能擅自杀掉的,现在我郑重地坐在草堆上听候判罪。”崇祯皇帝突然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但想到毛文龙已经死了,而且正在倚靠袁崇焕,于是温和地下旨褒奖。不久,传谕公开毛文龙的罪,以安定袁崇焕的心。

五、回救京师功臣冤死

三个月后,大清兵数十万分道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赵率教战死,遵化、三屯营都被攻破,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大清兵越过蓟州向西进发。袁崇焕害怕,急忙领兵入内保护京师,驻扎在广渠门外。崇祯皇帝立即召见,极力慰劳,咨询战守的策略,赐给御用饭菜和貂裘。袁崇焕因为兵马困乏,请求到城里休息,但崇祯皇帝不准。出战清军,双方互有杀伤。

当时清军进入的关口是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的,而袁崇焕刚听到有事变,便立即从千里外赶来援救,所以自认为是有功无罪。但是京都的人突然遇到兵灾,朝臣因为他以前曾经议和,诬陷他引敌军来迫和,将要促成城下之盟。崇祯皇帝听得多了,没办法不怀疑。正好大清设下离间计,说和袁崇焕达成了密议,故意让被捕获的宦官知道,然后暗地里放他逃走。这个宦官跑回去告诉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毫不怀疑地相信了他。十二月初一再次召见,便把袁崇焕下了诏狱。

当袁崇焕在朝时,曾经和大学士钱龙锡谈论中提到要杀毛文龙。及至袁欲达成和议,钱龙锡曾去信加以劝止。魏忠贤的余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莞等以擅自主张议和、专擅杀戮大帅两件事作为他们二人的罪状。因钱龙锡是判定魏忠贤逆案的。崇祯三年(1630)八月,袁崇焕在市中心被施以磔刑(肢解),钱龙锡也被判了死罪。袁崇焕的兄弟妻子都被流放三千里,抄了他的家,袁崇焕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天下的人都觉得他冤枉。

袁崇焕刚死,祖大寿兵败,武经略满桂战死。自袁崇焕死后,边关的事更加没有人能管理,明朝的灭亡也就注定了。

左良玉

左良玉(1599~1645),明末将领。字昆山。临清(今山东临清)人。先后参加了辽东抗清,镇压李白成起义军,后辅佐福王在南明。

左良玉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被叔叔抚养大。到了成年,高高的个子,紫红的脸庞,十分勇敢,善左右射。他不识字,但很有谋略,体恤士卒,因此多次立战功。

从崇祯六年(1633)起,左良玉开始围剿起义军,先后共十余年,其间有几次战役,也颇能显出左良玉的军事指挥才能。

崇祯六年冬,左良玉率军打败了起义军,起义军渡河向西,兵分三路,一路向庆阳,一路向郧阳,一路向河南。左良玉扼守新安、渑池,但因为当时起义军正处在兴盛时期,兵多粮广,而左良玉所率明军却兵寡粮饷不继,所以也不急着追起义军,只收降一些沿途掉队的人员。

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左良玉跟着总兵陈洪范刚刚打败李白成部,张献忠打着官府的旗号袭击南阳,在南关屯兵。正好左良玉带兵经过这里,对这支部队有些怀疑,于是去盘问。张献忠带领人马急忙逃走,左良玉率兵追赶,用箭射中了张献忠的肩,并用刀砍伤了他的脸。这一仗,左良玉及总兵陈洪范杀了两千多起义军。

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明皇帝发15万两军饷激励左良玉营将士。左良玉在朱仙镇与李白成军大战。左良玉因见起义军军威雄壮,不敢交锋,晚上偷偷拔营逃走。李自成亲率大军追杀于后,左良玉兵大乱,被杀、被马踩死、掉进山涧死的无数,丢掉的马匹上万,器械无数。左良玉逃到了襄阳,崇祯皇帝因此罢了他的官。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左良玉被封为宁南伯,可没过多久,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南京福王立,晋升左良玉为侯,加太子太傅,总军护卫南明。他带80万兵,号称百万,前五营是亲军,后五营是降军,每年春秋大演兵,把武昌的山谷都填满了。这时左良玉已经老了,而且有病,所以不愿再北图中原。

左良玉是侯恂推荐起家的,而侯恂是东林党。等马士英当权后,怕左良玉发难,就在南京西筑城墙防卫他。左良玉心里很忌恨,终于造反,传檄讨马士英,从汉口到蕲州,列舟二百余里。但这时左良玉的病已经很厉害,到了九江,总督袁继成拿出皇太子密诏,叫他莫反,但他的部将入城烧毁了城池。左良玉看着城中的火光,说:“我辜负了袁公。”吐了好多血,于当天夜里死去。

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南明抗清名将。字宪之,号道邻。顺天大兴籍,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父史从质。进士出身,曾任西安府推官、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南明弘光政权中,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史称“史阁部”。他治军严明,指挥有方,为抵御清军鞠躬尽瘁,最后以身殉国。

一、志在报国带军严整

史可法从小就以孝闻名乡里,他自幼饱读诗书,很有文采。崇祯元年(1628),史可法进京考试,中了进士。被授为西安府推官,渐渐升为户部主事,又历官员外郎、郎中。

崇祯八年,史可法被升为右参议,分工驻守池州(今安徽贵池)、太平(今属安徽)。这年秋天,总理侍郎卢象升大举进讨盗贼,任史可法为副使,分道巡视安庆(今属安徽)、池州,监江北各军。

崇祯九年到崇祯十年,史可法一直受命围剿农民起义,但当时农民起义大盛,李自成占领庆阳(今甘肃庆阳)、凤翔,张献忠等东趋蕲(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史可法在围剿中因超过期限,朝廷命他戴罪立功。

史可法身躯短小精悍,面色黝黑,目光炯炯有神。他廉洁诚实,能与部下一起吃苦耐劳。部队行军,士兵不饱他不先用餐,士兵未发冬衣他不先穿衣御寒,所以能够得到兵士们拼死的效力。

史可法驻防在六安(今安徽六安)时,这里连年灾荒,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他曾上疏奏请皇帝免除当地百姓田租。同时还下了一道命令免除了这里百姓每年替官府养马26匹的徭役,改由官府雇人来养。史可法对不法官吏严厉惩处,毫不留情。有一次,一个姓苏的部下为一件小事射死了六安县的一个老婆婆。有人把这件事向史可法作了报告,他立即把这个军官判处了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