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8500000061

第61章 李鸿章(2)

关于如何筹建海军的问题,李鸿章在1874年的《筹议海防折》中提出了四项建泌以购船为主建海军;强调购置铁甲大兵船;各要口添设一二艘即小型炮舰;裁撤各省旧有水师之红单、拖罟、舢板、艇船。从1875年至1879年,李鸿章委托总税务司赫德,从英国阿摩土庄兵工厂订造了八艘小型炮舰,以备守口之用,另从该厂订造了两艘巡洋舰。同一时期,福建船政局造船七艘。

于是在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并有窥伺台湾、朝鲜之意,于是清政府命李鸿章速购铁甲船。

1879年11月,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炮舰来华。1881年9月、10月,从英国订购的镇中、镇边两艘炮舰和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也先后驶回,这样,加上原有的船只,总数已达十四艘,北洋海军初具规模了。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袭击马尾军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南洋海军也受到一定的损失。于是,清政府便希望北洋海军尽快建成,李鸿章深表赞同。1885年10月,清政府又设立了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总理海军事务,任命奕和李鸿章为会办。但实权却掌握在李鸿章手中,他以整顿海防为名,加紧建设北洋海军。

1885年以后,北洋海军共购进舰艇十三只,其中包括1885年到达中国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济远,以及后来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和六艘鱼雷艇。

1888年,这些舰只全部抵达天津大沽。这样,北洋海军加上原有的舰船已达二十五艘,于是北洋舰队宣布建成。此后还建成旅顺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李鸿章却采取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作战方针。结果,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惨重。威海卫陷落之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海军,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五、力保和局

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李鸿章是一个悲剧性的外交人物。李鸿章在外交上坚持“力保和局”的宗旨,实行“外须和戎”的方针。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日重。1870年8月,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集军事、外交大权于一身。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奋起抵抗。但李鸿章却害怕事件扩大,认为台湾是海外偏隅,不值得大动干戈,主张与日本签订和约。在中日签订《台事专条》后,日本得寸进尺,企图吞并琉球。李鸿章认为琉球是弹丸之地,对其不甚重视。1879年,日本占领了琉球,并改名为冲绳。

在日本侵略台湾时,英国也在进行挑衅,结果发生了“马嘉理事件”,并借机勒索。清政府派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谈判,李鸿章担心和局破裂,于是在1876年与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二十万两白银,允许英国人到云南等省游历,开辟印藏交通等。这一条约为英国入侵云南、西藏等地提供了方便。

1883年12月,法国经过几番试探之后,派兵进攻驻扎在越南以西的中国军队,中法战争爆发。清军一路溃败。清政府不得不起用老将冯子材抗法。1885年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并乘胜追击,收复了谅山等地,致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从而扭转了战局。但是清政府缺乏胜利的信心,李鸿章认为应该知足,趁机求和。李鸿章出访图清并于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条约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允许法国在我国西南开埠通商,使法国的势力侵入云南、广西等省,西南边疆危机更加严重。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慈禧太后决定与日本议和。1895年2月13日,便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议和大臣与日本商订和约。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率领随员罗丰禄、伍廷芳、****忠,及其子李经方和顾问科士达从天津赴日谈判,于19日到达日本马关。李鸿章和日方首席代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了七次谈判。李鸿章在谈判中极力维护中国的权益。24日,在第三次谈判结束后,回行馆途中,李鸿章遭到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的开枪行刺,弹中左颊,血流不止。消息传出之后,中外震惊。因谈判代表遭袭,日本政府在国际上大失体面,于是不得不稍作让步,将赔款由三亿两白银减少为二亿两白银。

4月10日,李鸿章伤愈,才又重新开始了谈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表示条款不可再减,只有允与不允而已。对此,李鸿章只好电告清政府。4月17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18日,李鸿章一行离开马关回国。

《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上下纷纷谴责李鸿章。清政府于是免去李鸿章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职务。由于《马关条约》,李鸿章便发誓再不踏上日本国土。两年后,李鸿章环游欧美归来时,途经横滨,也不肯上岸。正如后人诗中所说:“舟人那识伤心地,为拔前程是马关。”

六、晚年生涯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已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的利益,于是俄国便纠集法、德向中、日施加压力。为此,清政府命李鸿章为归还辽旅议约全权大臣,与日本驻北京全权大臣林权助谈判,最终达成协定:清政府以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这样,俄国在清政府和李鸿章眼里便成了“救星”。

1896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为了报答俄国,决定派李鸿章为头等专使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然后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递交国书,联络邦交。

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离国,于4月30日到达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与俄国签订了《********》。条约允许俄国修筑的西伯利亚铁路经过吉林、黑龙江,直达海参崴。

然后,李鸿章又访问了英、德、荷、比、法、美等国,于1896年10月3日回到天津。李鸿章此次出访,长达半年之久,并亲身经历了西方文明,大开眼界。这也使得他曾一度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决心变法,并于16日召见康有为。康有为退下后,军机大臣奏请授康有为总理衙门行走。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后,李鸿章曾推荐康有为任总教习,但未获成功。1899年,因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成立保皇会,慈禧任命李鸿章任两广总督,镇压康、梁余党。李鸿章表面上颁文悬赏以除康梁,私下里却不以为然。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并很快攻到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了求和,慈禧于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并授予“便宜行事”、“不为遥制”的权力。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并与******奕一起代表清政府向八国求和。12月24日,列强提出议和大纲,李鸿章立即电奏慈禧。慈禧见条款上没有将她作为祸首,于是电令李鸿章遵行。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签订两个月后,即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清政府赐给他“文忠”的谥号。